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样的山西你知道吗?他是神奇的方形

2019-10-25 12: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天赐山河,造物主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周伯通兴致勃勃,一等郭靖喘息已定,当即将双手互搏的功夫教他。这门本事可比空明拳又难了几分。常言道:“心无二用。”又道:“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则不能成规矩。”这双手互搏之术却正是要人心有二用,而研习之时也正是从“左手画方,右手画圆”起始。郭靖初练时双手画出来的不是同方,就是同圆,又或是方不成方、圆不成圆。苦学良久,不知如何,竟然终于领会了诀窍,双手能任意各成方圆。(《射雕英雄传》第十七章《双手互博》)

这是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描写的一幕:老顽童周伯通教郭靖“左手画方,右手画圆”。按照小说的历史背景,这一幕发生在公元13世纪中叶,金国将灭,蒙古攻宋前夕。

时间向前推1600多年,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世纪,韩非子先生最早发现了这一秘密:“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功名》)

金庸先生曾说,人的大脑大多数时候是一体的,只有极少数人能把大脑分成两半各自工作互不干扰,能做到的有周伯通、郭靖、小龙女。他的话基本符合科学上的解释: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

常人难以做到“一手画圆,一手画方”,能做到的也要费尽时日,方能成。那么,能轻易创造这个奇迹的,只有造物主了。

三维的中国地图是上帝的杰作。它妙手一挥,画出了美妙的陆湾——华北大平原,构成了中原腹地;又画出个精妙的椭圆——巴蜀,四川盆地。更神奇的是,在塞北与中原之间,上帝觉得少了点过渡,于是就塑造了一块更神奇的土地——方形的山西。准确的说,这个轮廓接近平行四边形。

地图上的方——山西地图上的圆——巴蜀  标注- 大地理馆

伟大的造物主,做到了“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左手画了一个凹陷的圆,成了天府之国的巴蜀;右手画了一个隆起的方,成了表里山河的山西。极其绝妙的是,这一凸一凹,如一阴一阳,书写了两种格调的地理传奇。

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这个方——号称三晋的山西。

2、表里山河,天然格局

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文豪柳宗元先生,山西人,他曾写过一篇叫《晋问》(山西简称晋)的文章,以问答的方式,把家乡山西的地理和资源夸赞了一番。

《晋问》开篇就说:“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翻译成白话就是,山西大地,里里外外都是大山大河,险要的地形,固若金汤。大山与大河,把山西版图围起来,基本上沿着省界纵横分布。

北为横向山脉:管涔山脉,西起陕西、内蒙、山西交界处,东至大同以北;东为纵向山脉:太行山脉,北起桑干河畔,至山西东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三省交界处;西为大河、大山并行: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来了个直角拐弯,进入山西偏关县,一直向南而流,与吕梁山脉并行,形成晋陕大峡谷;南为大河、大山并行:黄河在晋陕豫三省交界处拐弯东流,与中条山横向并行,从山区奔向平原。

四面大河大山,这样的地形,本来已经十分难得。更为神奇的是:南北、东西,各自画出的线,居然是平行的。造物主,该是穷尽了多少心思,才能设计出如此绝妙的作品!

山西地形号称“表里山河”,河谷、盆地、山地三重奏地貌相间分布。  资料来源: <天涯>鄙视抢沙发的

山西之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是晋国的腹地,战国时期三分为韩赵魏,所以号称三晋大地。晋国疆域,跟今天的山西版图并不完全重合,面积更是超出许多——但正是有了四面大山大河的天险山西为基础,这个春秋强国,才有了向外拓展的基础。

春秋时期晋国疆域范围   资料来源:知乎@李思进

战国时,韩赵魏三国都城平阳、晋阳、安邑均在今山西境内,可见山西的中枢地位

来源:<天涯>鄙视抢沙发的

秦统一六国后,设河东、太原、上党、雁门、代五郡大致为今山西版图轮廓


来源: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隋唐统一王朝,奠定今天山西版图的形状

隋朝之河东诸郡

隋唐之前,河东一般指的晋西南运城、临汾一带,此时“河东”扩大指整个山西。“河东”也成为山西的代称,家喻户晓的故事“河东狮吼”便是源于这块土地

明代山西布政使司,相当于今天的省基本上跟今天山西范围相同

朝在全国设立了十三个省,山西为第一个。

《大明一统志》是这样描述山西格局的:“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襟四塞,控五原”。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对三晋山河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顾氏认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中原王朝三大都城西安—南京—北京基本上围绕山西转了一圈。

有这样的地形天险和地缘位置,山西注定要扛起沉甸甸的历史包袱。几千年来,它的确当仁不让地扛起了大旗。

3、四面天险,陆地航母

《史记·晋世家》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成王即位时还是个孩子,一次他与弟弟叔虞做游戏,将一枚桑叶(一说为梧桐叶)剪成的形状递给叔虞,说:“我封你为侯。”在场史官马上请周成王正式举行封立仪式。成王说:“我闹着玩呢!”史官说:君王无戏言!于是,叔虞被封于王畿以北的晋水之阳,号曰唐,后为晋。

