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调查|谁推荐的书会让你“秒下单”?

宋祺
2019-10-29 17:40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如今,我们太习惯于逛书店而不买书,看书单却只收藏,即使在折扣给力的电商平台,从把一本书加入购物车到下单付款,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是什么在影响大家买书的决策过程?谁推荐的书会让读者“秒下单”?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查,一起来看看这些有趣的想法。

亲朋好友,前辈导师,熟人推荐了一定买

一部分读者表示,对于亲朋好友推荐的书最容易“秒下单”。

80后的互联网运营绪花认为,熟人推荐的书更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绪花说,“我买书前会找相关领域的朋友推荐,比如艺术史的书,大部头我都看不进去,咨询朋友后,她会问我为什么看不进去,喜欢哪种语言风格,然后根据我的情况推荐,这种推荐多靠谱啊,就会秒下单”。

绪花说:“蒋勋的艺术史网上褒贬不一,可能没有贡布里希的书那么专业,但我朋友说我会喜欢他的语言,适合入门,我马上两本都买了。”

95后的留学生小三角也喜欢在跟朋友交流后购书,她认为朋友更了解自己的喜好。“朋友推荐的书,我通常会马上去买。因为对方会很熟悉我喜欢的类型,如果有朋友告诉我‘这本书你肯定喜欢’,基本我都会去看。”小三角最近买了王朔的《知道分子》,起因就是看了友人拍给她的书摘片段,“她发给我的时候说我会喜欢,我一读,真好,就去下单了”。小三角还提到,自己这两年特别喜欢木心,也是因为有朋友告诉她,这个作者的书她会喜欢看。总之,“朋友的‘安利’,很容易吃”。

但也有读者表示,比起朋友,自己更在意老师和前辈推荐的书,尤其是学术界和从事专业工作领域的读者。

在读博士生兔大王认为,买书通常都要自己看看简介,根据兴趣再决定是否下单,虽然她说“没有什么人推荐的书会让我秒下单”,但也笑称,“如果是我自己导师推荐,那就是写论文用得上的,肯定要找来看”。兔大王表示,相对来说自己购书还是更受学者推荐影响。在国外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米丁也说:“我如果买专业书的话呢,导师推荐的肯定会买,领域内重要学者的也会考虑。”

90后的葵淼,毕业后一直从事电视栏目工作,她认为工作后遇到了不少令人敬佩的前辈,这些前辈不仅业务上资深,还很关注新人的精神世界,堪称人生导师。而这些人推荐的书,更能让她秒下单。葵淼说:“他们确实很爱读书,推荐给我的书就很有说服力。”

当然,除了身边的良师益友,在葵淼看来,自己认可的大V,也会影响她购书。葵淼喜欢的大V是高晓松和许知远,她说:“我被《晓说》强烈圈粉,购买了高晓松推荐的《百年孤独》,然后也被《十三邀》圈粉了,如果许知远顾得上推荐书,我应该会买,前提是手边的书要先读完。”

诚然,大V推荐很重要,但周围熟人的影响力更大,因为购书不仅可以作为朋友喜好的信息交换,还可以是亲朋好友间的社交基础。60后的退休职员杜阿姨说,“我喜欢的主持人会推荐书,比如董卿、撒贝宁、高晓松,他们在主持节目时提到的书,我会去找来看看,但不一定会买。但我女儿推荐的书,我肯定会马上下单,这样能跟她多些共同语言。还有同学在微信群里推荐的书也会买,大家要聊到嘛,边看边交流,感觉很好。”

网络评分是关键,自己判断后再下单

在购书这件事上,许多读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网络评分。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会参考网络评分,尤其是豆瓣评分,但网络评分只是基础,让大家下单的关键点还各有不同。

85后的公务员星星告诉我们,自己购书前通常会查查网络评论,比如有次不记得从抖音还是哪里看到一本书叫《南渡北归》,通过百度、知乎稍作检索,评论还不错,就下单了。“豆瓣评分倒不一定会看,但网络上的评论影响还挺大的。”

85后的程序员JULY则表示,豆瓣评分是他购书的重要依据。“通常豆瓣上评分如果低于7.5分,可能就不会买了。”但如果豆瓣上分数比较高,JULY还要再看看评论里是否有专业人士力推,以及作者的背景和立场如何,JULY说,“讲中国近代史的书有很多,我从豆瓣里了解到徐中约的视角会比较有意思,就购买了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匿名的裸熊从事广告行业,也是位“买书如山倒”的读者,经常秒下单的他,也逐渐找到些自己的方向。对他来说,专业领域的书,学者推荐权重大,而非专业的书,豆瓣评分的权重更大。

