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香山革命纪念地建筑群:“第一考场”长啥样?

2019-10-30 17: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张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员;韩小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员

双清别墅正门

2019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时指出: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这里是我们党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之双清别墅、来青轩、小白楼、思亲舍、多云亭、丽瞩楼、镇芳楼、镇南房八处建筑群作为香山革命纪念地的一部分,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毛泽东把“进京”喻为“赶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拨开它们神秘的面纱,解密中央首长们及各大机关的办公居住地,看看这“第一考场”到底长啥样。

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分布及修缮介绍图
 

双清别墅会议开 运筹决胜千里外

香山有一幢著名的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寺下。“双清”因有两股清泉从山石中潺潺流下而得名,乾隆皇帝曾题“双清”二字于石壁之上。熊希龄开办慈幼院时,在“双清”建了一栋别墅,故称“双清别墅”。院内苍松翠柏高大挺拔,一池泉水清澈如镜,东南方有两个防空洞,北边有一个六角形红亭,再北边有一排坐北朝南的平房,约有六七间。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在西苑机场阅兵结束之后,乘车前往香山,进住双清别墅,当即称赞道,“这个院子不错呀,比我们在西柏坡的院子还大、还漂亮!”

院子中央的六角红亭,是双清别墅的标志性建筑。凉亭中间有一张石桌,桌子周围和亭子外面有几个供人们坐的“瓷鼓”。红亭前面有一个小水塘,水塘的南岸有山石堆砌的平台。毛泽东同志在工作之余,经常到亭子里休息,欣赏周围的景色。1949年4月24 日上午,毛泽东起床后来到院子里的凉亭,专注地看着《进步日报》报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号外”。徐肖冰连忙拍下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胜利的消息激荡人心,主席随即豪迈地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阅读“南京解放”的“号外”

六角红亭的对面有一排坐北朝南的房子,是主席当年的办公室,并兼做会议室和会客厅。房子中间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堂屋,红漆木板地面,东面的墙角处有一张办公桌,四周靠墙摆放着长沙发和木制的圈椅。其实这里的摆设很简单,但主席第一次来的时候,望着这里的陈设半天没言语,指着一张弹簧床问,“为什么要给我买这样好的床?这床比木板床得多花多少钱?为什么昨天能睡木板床,今天就不能睡了?我睡木板床已经习惯了,觉着睡木板床就很好,我不喜欢这个软床,还是睡我的木板床舒服,还是把它给我换掉。”最后,管理科只得重新做了张大木板床,主席一直用到中南海。

在双清别墅的181天,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收拾山河、重整乾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渡江战役;会见众多民主人士,筹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新中国建国大计;酝酿开国大典的大小事务。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在《从香山到中南海》中回忆道:“那时工作是紧张而繁忙的,中央书记处几乎每天都在毛泽东同志的双清别墅开会,交流情况,讨论问题,最主要的大事都是在那里决定的。散会时大多已过半夜。”

双清别墅内景图
 

四位书记奔波苦 来青轩内筹建国

从双清别墅西侧北门去,有一条小路通向来青轩(位于香山寺的北侧)。来青轩始建于明代,清代是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这座院落景色秀丽,往东可以远眺京城。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后,来青轩成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的办公居住地。刘少奇一家住东房,朱德和任弼时住北房(朱德住东头,任弼时住西头)。由任弼时的住房往西向上走数步,即是周恩来的住所。朱德、任弼时住所的北侧是政治秘书室。

来青轩故址
 

朱德:制定计划·指挥战役·发布命令

朱德总司令进驻香山后,协助毛泽东同志制定部署渡江作战计划,共同指挥了渡江战役和继续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军,以及共同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

朱德同志在来青轩的办公室里有一张金属桌椅,是1947年5月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缴获(国民党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的战利品。朱总司令到前线视察时,由陈毅转送给他。他的书桌上除了马列经典著作和苏联经济学家关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等方面的书籍外,还有一方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的砚台,朱德同志非常喜欢。

