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电影学院最值得被讨论的,是还在做电影的人

2019-10-31 19: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最近名为《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人在干什么》的文章成为影迷议论的热点,作者邵艺辉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因“长篇小说不得出版,以及遭遇影视寒冬,无项目可做”而转为卖电子烟的情况。

文章提到了影视行业内的种种弊病与潜规则,也例举了很多因不同原因被逼放弃电影事业的电影学院学生的遭遇。

不过,可能是出于写作目的,里面几乎没有提及北京电影学院那批还在坚持做艺术电影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相关作品。其实这批人也很可能经历了一样的困难,被行业折磨侮辱,但他们还没有放弃,也许更值得被书写一笔。

《课间休息》(2019)

在坚持创作的“学院派”并不少,他们的身影也仍然频繁出现在国内外众多重要的电影节展,做着自己关于电影创作不同程度的努力。

本文仅梳理最近一年出现在国内外电影节展以及国内院线中的以电影学院毕业生和在读生为主创的艺术电影项目,并不完整,只是一次简单回顾。

在昨晚刚刚结束的第十八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电影学院胡英海与何秋瑶执导的《午后的月光》获得最佳摄影奖,电影学院16级文学系研究生郭依菲的纪录片《生于意志与硝烟》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奖。

两周前的第三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中,郭依菲的这部纪录短片也进行了展映,这是一部关于巴以地区监狱“走私精子”的影片,关押在以色列某监狱里的巴勒斯坦犯人将精子从监狱中以特殊的方式交到妻子手中,妻子通过人工授精手术繁衍后代。91年出生的郭依菲只身前往中东拍摄,她之前的短片是在阿富汗拍摄战地幸存儿童的成长。

曾拍摄过《芳舟》的王申也来自电影学院文学系,他入围了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创投,他的新项目《石史诗》将聚焦大理石在希腊与中国直接的加工及贸易来往状况,他之前的作品《芳舟》拍摄了希腊难民问题,在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首映。

不久前结束的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节,年初公映的《过春天》的导演白雪当了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评审,两个竞赛单元里《少女佳禾》的周笋研究生毕业自电影学院导演系,《蕃薯浇米》的叶谦则曾在电影学院进修班学习。

同样是在平遥电影展的“平遥一角”单元也为电影学院设立了开放日,其中首先放映的《课间休息》是导演系学生董劼的毕业作品,本片在豆瓣目前评分高达8.6,这是一部导演自己入镜的伪纪录片:国庆假期,董劼的初中政治老师盛利铭在宿舍里百无聊赖,董劼回来拍一部关于他生活的纪录片作业,两人无意间得知董劼的初中同学李言午失踪的消息,盛利铭的猫也意外失踪,就此一段特殊的调查展开了。

今年的平遥电影节张艺谋大师课上,贾樟柯与张艺谋对话屡屡提及在电影学院读书期间的各种经历,且都是对他们日后的创作有帮助的,谢飞则在他的讲座中提及关于电影学院教育的诸多问题,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而不要寄希望于上课听讲,在那场讲座前放映的纪录短片《我们的钢嘎哈拉~《黑骏马》:二十三年后~ 》,是由电影学院学生姚祖彪执导,姚祖彪的《天坑人家》入围了国内几十个纪录片影展。

在平遥的创投单元中,也有电影学生作品的身影,例如由庞麦郎参与音乐制作、电影学院在读的滕语涵导演完成了《舞迪斯科特》,导演系研究生汪浩在纪录片《儿科》之后转型拍摄《急诊风云》,《怀疑》的导演李洋是08年电影学研究生,《再见少年》的石鑫也曾在电影学院进修,《他与罗耶戴尔》的德格才让毕业自电影学院录音系。

当然,还有鼎鼎大名的梅峰老师,也在转型之后继续挑战创作,他入围wip的《恋曲1980》是很多人的年度期待。

除了导演职位,电影学院毕业生也在各类幕后岗位中参与,王一通的《灾星下的恋人们》项目的编剧孔大山也来自电影学院,他的伪纪录短片《法治未来时》曾在几年前在微博走红,影片虚构了一个时空,在那里买碟看电影做电影都违法,抓的就是学院学生。目前他也在准备他的第一部长片,这将是一部伪纪录风格的科幻公路片。

