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天河两岸看西藏】西让村:出发与坚守

2019-10-25 21: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天河两岸看西藏”新媒体采访组分几路,自杰玛央宗源头起始,历经日喀则、拉萨、山南十几个县,进入林芝市后,从雅江流经的朗县、米林县、波密县直到墨脱县,一路往东。峡谷深刻,两侧森林密布,层峦叠嶂,雅鲁藏布江劈峡谷前行。艳遇芭蕉摇曳,抵达墨脱境内。

谷地稻香:村庄

雅鲁藏布江干流随地势的西高东低,自源头至巴西卡海拔由5590米降到154米,总落差达到5436米。

西让村,平均海拔700多米,是墨脱县背崩乡最远的行政村。西让村在大山深处、谷地之上,雅江在谷底深沉。

亚热带气候。这里的村民种植水稻、玉米、鸡爪谷。还种植冬瓜、南瓜、萝卜、茄子、白菜、四季豆等蔬菜,“四川能种的都能种。”村民说。这里还生长香蕉、芭蕉、柠檬、柑橘等水果。

村民都是门巴族,有34户158人。有着浓厚的门巴族生活风情。

迄今,村民们还住在门巴族传统的吊脚木楼里。木楼“吊脚”,可以防潮,可在下面养家畜,还可以储物。 门巴家中布局很有特色。主屋留有“火塘”,低矮、土石垒砌的方方正正的“灶”。有的村民家中“火塘”烧得正旺,有的村民家“火塘”则换成了铁皮炉子。据说在火塘烟熏火燎的作用下,有利于排湿,利于防止害虫对木材的侵蚀。火塘上方还有两层熏烤架,从前的作用是利用热烟烘干柴禾或是除去食物水分,以防虫防霉。现在也有村民在上面放着杂物。

“火塘”一侧见挂着竹酒筒。“黄酒门巴语叫‘巴羌’,是由玉米和鸡爪谷制成,先要煮熟原料放曲酿制,放个半月一月的,再拿出来,放在酒筒里,用开水慢慢倒入,酒就滴出来了。‘巴羌’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茶,早中晚都要喝。”懂门巴语、对村情十分了解的墨脱县交通运输局驻西让村工作队队长晋美扎西告诉我们。他们的日常饭菜都是自己种的白米饭和“嘎木当”(门巴语),即炖菜。

由于地质灾害,村庄已搬迁三次。民房也由政府出资几经改造。“最初村庄离这里三公里,后来搬到离这500米处,最后搬到这里。2012年的民房改造,给每家每户补助了14000元;2014年再一次进行民房改造时,每家每户又补助了7万多元。”背崩乡副乡长索朗多杰说。每一次的改造使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正在进行最大的“改造”——小康村建设。建设内容包含房建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道路、场地平整、挡土墙、给排水、室外电气、庭院等工程,总投资为2489.28万元。

从小康村效果图看,保留了门巴族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原来空心的底部变成了扎实的石头基底,保留了门巴吊脚楼特有的长廊台。现在的民居没有院落,新居将变成带栅栏篱笆小院的独栋两层小楼或大平房。生态环境自不必说。

记者从墨脱县了解到,墨脱县小康村建设规划总投资为7.5亿元,共有34个边境村,惠及1904户8528人,占全县人口的70%。自2016年开始分批实施建设后,截至今年9月已累计共完成投资4.81亿元,计划于2019年底完成全部规划内小康村建设任务。

林芝市自2016年开始的小康村建设,旨在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圆小康梦。采访组这一路林芝行,亲眼见证了多个小康村建成后,带给群众的巨大福祉,感受了村民们浩荡的喜悦,西让村必不例外。

行者无疆: 出发

来路。我们驱车从背崩乡向大山深处的西让村行驶。

墨脱县至背崩乡28公里,背崩乡到西让村22.4公里。2018年4月,投资几千万的背崩乡到西让村公路通路,这是背崩乡所属村中最后一个通公路村。路很好,也宽敞,肉眼能见的厚重质地与车子行进中的轻盈流畅。在泥石流危险区域目睹施工队正在建设挡墙。

