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临港:借诺奖东风打造世界级“科学港”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0月28日消息,一年前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设立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消息正式“官宣”;如今,就在第二届进博会即将到来之际,刚刚迎来自贸区新片区设立的临港地区,又将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
29日,滴水湖畔,即将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近70位世界顶尖科学家、100多位全球优秀青年科学家一起,将聚焦基础科研、国际合作和青年成长。临港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让科创力量助跑产业升级。
以基础科学助力“卡脖子技术”
基础科学如同一个“支点”,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历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规律表明,想要在变革的时代占据先机,就必须在基础革命上率先取得突破。
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后不久,迎来这样一场科技界的顶级盛会,又会给临港新片区带来什么新机遇呢?在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任陈杰看来,它将充分展示上海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进一步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的决心。
“打造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这其中就包括如何推动科技创新的全球的协同,如何来汇集全球青年科技创新的活力迸发,和我们新片区提出的经济全球化、全方位的改革开放都一致。”陈杰说。
此次论坛上,诺奖得主将解答人类关心的十大共性问题:如何预防并阻断新发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能否对未来人类疾病做出准确而全面的预测?如何有效跨界解决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
对这些共性、基础性问题的讨论,将最终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出招点”,也是临港地区瞄准的大方向。
上海市政府此前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下简称《若干意见》)中就提到,要在新片区布局建设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关键功能性支撑平台。目的就是要通过推动基础科学的研究与突破,形成上海甚至是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发展的“关键一招”。
“基础科学和发现是所有进步的源泉……不要试图直接解决难题,相反地,更应该追求对自然的好奇心,解决方案将随之而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在去年论坛的开幕式上这样说道。
理论的突破,会大幅拓展实践应用的广度。对于临港而言,就是要突破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例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
以开放包容揽全球英才、投资未来
基础科学的宝贵之处众人皆知,如何推动其更好发展呢?唯有合作。
“科学是自由、开放和国际化的,我们的成就都建立在彼此的成就之上。”罗杰·科恩伯格认为,推动基础科学需要通过集体努力,需要通过全世界的思想和信息交流。
去年,中国首个世界顶尖科学家“WLA科学社区”在上海临港启动,目的就在于聚集世界顶尖科学家和科技资源,与中国庞大的应用市场进行对接。罗杰·科恩伯格表示,社区之外,WLA国际联合实验室等重点计划项目将在论坛期间揭晓,希望建立一个具有产业转移转化能力的“基地”,包括临床实验、小试、中试、规模化生产等具体事宜。
目前,已有多名诺奖级顶尖科学家加盟该基地,项目涉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学等前沿科研领域。据悉,实验室基地还将协助WLA科学社区设立前沿科技的技术银行,发起成立科学家成长基金等。
从论坛到社区再到实验室基地,顶尖科学家们在临港可以从基础科研的“最先一公里”一路贯通至技术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将积极延揽欧美、以色列等国的优秀科学家,积极吸引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归国创业。” 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家平表示,还将推动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到科技社区建设新型实验室,承接国内科研课题项目,探索国内外研发团队的混合编组联合研发新模式。
高端人才是重点产业发展的根本,而青年人才则定义了产业未来的高度。“WLA科学社区”在临港的落户,也为科学青年提供了一个与世界顶尖科学家长效沟通的空间,助力青年科学家的培养。
以最优生态创科学自由港
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看产业。产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看企业。前不久,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1+4”产业政策后,紧跟着就与15个生物医药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超过70亿元。
以最优营商环境,让更多创新的“点子”能第一时间落地,临港下了不少功夫。即便在非工作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办公室的灯也经常亮到凌晨。
新奥能源动力科技公司项目负责人张旭兵说,在摘得新片区首块出让的工业用地后,他们5天内拿齐了建设用地规划证、用地批准书、工程规划书和施工许可证,“我们以前接触的项目一般半年”。
这种惊人的临港速度,不仅只为特斯拉超级工厂这样“顶天立地”的大项目,更辐射到了所有入驻新片区的“铺天盖地”的中小项目。
当特事特办成为“制度性”常态,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项目纷至沓来。9月12号,新片区举行首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作为一家多元化的跨国企业,华彬集团已经在亚洲、欧洲、北美等地分布了100多家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而新片区的方案一经公布,集团又立即作出决策,投资66亿元设立华东总部,布局生物制药和通用航空两大产业。在华东总部筹备工作组组长朱华友眼里,临港有“三宝”:战略地位、政策环境、店小二精神。
短短一个月,这股自贸新片区的东风,不仅吹“热”了土地,更吹“来”了人气。这几天,新片区挂牌后首次赴外省市组团招聘,在南京、合肥、武汉的多所高校,前来咨询、应聘的毕业生络绎不绝,吸引他们的不仅是常在朋友圈刷屏的“临港蓝”,不仅是落户、住房上的优惠扶持政策,更有着投身国家战略的豪迈情怀,让人心动不已。
面向世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需要开放度更大、协同性更高、策源能力更强的合作大平台,在更大范围内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
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说,临港就是要把最好的资源,聚焦基础科学,张开双臂欢迎更多科学家、企业家来临港交汇交融。“为他们找到最好的餐厅、最好的书店和学校,让好的团队留在临港。”
(原题为《上海临港:借诺奖东风打造世界级“科学港”》)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