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四光诞辰130周年:为中国找出石油和铀,一门两代三院士
他,倾尽毕生心血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他,提出“先找油区、后找油田”的理论
帮中国摘掉“贫油”帽
他,指导寻找铀矿
为“两弹”研发奠定坚实基础
他,就是中国地质科学奠基人李四光
今天,李四光诞辰130周年
立志科学救国 三易专业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
是不愧于时代的无悔选择
在李四光的心里
作出任何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国家需要”!
1889年,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镇农村。在他5岁那年,甲午海战的惨败成为整个民族心中的伤痛,也让李四光在少年时代就有了学习造船的理想。1902年,13岁的李四光孤身一人离开家乡,后被公费派往日本留学。在日本,16岁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会,成为最年轻的创始成员。宣誓仪式上,孙中山送了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这八个字。1907年,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选学“舶用机关”。
1913年,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求学。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他选择了采矿专业。但一年后,他决定改学地质专业。因为他发现中国当时没有铁矿,没有铁矿就炼不出钢造不出船,只有学了地质才能知道矿产在哪儿。从学造船到学采矿,再转学地质,这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国家需要”。
冲破阻挠 历时一年多终回国
辗转多国
冲破重重阻碍
只为踏上新中国的土地
1920年,李四光成为北大地质系教授,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到野外考察和基础理论研究中。1948年,李四光回到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此时的他已然是国际上卓有建树的地质学家。1949年9月底,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仍在英国的李四光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被任命为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准备回国的李四光,听到朋友传来消息,说国民党政府要求他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新中国的职务,否则就要把他扣留送往台湾。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先行离开伦敦前往法国,夫人随后出发与他会合。因为担心李四光夫妇的安全,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其回国事宜。
在欧洲,李四光夫妇先后辗转法国、瑞士、意大利。历时半年多,终于在1950年4月取道香港,踏上新中国的土地。为新中国工业和国防建设“造血”
他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
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他的坚持
让中国摘掉“贫油”帽
1949年中国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此前,美孚公司、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以及日本人都曾在中国寻找石油,但都一无所获。可李四光坚持认为:我们地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1959年9月26日,无数人的目光聚焦在黑龙江省松基3号探井。6年求索,终于等到了工业油流的喷出。中国的工业由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血液。中国“贫油”的帽子被摘除。
在新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建设国防的年代,李四光为寻找关键原料——铀元素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通过自己从英国带回的一台伽马仪,指导“找铀队伍”发现一系列铀矿床,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一门两代三院士
李四光曾说:
“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
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
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
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攻破自然秘密
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
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
光明灿烂的前景
那么他的生活
就会多么丰满、愉快、生动和活泼。”
1971年4月24日,李四光住进北京医院。他叮嘱秘书带一份全国地图到病房,仍想争分夺秒继续自己的研究。5天后,他因动脉瘤破裂而去世。在父亲的影响下,女儿李林因“国家需要”三次改行,参加了中国第一个“反应堆”实验、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材料工作试验、第一艘核潜艇材料试验,为祖国的原子能工业作出了贡献。而女婿邹承鲁更是投身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他和他的团队用了8年时间成功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1980年,继1955年李四光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之后,李四光的女婿邹承鲁和女儿李林同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创造了一门两代三院士且都是全国政协委员的佳话。在为国家解决战略需求的岁月,李林和邹承鲁各自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回首走过的科学之路,李林曾感慨:“风华正茂时,我们两地分居;再聚首时,已是两鬓斑白。但仍然觉得,比起父亲那一代,我们要幸福得多,因为国家强大了,科学家可以更好地为国家工作。”
原标题:《一门两代三院士!选择背后的家国故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