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Z博士的脑洞|区块链是一种信用众筹

万喆(特约评论员)
2019-10-28 20:0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最近区块链又一次红火起来。

区块链与Libra,究竟对谁有利?

谈到区块链,不得不谈到加密货币。这种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技术的产物恐怕是区块链最先也是最大程度受到大众和市场、社会、乃至国家关切的原因。加密货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据Coinmarketcap统计,全球目前一共有2259种加密货币。

说起Libra是今年以来最受关注的区块链“产品”,可能大家都不得不同意。

Libra是由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Facebook主导的,将联合其他多家机构共同发行的一种新的数字货币。Facebook公布了官方白皮书,明确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发行这种货币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区块链技术推进包容性金融(inclusive finance)。同时,他们还将推行多个国家之间的跨国结算,为全球民众提供更为低价的金融服务。而其使用的是安全可靠以及可扩展的区块链技术。与以往我们熟知的比特币等不同的是,Libra将有资产储备作为后盾,并且会由独立的Libra协会治理,其币值会挂钩一篮子货币。

此举在全球引发极其热烈的反响。

Libra将如何被定义?其是否会成为一种超主权货币?

Libra对传统主权货币的意义在哪?其是否会成为美元霸权的“帮凶”?

其实我们并非没有过超主权货币。欧元岂不就是超主权信用货币么?

对于Libra与美元的关系,也很难用“霸权”来一言以蔽之。虽仍未说明将会如何协调定价,但无论是与美元单种货币挂钩、还是与以美元为主的一篮子货币挂钩,都会牵涉到货币汇兑、储备资产冻结、篮子货币替代等问题,无论对于Libra而言、抑或对美元本身而言,都会形成对其稳定性的巨大挑战。

看看上世纪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特里芬难题”,美元在Libra的“裹挟”下,恐需面临更加多的“让大家都用我?”“让大家不用我?”“我应保持流动性?”“我应保持稳定性?”困境。

美国对区块链的态度,耐人寻味

但是,美国的态度其实耐人寻味。

从几场听证会来看,美国并没有同意Libra。

然而,也没有完全否定它。

就像是美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

当全世界为比特币等加密货币“而苦”的时候,很多国家,如俄罗斯等,都采取了“拒之门外”式 “打压”比特币们的政策,却正是美国,一路“支持”了将比特币“正规化”,将其纳入监管范围。

2017年12月,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正式批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以及Cantor交易所的比特币期货上市请求。随后,CBOE和CME相继宣布推出比特币期货合约。这在当时被视为是部分主流机构对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加密货币的认可。

而美国财经媒体MarketWatch报道,在研究分析了美国SEC数位资料库中的分析检索系统后,发现美国SEC在2018年接受了287项ICO相关募资计划,它们都在“表格D豁免下提供证券”的代币发行。与2017年相比,2018年总资产规模成长至为87亿美元,登记的ICO数量增加了约5倍多,募资总额成长4倍多。

当然,这也不说明美国对之有“放任”的意思。

2018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规定,加密货币交易所必须在SEC注册,或者持有合法牌照。2018年3月到12月,SEC完成了十几项与代币销售相关的执法行动。9月,SEC关闭了位于马绍尔群岛的1Broker交易平台,因其在未得到监管机构许可的情况下向美国用户提供交易。

去年底,SEC甚至宣布对美国专业拳击手弗洛伊德·梅威瑟(Floyd Mayweather)和音乐制作人DJ Khaled提起诉讼,认为其“代言”ICO是违规行为。

美国的态度很明确。

其本身并不反对比特币。因为ICO和数字货币背后的技术可能已经被证明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助于资本成型,并且为机构投资者和华尔街投资者带来更多、更有前途的投资机会。

与此同时,要作为世界金融监理的领先者,也有义务必须保护投资人免于相关诈骗。

因此,既要有相对开放的态度,避免太过保守的证券法规扼杀创新,但也要真正适切地进行规范。

想象不到的未来

在当今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也许很难想象,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日子。

但其实更叫人难以想象的,是过去的人看现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日子。

而且,这并不是很遥远的事。

如果你在上世纪90年代上网,你需要一只“猫”。“猫”指的是调制解调器modem。拿这只“猫”,申请一个账号,用一条电话线,你就可以上网了。听着“猫”“咕噜咕噜”的拨号声,可能能够连接上,也可能连不上,连上了也可能会断掉,速度之说的更是不能奢望,网页打开的速度都是“缓缓展开一幅旷世名作”那种感觉的。不过你也不用觉得这太酸爽,因为网络上的内容和服务也有限,与今天相比用一个“乏善可陈”绝对是过誉了。

