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青策计划”落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館,获选方案关注“背面”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2019-10-26 11:2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10月25日,“青策计划2019”的两组获选方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简称PSA)呈现。“青策计划”在2014年时由PSA发起,在迎来六周年之际,“青策计划2019”的实体展览落成场所由博物馆的五楼展厅转变为一楼展厅,挑高的空间与更大的面积为青年策展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此次的两组获选方案分别关注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社会的“背面”。

其中,张营营策展的“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将被忽视的创作工具与作品共同呈现在人们眼前;沈宸和王欢共同策展的“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试图探讨不被主流所容纳的社会群体的存在,并且对他们身上的标签发出质疑。

在PSA的一楼,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了今年获得展示机会的两组展览方案,它们来自此次“青策计划”的38组有效方案,并在入围终评的五组方案中脱颖而出,历经四个月的深化与落地,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中,“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由张营营担任策展人,展览将平时被隐于幕后的艺术创作工具作为主体,将其与作品平行于展览之中。“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由沈宸和王欢担任策展人,展览以昏暗的灯光暗示了社会中诸如传染病患、流浪者等各种‘声名狼藉者’的生存状态,并且试图探讨其背后的成因与这种分类的合理性。

“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

“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

据悉,和往届不同,今年首次增设“青策计划2019”大奖,在开幕后由专家评审、院校评审、媒体评审和大众评审共同在现场两个展览中“二进一”。获奖结果将在明年2月的“青策计划2019”展览闭幕式中公布。

关注艺术作品的“背面”

展览“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是对可见的作品背后艺术家工具和创作方法的一次视觉呈现,在肯定工具艺术创造功能的前提下,将其与作品平行于展览之中。策展人张营营在展览开幕前告诉澎湃新闻,展览的出发点在于将那些通常不被纳入艺术作品的工具与创作过程中的痕迹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画廊或是艺博会,这些东西没有展出的机会,它们不会被看作是作品,但作为策展人,在我看来,它们就是艺术作品。”

“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

相较于完成的作品,张营营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去展示作品的“背面”。在展厅的最后,她设置了一组台阶,最高高度大约在1.6米。“台阶可以让观众站在不同的高度,拥有不同的观看视角,”张营营向记者介绍道,“从台阶上看到的其实是作品的背面:比如灯箱和画架,这种背面也有自己的美感,但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它们。所有的博览会让人看到的都是作品的‘前面’,但我希望让人全方位地去看这些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了解艺术家的想法,感受到艺术灵感爆发那一瞬间的艺术的魅力。”

和去年的“青策计划”相比,今年的展示空间更大,但策展人所选择的作品却更少。在展览“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中,张营营通过六组作品来表达艺术从现代主义发展到今天的时间长度中有关工具的几个片段,从传统工具的使用,到工具所体现的未来性,试图呈现出艺术创作工具的变化。

刘符洁作品

刘符洁的系列作品以“我的作品就是我的工作方法”为主题,看似凌乱的场景与物体之中包含着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灵感,并因此而得到保留,“我想要还原她的工作室的状态,因为我觉得这更接近艺术呈现的源头,”张营营介绍道。艺术家团体郝经芳&王令杰的作品以绘画作为结果,背后则是一系列由编程、工业材料构成的路径。“在他们的作品中你会发现,这样一幅小小的画背后其实是非常庞大的一个系统。”史莱克引擎是由一群艺术家组成的线上展览空间,他们的作品被置于展览的最后,呼应着时下最“新鲜”的艺术工具,他们的作品《未标题-1.se》中呈现了从虚拟的展览空间中提炼出的内容,以及他们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工具。

史莱姆引擎,《未标题-1.se》

“这六组艺术家都是八零后,他们和我年龄相仿,我对他们的作品都比较熟悉,当我确定了展览的主题之后,我就知道哪些艺术家会是我的选择,”张营营告诉澎湃新闻。但另一方面,对于工具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于作品质量的忽略,“我认为这些作品都是好的。”

重新评估社会中的“声名狼藉者”

如名称所示,从入口开始,展览“末路斜阳——‘声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就营造了一种昏暗的氛围,整个展厅以不加评判的方式容纳了那些不被社会所容纳的群体,将微弱的灯光投向“见不得光”的人们。

艺术家阳莯的《人类脑计划》是一组为“脑控者”所拍摄的照片,这些人宣称自己的大脑受到各种控制,他们的言语无法得到科学求证,但人们早已将其等同为精神病患者,并因此而被贴上“异类”的标签。这组照片被置于地面的一些木块之上,观众只能俯视它们,这样的观看角度仿佛也暗示了人们对于这类群体惯常的态度。作品《人类脑计划》属于展览的第一部分“名不副实的声名狼藉者?”,策展人试图探讨,这些特定个体与群体本身皆因某种特征或某些经历而变得“声名狼藉”,但是这样的判断是否恰当,则应该受到质疑。

何采柔,《摇篮II》

前:杨健 《风滚草》

展览的第二部分“权力形象的显现”试图更进一步地去分析“声名狼藉”者产生的原因。“这一部分用艺术的方式去展现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他们的存在是否有重新解读和评估的空间。”策展人之一的沈宸说道。“我们所说的‘权力’是一种更大的概念:人们为了理解某一类人,而发明了许多名称,但这些名词本身是否能够涵盖这些人的行为,这样的一种‘权力’是应该受到质疑的。”何采柔的作品《摇栏II》提供了一个婴儿安眠床与简短锐利的栅栏交融的结构,仿佛诉说着安抚与戒备是如何在人们的权力系统中被混淆的。杨健的《风滚草》是一件全身布满监视镜头的球状装置,在电力的驱动下缓慢而不可预测地行动,并与墙面上的三组监视屏幕以无线方式相连。观众仅能通过监视器隐约判断3组注视着展厅内一举一动的镜头的相对位置并对其进行反向观看,却无法判断其他监视镜头的运行状态。

张巍,《机械博览会》

展览的第一部分关注那些被贴上标签的个体,第二部分关注贴标签的“权力”,第三部分则描述这两者的关系。在程新皓长期关于莽人这个边疆的少数民族群体的项目《还归何处》中,他以一种近乎执拗的方式将一根原本属于上游的木头归还原处,以此表征对其民族身份差异的回应。在童文敏的行为录像里,无论是《盘旋》中她“继承”鹰的翅膀肆意游走人间,还是《晕眩》里平躺在六摄氏度的水中感受世界流动的气息,都仿佛是将自己的身体暂时脱离了原本的“社会契约”,从而强调人生来的某种微妙的状态。展览结束于艺术家陈萧伊用一百根无刻度的温度计做成的装置《无法度量(2.0)》,以此指涉无法解答的存在本身。

陈萧伊,《无法度量(2.0)》(局部),2019,无刻度温度计

郝经芳 & 王令杰,《Sun is Drawing》

展览的策展人之一王欢表示,展览无异于对“声名狼藉”者进行类型学意义上的归纳,而是试图去探讨其产生的原因,质疑这种标签的合理性。“青策计划2019”的评委之一、PSA学术委员会委员成员唐娜·德·萨尔沃(Donna De Salvo)评价道,“声名狼藉者存在于社会规范之外。我们可能认为他们是看不见的,就像幽灵一样。然而,他们不是看不见的,他们也不是毫无影响力的群体。他们正在影响着整体体系。这次展览试图通过聚集大量吸引人的艺术家来衡量这些非正统的、奇怪的人物的力量,他们的作品探索了‘声名狼藉’的不同维度,从而挑战了这个词通常蕴含的负面意义。”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