平遥之前,在今年第24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中,中韩短片联合摄制工作坊研究生主创2018届导演系研究生毕业生孙晓晨、2019届导演系研究生毕业生陶比科·尼扎米丁应邀参加Students’ Screening与Community BIFF特别单元——由韩国艺术综合大学组织的中日韩三国学生合作短片项目展映及合作研讨会,孙晓晨的《可乐》,陶比科·尼扎米丁的《玛利亚的海滩》参与展映,陶比科此前的短片《阿尔祖之夜》还获得过金马最佳短片提名。

北京电影学院与韩国艺术综合大学的跨国联合拍摄项目已经进行了十余年,每年都有中韩学生交换至对方国家进行跨国短片拍摄,更早参与这个项目的还有即将推出长片《我要我们在一起》的沙漠,他曾在韩国拍摄短片《半岛孤儿》。

知名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作品《气球》今年同样在釜山参展,《气球》在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入围地平线单元,万玛的儿子久美成列目前也就读于电影学院,也正在拍摄他的毕业作品。

九月底,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张紫微凭借《北鲵额吉》获得第三届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山一创投会大奖,之前她还入围过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项目创投10强,《北鲵额吉》取材家乡独自守护濒危物种“北鲵”的蒙古老人冬花的真实故事。

时间再往前推移到七月份,在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上获得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导演奖的是顾晓刚的《春江水暖》,顾晓刚也曾在电影学院进修班学习,同时入围的《第四面墙》导演张翀,《长风镇》导演王晶也毕业自电影学院。

今年FIRST的创投单元更是被电影学院分走半壁江山,包括获得多个创投奖项的戴晓路《旅途愉快!》,以及《达摩流浪者》导演蒋一鸣,《特邀演员》导演拉华加,《枯水行舟》导演黄琰,《哭泣的拳头》,《水怪》,《寻子遗迹》,《阿来舅舅》的导演也都毕业自电影学院。

2019FIRST实验室选择了牛小雨的《不要再见啊,鱼花塘》作为剧情长片孵化项目,她同样毕业自北京电影学院。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单元评选中,毕业自电影学院的王一寓长片项目《凯迪拉克》获得最佳青年导演项目与万达菁英+计划关注项目,成为本届最大赢家,影片讲述一家四口因为计划购买一辆凯迪拉克而产生的一系列故事,导演形容影片“有点像《美国丽人》《爸妈不在家》和《东京奏鸣曲》,都是从家庭小集体切入当时的社会,不是纯家庭片、也有社会背景的呈现。”王一寓在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游泳回家》曾经斩获众多奖项。

4月的香港国际电影节第十七届HAF创投名单里,电影学院的女性创作者入选,导演刘苗苗创作《12乘4》缘自自身经历:一个深受躁郁症折磨的女人抵抗社会的一场自我救赎。

2月的柏林电影节,主竞赛三部中国导演的作品全都来自电影学院毕业生,虽然这三位都已是行业翘楚,但其他单元中也有《过春天》这样的新人新作,前赴后继的传承感是最为必要的。

正在征集项目的青葱计划,每年入围名单都少不了电影学院学子的身影,前文提到的很多作品也都曾入围。

今年院线方面也有不少电影学院学子奉出了长片处女作,《过春天》,《送我上青云》,已经定档暂未公映的《武林孤儿》,《受益人》等等。

最后,回到一年前,金马奖最佳影片颁给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关于本片的故事无需赘述,胡波放弃自己的生命之前也没有放弃电影,即使只是他的第一部长片。

卖电子烟,摩托车,做移民生意等等,不能说与做电影之间存在高低之分,但对于电影学院学生,这总归是一种对电影的放弃。

基本只做艺术片的贾樟柯也会一直强调电影是工业化的集体创作,做电影本身就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不论是创作行为之内之外,那些没放弃的人应该赢得某种程度上更大的尊重。

当我们谈论中国最重要的电影领域专业院校时,谈论电影和电影创作者本身也许应该是某种基本底线。

笔者非电影学院学生,无利益相关,单纯地谈一下电影。

欢迎留言聊聊你喜欢的电影学院作品。

原标题:《电影学院最值得被讨论的,是还在做电影的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