“我买书主要先去豆瓣看评分和短评,一般豆瓣评分好的,有很大概率会下单。但如果是一些学者推荐,即便豆瓣评分不高,我也会下单,因为学者背书更重要。还有一种书我会下单,就是一本书里推荐的其他书,如果这本书写得还不错,或者我相信这个作者,即便这本书在豆瓣评分不高,我也会去买。”

匿名的裸熊还提到,在荐书方面,自己对媒体缺乏信任度,通常仅作为参考,权重不会太高。“有些媒体推荐的书,编辑自己都没看过,只是搜集资料或者为了凑主题而写,有点不靠谱吧,专栏媒体除外,大V推荐的书呢,虽然不至于踩坑,但有时候未必那么满意,比如有广告大V推荐李欣频的书,我看完就觉得一般。”

葵淼也表示,相比于媒体,豆瓣评分对自己影响更大,原因是豆瓣评分里有“真实评论”,“豆瓣里有很多同龄人,会把真实的意见表达出来。我会去看书底下的短评,说这本书好或者不好的,都会给出理由嘛,哪些评论是情绪性的,哪些是理性客观的,我自己会去分辨,然后再根据综合评分去买书”。而媒体书评除了真实性不够外,还有“不够亲民”及“广告合作”的短板,葵淼说:“很多书评写得太深刻,我根本看不懂,还有就是,很多书评有广告的嫌疑,书评底下就出现付费链接,我就觉得有点那啥……”

从事商务工作的秀秀,虽然也信任豆瓣评分,但并不会因为豆瓣评分而下单。秀秀说,“我挺相信豆瓣的,因为基本上豆瓣高分的电影,我这边评价也差不多,就觉得豆瓣评分比较对我胃口,但可能看书的话,我会比较少去看豆瓣评分,我觉得书还是不一样,有些好书大众的口味倒不一定能欣赏得过来”。秀秀很爱去图书馆,但通常只看经典书,她认为,自己平时看知乎或微博推荐,能记住的都是那些经典书目,而经典的书没看,那些近年的书也没必要看。“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这些,其实真的不需要谁认真推荐,看就是了。”秀秀也提到,如果是一些专业书或工具书,比如投资类的书籍,自己如果看到关注的大V推荐,还是很有可能“秒下单”。

不相信任何推荐,从来都不会秒下单

诚然,大多数读者在购书前,都会受各类荐书渠道影响,但也有读者表示,自己不相信任何推荐,秒下单?不存在的。

从事金融行业的蒙大拿回忆说,只有老师讲考点时推荐的书,自己才会秒下单。而蒙大拿购书,是个人爱好影响较大,还要经过多年沉淀。蒙大拿喜欢影视,最近买了《是枝裕和》和《银河铁道之夜》,《是枝裕和》自然是由于电影原因,至于《银河铁道之夜》,下单原因就有趣了,蒙大拿讲,“最近看过一部日剧叫《白线流》,男主就喜欢看《银河铁道之夜》……其实我主要对宫泽贤治这个人感兴趣,他资历比较老,我高中就在电视上看他,嗯,还是因为电视”。

可以说,蒙大拿买书,买的是影视剧的“衍生”,作为影视爱好者,蒙大拿不喜欢看书评和书摘,都是看完书后再看评论,理由也很充分:“因为看评论会剧透啊!”

另一位买书很谨慎的读者串串,购书很有想法,他认为荐书人一定要专业、权威,而自己买书呢,不听信任何信息源,一定要全面检索。

串串说:“我不会只听信一个信息源,一定会从多渠道看。我把买书分为‘搜索型’和‘发现型’。

‘搜索型’,就是我自己想看的领域,我会去找这个领域权威的朋友推荐,或者从自己认可的渠道检索,比如英文世界的学术论坛、谷歌、知乎等等,不同渠道、不同背景的人如果都提到相同的书,我才可能会考虑购买。

‘发现型’就是在听播客、聊天、读书的时候,有人提到过的书,如果我感兴趣,就会收藏进读书列表,比如有朋友自己做基因相关的研究,他提到了最近看的书,那我就会将这两本书放进列表,当时不会下单,之后会在豆瓣、知乎搜索,看看评价和出版社,各个渠道综合判断。

对出版社我还是很信任的,小时候我很信任中信出版社,现在很信任后浪和理想国,但我从来不看出版社或媒体的书评,因为很多时候他们都不是从读者出发去荐书的,有时候甚至是凑书单。

大V、学者推荐的书,包括朋友推荐的书,都未必适合我,最近我买了本《金字塔原理》,豆瓣上我的好友打了一星,但我自己买回来看后很喜欢。总之,单一渠道的推荐,我是不会直接下单的。”

作为极有个性的年轻一代,小三角也说,“书评、大V对我影响不大,主要还是看作者,这个作者的东西我看了觉得喜欢,就会去买他一系列。豆瓣评分,我就更不在意了,因为我打分和网络打分,大多数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责任编辑:方晓燕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