- +1
化学诺奖得主科恩伯格上海演讲:我是“大科学计划”的批评者
“未来国际大科学”论坛现场。
10月30日,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之“未来国际大科学”论坛在上海举行,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首先登场。
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教授是著名美国生物化学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他在“真核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因此荣获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罗杰•科恩伯格在演讲开头表示,他是大科学计划的批评者而非倡议者。他说,他曾从大科学计划中获益,对大科学计划存有敬畏之心,但是在过去整个世纪,生命科学的经验给人类指出了另外一个方向。
他举例表示,过去一个世纪的生物医学进展,比如X射线,抗生素,青霉素,无创影像,基因工程等,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大多都不是来自大科学计划,而是科学家在做自己的研究时,在意外的情况下有了新的科学发现。“这些构成现代生物医学基础的重大进展不是来自大科学工程,而是来自个人努力。”
科恩伯格以分子生物学家Sydney Brenner和化学家Richard Lerner在1992年提出的分子筛选机制举例证明了这一观点。
他所提及的正是Brenner与Lerner于1992年提到的DNA编码化合物库方法(DEL)。具体来说,是DEL一种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合成和筛选小分子化合物的技术,是药物化学中连接组合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桥梁,其目的是加速药物发现过程,如靶点验证。科恩伯格称,Brenner与Lerner提出的这个方法,大大降低了分子筛选的成本,不仅非常强大,还在行业中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已经研发出了非常多的药物。
“确实有一些科学成果出自大科学计划,比如人类基因工程,花了十亿美元”,罗杰•科恩伯格在演讲中提及,“但这是有问题的,回想起来,现在使用十分之一的经费也能取得相同的发现”。他还提到关于蛋白质结构问题的大科学项目,花了几亿美元。
当前,很多国家渴望知道,如何才能取得更多科学发现?但发现本身是不能被计划的。罗杰·科恩伯格认为,我们需要支持成千上万的年轻研究人员去做他们自己的研究,最终他们会取得科学发现,提升人类的现状。
罗杰·科恩伯格也谈到,对于一些个人无法负担或维护的重大的生物医学基础设施,科学计划或重大支出确实有帮助。
最后,罗杰·科恩伯格说,我想号召各位,让我们关注小科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