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读丨人人都玩人设,翻车就成了日常

吕京笏
2019-10-23 21:4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这几天,演员江一燕获得美国建筑大师奖的新闻上了热搜。不过,人们还没来得及点赞,这一新人设就有些摇摇欲坠。

有网友吐槽江一燕是“宣称”自己获得了世界级建筑大奖。论据主要有两点:一是,“美国建筑师大奖”在业内并不权威,仅设立四年,且一次颁发了两百多个项目;其次,江一燕是去年获奖而非今年的。

“神补刀”也来了:在现场与江一燕合影的今年得奖建筑师朱培栋称,自己一开始并不认识江。还有网友说,去年的获奖作品,设计师另有其人。江一燕的名字虽出现在设计团队里,但她只是一个“甲方”。

江一燕随后进行了回应,但并没有平息争论,似乎还起了反作用。在此,我无意探究谁是谁非,但明星立人设现象,确实耐人寻味。

细想来,作为演员的江一燕,演过什么作品,塑造过哪些经典角色,确实比不上她的另一些人设出名:热爱摄影,喜欢读书,投身公益。人们对这些人设赞赏有加,赞其“文艺女神”。如今,喜提“建筑师”人设时却引发争议,想必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其实也不奇怪。因为比起其他爱好和特长,建筑是一个专业度很高的领域,入行有门槛,不是外行人靠业余时间或短期恶补就能成为专业人士的。

不过,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人们已经厌烦了一些明星到处立人设、打造全能型人才的做法,因为之前翻车的太多。迪丽热巴的“吃货”形象被指是表演;马思纯在微博写张爱玲读后感,用错了语录被群怼。还有翻得更彻底的,“学霸”演员翟天临不知道知网是什么……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这一无厘头味的过气网络流行语,似乎成为娱乐圈频繁上演的日常。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明星演员们好像越来越不满足于在舞台和作品中专业地演,而喜欢在网络和生活中演。演得多了,好像就成真了。

他们为何热衷于给自己造人设呢?

传播学家梅罗维茨曾提出了“媒介情境论”。他认为,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演员原先属于后台的私密行为逐渐被搬上前台,这种带有半表演性质的行为既不属于前台,亦不属于后台。他创造了“中台”这个词,来形容在媒介发展过程中诞生的新人设。在中台,演员们看似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却是通过包装自己来塑造形象,利用与观众之间的“类亲密化”关系为自己吸粉贴金,赢得流量。

但依靠人设这种虚幻之物积累起的名气越大,风险也越大。一旦人设崩塌,很可能给自己带来惨重打击。粉丝能把你捧得多高,人设崩塌时,就能把你摔得多惨。

优秀而有追求的演员可以有个性,也会努力拓宽戏路、塑造不同形象,但离开了专业领域,公众希望看到的,是他们多一点“真”,少一点“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载体,而不是无时无刻地为了包装自己而贩卖虚假的人设。

这种立人设的风气,甚至已经蔓延到了普通人。最近,花十几块钱“精装修”朋友圈的现象,引发了热议。这就是一种立人设行为。当然,普通人立人设没有明星那么浓厚的商业气息,很多人就是单纯为了炫或博个面子,不必过于指责,但仍有必要警惕。

谎言说100遍,也不会变成真理。脚踏实地务实之风,才是走得长远的正道。当你沉浸在自己塑造的世界中无法自拔时,现实的不如意来临时,你一定是手足无措与颓废迷茫的。那时,不需要别人戳破,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真正的人设,是用勤勉、拼搏和坚持去打造的,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说直白点,它是不需要特意去立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不贪“多”,而贵在“专”和“精”。比如,今天又上了新闻的袁隆平,始终只有一个人设,但已足够。

人人都玩人设的年代,也是人设容易崩塌的年代。戏多不可怕,可怕的是入戏太深,还不自知。

    责任编辑:甘琼芳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