门巴谚语说:“路走惯了越走越能走”。有了路,才能更好地发展。

“交通条件的改善,给西让村带来了发展机遇。”晋美扎西说。说起路,西让村党支部书记、49岁的桑杰顿珠有很多记忆:“以前买盐巴、买吃的用的要去米林县派镇,来回12天。力气大点的可以背个100多斤的东西,力气小的六七十斤。路面宽一点的区域两米,一般是一米左右。光是背崩乡到这里要走两天,生活物资、建筑物资还是要靠人背马驮。”桑杰顿珠告诉记者。背崩乡到米林县派镇是进出墨脱的西大门。村民们历经与天堑沟通的艰难险阻。

通路后,发展明显加快。

“国家对边境村建设非常重视,之前路不好,很多惠民项目进不了村。现在小康村建设项目来了、产业项目来了、网络建设项目来了,电力、水利项目明年就要上马。”晋美扎西告诉记者。墨脱县产业发展布局按照县域实际和资源禀赋,边境村的产业建设主要以茶产业为主,计划总投资为9263.63万元。茶产业也已经顺利进入西让村,投资96万,种植面积达138亩。明年,预计西让村人均种茶面积将达到两亩。

“变化讲也讲不完。”桑杰顿珠说。村里以前见不到车子,现在村里大车、小车多起来了。村集体有一台装载机,村民个人家算起来总共有挖掘机3台、装载机4台,大车3辆、私家车4辆,摩托车每家每户都有。 西让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小康村建设中村民的主体作用,将项目实施与群众投劳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吸纳群众参与工程建设。村民到小康村建设工地打工,挖掘机、装载机被工地租用,百姓家的房子也被租用。

“村里读书的孩子多,以前去乡里上学,路多难走啊!”37岁的次仁措姆告诉记者,她和弟弟现在都在乡里当上了公务员,刚好是休息日,她回家来。 “ 年轻人有出去打工的,在林芝市、拉萨都有,现在回来的也有,我们的邻居以前出去外地打工,现在回来在村里开了家商店,生意也不错。”她说。

大山里的孩子谁没做过走出大山的梦。如今,对于他们来说,出去和回来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通,因为变化还将持续发生。

“派墨公路通车的话,西让到派镇只有几个小时车程。”桑杰顿珠和村民对这条路的贯通充满了期待。据了解,派墨公路总里程为66.7km,总投资20.2亿元。四级公路,路基宽度4.5米,路面宽度3.5米。预计2022年全线贯通。

赤诚初心:坚守

林芝市有四个边境县,141个边境村,一千多公里的边境线。这些边境村群众有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等多个民族,他们自古就有抗击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

西让村也是一个有着守家护国光荣历史传统的村庄。

由人民出版社和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林芝当代历史变迁》一书中这样记述:“1962年10月,印度当局不顾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违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行扩张主义政策,悍然从中印边境全线向中国发动大规模武装入侵,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进行了自卫反击战,取得伟大胜利,坚决捍卫了国家主权,也保卫了林芝的民主改革成果,在这场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广大林芝人民积极支援前线,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

另据墨脱县志记载,“在更邦拉战斗中,西让村的白登、白玛多吉等7人做向导,给作战部队提供大力支持。”门巴谚语说:人长寿不过一百岁,故事流传要比人的寿命长——何况是如此大格局的故事,不仅代代必将传唱,还要传承。

“一边放牧一边守边,一边种田一边守边,一边采药材一边守边”是林芝市边民的真实写照。西让村也不例外,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神圣国土,守护着自己的幸福家园。村党支部书记桑杰顿珠说:“村民的戍边意识很强。 到现在,边防官兵巡山,还是由西让村民带路,村里会派出2至3名民兵或联防队员一起去。巡山过程中民兵从边防官兵身上不仅学到了守边知识,还学到了许多生活知识。”这里的军民鱼水情深,边防官兵给村集体赠送了一台价值18万元的装载机。出租给工地,还能每月收入5000元。

西让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在开展“四讲四爱”宣讲活动中,给村民讲述玉麦两姐妹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这在西让村民心中久久回荡。在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倡导下,近年还开展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微视拍摄活动、爱国歌曲大家学唱活动、广场舞健身活动、“劳动技能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人心,坚定了村民爱国守土的决心。

以赤诚初心,西让村民传承光荣历史传统,静静坚守于雅鲁藏布江江畔。(记者 德吉卓嘎 扎巴旺青 董秀丽 韩海兰)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