要说今天的很多商品服务雏形,那时候还真不是没有。也有写小说的榕树下,也有聊天的BBS,也有即时聊天工具ICQ,也有门户网站,也有买卖东西的,但都不成气候,人人都觉得互联网有趣、新鲜、有前景,却不知道前景在哪里。所有网站运营人、投资人、参与人都在聊一个话题,怎么赢利?没法赢利啊没法赢利。互联网好是好,但是赢利是不可能的。

第一部轰动的华文网络小说可能得算是《第一次亲密接触》,讲述一段网恋。理工男与女网友“奔现”,心说网上认识的女孩子只有恐龙,分别只是草食性还是肉食性。那时候也有“网恋”,但人们的口头禅是,你根本不可能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只狗。站在那时,人们一定想不到今天的社交生活,全凭一个网络支撑。

说马化腾上QQ去装女孩子吸引网友聊天,以及腾讯差点被卖掉只是当时没有人想买,这些故事放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特别真实。

不是钱的问题,不是有没有找到赢利模式的问题,也不是资本市场产生了泡沫又覆灭的问题。都不是。

1946年,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产生。1995年,物联网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Bill Gates)《未来之路》一书。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绝对想不到计算机能够走进千家万户。比尔·盖茨当时也不知道怎么能够实现“全盘互联互通”。

有些事情,需要实践和洗练和提炼。当然,也就更需要践行者们的战略眼光以及耐心、决心。

“信用众筹”与对国家治理的挑战

区块链之所以目前在所谓“货币”身上、也只在货币上取得重大关注,有人说其优势是“去中心化”。我觉得这么说不准确。只是“去中心”不能解释比特币的备受瞩目。实际上,在被质疑“没有主权信用背书”的背后,已经回答了其实质的优势,区块链给了新型加密货币一种超越主权的“信用背书”,我们也可以把区块链理解成为一种“信用众筹”。

从理论上来说,“去中心化”有着很高的社会成本,所以我们才需要有相关的政府等管理组织来进行公共服务和决策。但区块链技术或许能够降低这种“去中心化”的社会成本。这对政府治理其实提出了巨大挑战。

以货币为例。货币发行和相关政策得以有效实施,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发行方能够保障秩序,二是货币发行需要和相应财富相对等,三是发行方必须是完全无利益的公共服务。所谓主权信用背书的货币发行,就能够较好的满足三方面条件。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的“放水”让社会对政府机构在这三个方面的保障产生了怀疑。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除了意在反抗不加节制的央行们,也在反抗国际货币及流通秩序。而使用区块链技术,让千千万万的人变成了互相连接、互相担保的流动整体。

在其他领域中,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形。我想,这是美国认为区块链技术尤为重要的原因。将其纳入监管,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发展它的先机,也能够在未来更快速有效地监管它,而不是假装其不存在,让其真的孕育成为一个政府治理能力之外的“暗世界”。

10月23日晚10点,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出席了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旨在研究Facebook金融服务领域影响。在听证会举行之前,扎克伯格的证词已经公开。扎克伯格承诺,未经美国监管机构批准,Libra不会发布。此外,他还谈到如果美国不支持创新,其他国家就会占据金融领导地位,尤其是中国。

Libra能不能横空出世?其实并不那么重要。Libra能不能横空出世,相信也都只会是一个过渡品。如果未来出现有深刻国家背景的新型超主权货币,一定会回忆起Libra所作的尝试和贡献。

后记

区块链技术可以在多场景应用。确实。

但是不是现有场景都适应于改用区块链?需要进一步探索。

互联网刚刚热起来的时候,骗子也很多,后来泡沫破灭了。后来互联网又热起来了。

新事物不被理解和受到盲目追捧,大概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需要多轮出清和重整,方能走向常规化。

而“监管缺位”现象,绝不是在有了比特币或区块链之后才有的。

从这一点上说,重视区块链技术,同时也更加严格监管所谓“币圈”的各种“炒概念”欺诈现象,一点不违和。

国家重视区块链,没错。但是骗子们,应该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作者万喆为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