我们常说“唐尧、虞舜、夏禹”。唐,是比晋更古老的地名,也是晋的前身,传说古唐国是尧所在。赫赫有名的唐帝国,也跟这个地名,跟山西大地密不可分。李渊,在隋朝被封在晋故地晋阳(太原),称“唐国公”。

明代确立的山西版图,大体保持了古晋国范围。很多山西人,今天依旧愿意将山西的轮廓看作“一枚桑叶”。说来也巧,诸列大山夹缝中,几个盆地呈东北—西南向排布,正好连成了叶子的“叶柄”与“主叶脉”,省府太原,位于正中间,两边则分别是向西南而流的汾河,向东北流去的桑干河;叶子两端,一端是运城地区——上古时期山西文明中心;一端是大同地区——北魏早期的都城,明代的北部防御中心、大明陪都。

不知是天作,还是人为之设,太原居然正好位于西安、北京中国不同时期两大政治中心的中点位置

制图 @ 公子羽

乱世的时候,山西也出过都城。南北朝,北部的大同做过短暂的北魏都城。隋炀帝即位前的身份是“晋王”,李渊父子则是在晋阳(太原)起兵反隋,北朝高欢父子则干脆定都晋阳(太原),五代时候北汉定都太原。从秦汉到明清,从长安到北京,由西向东,画了一个长长的弧,恰好绕山西转了半圈。

唐之前,山西是中原都城的东部防卫地带。到了明代,它又成了帝国中心的西部防卫区域。考察山西关隘时,山西作家鲁顺民先生惊异地发现:明以前的城池大致背西向东,显然是为了拱卫黄河西南岸的关中;明代关城则无一例外背东向西,显然是为了拱卫太行山以东的北京。

山西的地形,山地与盆地,大河与关隘,就像是被高端机器设计出的零件,总能出现在它该出现的位置。几大主要盆地,连成走廊,当关中或北京告急,这里的奇兵,可以从盆地中走出,直奔京城。它本身,则更像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停泊在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无论都城在哪里,它都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侍卫。

方形,这个神奇的平行四边方形,四面隆起、中有起伏,这让我想到了城池。

城的出现,是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所有的古老文明,都从建城开始。所有的文明古国,也都有自己的城市……一个族群人口再多,地域再广,如果没有城市,那也只是部落或部落联盟,不是国家。——《易中天中华史:国家》

浑厚的城墙,古朴的城门把王宫、街市和乡村联系起来。古老的文明就这样在一片蛮荒中诞生。图片来源:@易中天中华史《国家》插图▼

北宋都城汴梁城,其平行四边形的格局与山西版图极为吻合。现实中的众多城池不过是山西这座巨城的缩小版而已▼

山西,正是一座四面天险的巨型城池。北面,管涔山脉与长城雄关结合;东面,巍巍太行与峡谷碍口相伴;西面,吕梁山脉与黄河天险把关;南面,中条王屋与黄河天险并行。山与长城,铸就了高不可攀的城垣;黄河,则是天然的大型护城河。内部,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长治盆地,相对整个山西,又是一个个缩小版的城池。山西这样绝妙的作品除了造物主,谁还能完成得如此天衣无缝?

制图-大地理馆

这样的一座大航母,虽然如铜墙铁壁,但并非完全封闭,它是一个有机体,四面虽然皆是屏障,但都留出了出口。这些出口,凝结着人类的智慧,更多来自上天的赐予。西南、东北各有一道大门,中间为走廊。也就是说,山西这座巨大的城池,这艘巨大的航母,既坚如磐石、又对外联通。四面虽然都是天险,北面有关口,东面有峡谷,西面有渡口,南面西段魏有渡口、南面东段有峡谷。

 

封而不闭的山西。制图-大地理馆

北面,管涔山脉与长城在山口间留出了一个个关口;西面,黄河支流从吕梁山间流出,在山河间形成了一个个渡口;南面,中条山与王屋山,依然有支流从山中冲出,汇入黄河,形成通航渡口;东面,太行山中的海河支流,横切太行,形成了一条条古道,最著名的当属“太行八陉。”

清末,山西出现了第一条跨省铁路——正太铁路,也就是从正定府到太原府的铁路,这条铁路后来拉出了河北省会——石家庄。太行山绵亘南北,将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分割开来。同时,东出、南下的河流与造山运动相约,在太行山上留出了道道裂缝,裂缝最明显的地方正是“八陉”。“太行八陉”中的第五陉—— 井陉到太原距离最短。正太铁路,就选择了这条古道。

正太铁路东起石家庄,西至太原,全线共设有35 个站。全线东西各有一小段是平坦如砥的平原,其余路段都是峰回路转的山区。从华北平原西缘的石家庄向上仰望,虽然这里是太行山中比较低矮的一段,但依旧像是面对一道高高的城墙。这样一条铁路,就是这样“攀爬”着进入太原这座城池的。