刘少奇:主抓财经

进驻香山后,刘少奇主抓城市和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外出的时间居多。少奇同志在来青轩办公居住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同志来,坐得满满的,愉快地谈笑,热烈讨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据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回忆,在香山时,少奇同志特别喜欢香山的大树,边走边抚摸边欣赏,俩人还曾一起登过著名的香山险峰“鬼见愁”,在香山留下了难得的美好时光。

周恩来:主持和谈·筹备政协·协助指挥

进驻香山后,周恩来同志的工作重心主要是主持国共北平和谈、筹备新政协,以及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同志继续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在来青轩时,周恩来同志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于香山与北平城内,白天在城里忙工作,晚上到香山向毛泽东汇报。当年不比现在,香山虽然风景宜人,但距北平城有20多公里,当时道路狭窄不平,走一趟就得一个多小时,这对于每天都要同民主人士打交道的周恩来来说是非常辛苦的。

周恩来在来青轩的办公桌上,会常备有一枚白手帕。根据周恩来卫士长成元功回忆,他有个习惯,从来只用白手帕。邓颖超也曾亲手为他缝制过两块,做得非常精致、漂亮。手帕旁还有一台交直流两用收讯机,是人民解放军解放许昌的战利品,既可接收信息,又能发送电报。由陈毅赠送给周恩来和邓颖超。周恩来夫妇对它十分珍视,从西柏坡带到香山、又从香山带到中南海,新中国成立后又使用了十多年。此外,桌上还有一个书架,是为了行军方便而特制的,合起来是三个箱子,展开就是书架。

任弼时:筹备会议

进驻香山后,任弼时在来青轩只做了短暂的停留,1949年4月18日下午,由于身体原因任弼时同志离开香山,到玉泉山休养所疗养。在养病期间,他仍然坚持工作,关注解放军进军的情况。

任弼时来青轩卧室内,有一辆任弼时小儿子任远远在香山时曾用过的童车,当时远远只有9岁。

来青轩正门
 

四位书记为筹建新中国四处奔波,实际在来青轩居住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性胜利、筹备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这段历史中极具意义的一段时光。

中央机关 执行决议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后,为配合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各机关部室也随之迁移至香山,包括宣传部、电话局、机要处和警卫处等,为筹建新中国做最后的努力。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办公地和图书馆分别位于多云亭、思亲舍和小白楼。当时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副部长陈伯达、徐特立、廖承志、胡乔木,秘书长丁华等都曾在思亲舍办公。

小白楼历史图片
 

图书馆位于思亲舍南侧,由于整座建筑的外立面都是白色,因此又称“小白楼”。小白楼原本是清代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绿云舫,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民国时期香山慈幼院在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图书馆。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后,这里成为中共中央图书馆,直属中宣部。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迁入北京市区。

香山专用电话局

中共中央宣传部东侧的丽瞩楼极具中国传统风格,共有8间房屋。它曾承担过香山专用电话局的重责,也是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后的第一个专用电话局。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进驻香山后,迫切需要一个能与全国各地解放战场联系的通讯机构。于是,中央军委三局和北平市军管会电信接管部克服重重困难,于3月23日使香山专用电话局正式投入运行,赶在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前完成任务。

中共中央办公厅的警卫处和机要处

中共中央办公厅的警卫处和机要处也是香山重要的办公地。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进驻双清别墅后,在双清别墅北门设卫士值班室,作为中央警卫处和司机班办公居住地。

机要处则位于较北处的镇芳楼和镇南楼。原慈幼寺总院的大门内正对面是镇芳楼,该楼由河南人张镇芳所捐款40万元所建,由此得名“镇芳楼”,是香山慈幼院的标志性建筑。“镇芳楼”南侧地势较高,上建一座东西走向、带走廊、南北两侧各布置房屋,俗称“镇南房”。当时,为了保障密码安全,中央规定,机密电报一般不抄送驻城内的部门,各部部长每隔几天要到香山的机要处来看一次电报。5月12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接见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时,还曾在此处与青年代表合影,并收到了青年代表献上的锦旗,“我们向你们学习,在你们的旗帜下前进!”

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各处都留下了光辉印记,让我们再次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时指出的:我们缅怀这段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文章发表于微信公众号“东方红啦”,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