山西老百姓有谚语:“朱修长城李修庙”,朱说的明代,李说的是唐朝。明朝成为最热衷修筑防御工事,最豪华的工程就是塞北的明长城了。明长城防御体系共有九镇,山西一个省占了两个。当时的镇,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各设总兵官进行镇守。宣府、大同两镇的长城,大致就是今天山西、河北与内蒙古的行政区界。跟别处不同的是,山西北边的长城有内外两道,而且还沿着太行山,修了一道。大同镇,有一道长城;山西镇(也称太原镇)长城则以偏关、宁武关、雁门关为中心构建了纵深防御格局——此三关是明长城“外三关”,以黄河、太行山为参照,在山西省桑叶形的版图上画了一个巨大的“丁”字。

 

有文字记载以来,雁门关地区发生过大的战役167次,几乎每场战事都决定着家国命运。最有名的就是杨家将与辽人在这里的拉锯战。无论国家的政治中心在西还是在东,它都是一个屏障——既是“三晋之门户”,又是“天下之大防”。

雁门关是大宋北边重镇,山西四十余关,以雁门最为雄固,一出关外数十里,便是辽国之地,是以关下有重兵驻守,乔峰心想若从关门中过,不免受守关官兵盘查,当下从关西的高岭绕道而行。来到绝岭,放眼四顾,但见繁峙、五台东耸,宁武诸山西带,正阳、石鼓挺于南,其北则为朔州、马邑,长坡峻阪,茫然无际,寒林漠漠,景象萧索。——金庸《天龙八部》第二十章《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

《天龙八部》说的是辽宋对峙时期,雁门关处于两大政权的前线地区,当时以大同、北京为中心的“燕云十六州”属辽土,雁门关及以南的山西属宋土。

在山西人心目中,北面这道长城,最重要的关口除了雁门关,就是杀虎口了。晋北民歌唱道:“那不大的小青马多喂上二升料,三天的路程我两天到。这样急匆匆地往哪里赶?回口里。”晋北地面贫瘠,又多战火,贫苦农民外出谋生被称为“走口外”,又称“走西口”。西口,是相对北口而言——北口是张家口,西口就是杀虎口。

北面、东面出口陆地要塞,那西边、南边便是水上渡口。

大宋理宗皇帝开庆元年,是为蒙古宪宗九年, 时值二月初春,黄河北岸的风陵渡头扰攘一片,驴鸣马嘶,夹着人声车声,这几日天候乍寒乍暖,黄河先是解了冻,到这日北风一刮,下起雪来,河水重又凝冰。水面既不能渡船,冰上又不能行车,许多要渡河南下的客人都给阻于风陵渡口,无法启程。——《神雕侠侣》第三十三回“风陵夜话”

风陵渡,山西与外界沟通的最重要渡口之一,是金庸笔下郭襄与杨过感情线索的起点。峨嵋派的第二代掌门人风陵师太,是郭襄的徒弟,法号为郭襄所取,以纪念第一次在风陵渡口结识杨过。作家鲁顺民先生曾长期关注黄河中游即蒙、晋、陕、豫四省黄河沿岸的古渡口。他在著作《山西古渡口:黄河的另一种陈述》中写道:

晋陕峡谷除了收纳了无定河、渭河、汾河这样的庞大粗壮的一级支流,还有大大小小水量不一的70多条支流进入。每一条支流与黄河主河道汇集之处,肯定有一个渡口存在。古渡悠悠,那是山与河早就缔结好的一个约定。凡是有渡的地方,此岸与彼岸都要相应的渡口相通相接。但是,晋陕峡谷中的渡口,往往兼备码头的功能。即沟通两岸,又联接上下游货物流转。从清代中叶开始,一直到1925年京绥铁路开通之前,从老牛湾入晋,由上游下游的关河口、河曲、巡镇、东关、裴家川、黑峪口、罗峪口、碛口、军渡沿山西省一侧排开的渡口码头,对于长城口里口外的经济发展起关至关重要的作用。

5、中条山南麓,黄河北岸

大禹渡位于山西芮城县,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此俯察河道如今渡口下游已建成水电站,出晋陕大峡谷后急流快进的黄河进入开阔之地,东侧为汾河流域的运城盆地,西侧为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这是中国历史上两大文明中心。

黄河掉头绕过中条山西端转而向东:中条山与黄河相遇之地为晋、陕、豫交汇的三角地带,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渡口——风陵渡

四面虽有屏障,却留出了雁门关、杀虎口这样的出口,有太行八陉这样的通道,有风陵渡、龙门渡众多渡口。有了它们,这座巨大的城池——山西,才没有变成封闭之地。有了它们,才有了山西人走西口的传奇,才成就了通往四面八方的晋商。

东、北、东南,有陆地出口;西、西南,有水上出口。这样的山西,既是安放物质与文明的家园,同时又是积蓄力量、冲出山河的基地。

如此山西,则能不传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