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终结者》电影系列全导读
从当年的第一部《终结者》(The Terminator,1984),到最新一部《终结者:黑暗命运》(Terminator: Dark Fate),总共不过区区六部电影,居然磕磕绊绊地走了三十五年。而且,相较于这个电影系列的第二部《终结者2:审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1991)的极致之美,后面的三部续集《终结者3:机器的崛起》(Terminator 3: Rise of the Machines,2003)、《终结者2018》(Terminator Salvation,2009)、《终结者:创世纪》(Terminator Genisys,2015)无一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却又败多胜少令人惋惜。这一次的《终结者:黑暗命运》,不止是在重复过去。
《终结者:黑暗命运》海报一、机械美学之缘起:《终结者》(1984)
《终结者》当年的电影海报时间回到1984年,这一年年轻的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导演刚刚三十岁,这个时候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不仅已经鼓捣完了他的《星球大战》三部曲,而且旗下的工业光魔公司已经成了电影特效行业里的龙头老大;大导演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也早已凭借《大白鲨》(Jaws,1975)、《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等影片名满天下;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这个时候也有《异形》(Alien,1979)、《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两部科幻经典在手。相比之下,这个时候的詹姆斯·卡梅隆在告别了卡车司机的职业生涯之后,只导演过一部小成本的B级片《食人鱼2:繁殖》(Piranha Part Two: The Spawning,1981),而且整个拍摄过程不堪回首。这样一看,好莱坞的1980年代初还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美好年代,而这个时候的詹姆斯·卡梅隆妥妥的是一个落后青年。
《终结者》最初的创意,全部始于詹姆斯·卡梅隆的一个梦。在梦里他被一个金属骨骼的机器人追杀。据詹姆斯·卡梅隆自己回忆,当年他完成这个剧本之后不少人想买,但他坚持要自己当导演自己来拍。有趣的是,在开拍之前,卡梅隆其实没想要用施瓦辛格来演机器人,因为他觉得长成施瓦辛格这个样子会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机器人;而施瓦辛格也以为自己是要演英雄主角,结果却被导演安排来演一个傻了吧唧的机器人,满心以为这是一部烂片。许多年以后,詹姆斯·卡梅隆和施瓦辛格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James Cameron's Story of Science Fiction ,2018)里面对面话当年的时候,施瓦辛格这位前任州长爆粗了。
最终,这部《终结者》成了小成本高票房科幻片的典范。尽管影片在制作成本上只有区区几百万美金,但最后完成的效果却是超预期的。这是卡梅隆和施瓦辛格两个有才华的人的首度合作。没有这一次的合作,便不会有两个人后来在《终结者2:审判日》和《真实的谎言》里的合作。为了让施瓦辛格演出机器人的质感,詹姆斯·卡梅隆反复给他这样说戏——你要想象你是一台机器,你是一台机器,你是一台机器。施瓦辛格在演的时候心里也在不断重复——我是一台机器,我是一台机器,我是一台机器。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演技啊。应该说,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人类演员饰演的机器人能比施瓦辛格更像机器人了。影片结尾最惊心动魄的场面,是施瓦辛格饰演的终结者机器人被大火烧掉了外表层,只剩下一个金属质感的骷髅骨架。虽然这里的特效制作在今天看相当简陋,而且采用逐格动画做出来的机器人的走路运动显得很不连贯,但这一段其实奠定了《终结者》这个电影IP最基本的美学特征,那就是,将金属效果的机械美感,和生物属性的人体形态合二为一,并且用前者来展现后者,从而创造出既吸引观众眼球又刺激观众神经的银幕效果。《终结者》里的终结者机器人,金属质感与人体骨架合二为一二、技术艺术双巅峰:《终结者2:审判日》(1991)
《终结者2:审判日》电影海报《终结者》之后的詹姆斯·卡梅隆在事业上有起有落。先是编剧的《第一滴血2》(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1985)被史泰龙给改得面目全非,其后凭借自编自导的《异形2》(Aliens,1986)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之后又因为影片《深渊》(The Abyss,1989)票房折戟。这期间,电影CG特效技术正在悄然发展,而无论是詹姆斯·卡梅隆还是施瓦辛格,都正处在创造力的巅峰状态,于是在1991年有了《终结者2:审判日》这部永远的经典之作。
在这一部里面,施瓦辛格饰演的终结者T-800在设定上延续前作,依旧是一往无前的钢铁之躯。詹姆斯·卡梅隆需要做的是,设计一个升级版的终结者来当反派,创造出新的银幕震撼效果。在这件事上,这位大导演可以说榨干了当时电影CG技术的可能性。在当时,用计算机技术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生物出来还闻所未闻,这件事得再过两年斯皮尔伯格在《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1993)里才能实现。而用CG创造一个活生生的人出来,其难度更是比复活恐龙高出几个数量级。在这个问题上,《终结者2:审判日》里打造的终结者T-1000液态金属机器人,可以说充分发挥了技术上的扬长避短。先用真人饰演终结者机器人,然后把CG技术统统用在最关键的地方,让CG创造出来的那种流动的银色金属质感,和人类外形的机器人巧妙结合,从而创造出T-1000这一经典的终结者形象。就纯粹的CG技术来说,这里其实主要用的是当时已经成熟的电脑三维动画变形效果,但好钢统统用在了刀刃上,这才是电影创作的关键命门。
《终结者2:审判日》里面让人不寒而栗的液态金属终结者T-1000T-1000这个终结者角色经典到了几近永恒,以至于在这部《终结者2:审判日》之后的三部《终结者》,尽管CG特效技术早已经是一日千里,但却普遍想象力匮乏,片中出现的终结者依旧是液态金属质感,再没见到比他更高明的创意出现。甚至从银幕效果来说,后面的几部《终结者》里的反派终结者还不如这部《终结者2:审判日》。
这部《终结者2:审判日》里令人过目难忘的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再次证明,电影创作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活儿,而是看一群有才华的人在一个最有才华的人的领导下,怎么样把技术这玩意儿玩的最艺术。T-1000的经典形象离不开詹姆斯·卡梅隆的个人才华,离不开CG技术的艺术化运用,同样离不开罗伯特·帕特里克(Robert Patrick)这位演员的精湛演技。这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环节。同样是饰演机器人,施瓦辛格在首部《终结者》里面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台机器”;而在饰演T-1000这个角色的时候,罗伯特·帕特里克想象自己是一只鹰——这个若不是演员自己说出来,对于看客来说恐怕还真是只能感觉到却想不到的一件事。
罗伯特·帕特里克这位演员的表演对于创造T-1000这一角色来说同样不可或缺在故事的绵延发展中,詹姆斯·卡梅隆还为施瓦辛格饰演的T-800这个角色注入了细腻的人性特征。人性元素的细腻注入,是《终结者2:审判日》成为经典的又一原因。实际上,《终结者2:审判日》里面有两条叙事线索,明线是莎拉·康纳和约翰·康纳在终结者T-800的帮助下阻止核战改变未来,而作为暗线的是终结者T-800在约翰·康纳的影响下渐渐的有了“人性”,学会了用钥匙开汽车、学会了微笑和说俚语,直到最后理解了人类的眼泪是怎么一回事。正因如此,这台终结者最后和约翰·康纳的分离告别才感动观众。总之,这部《终结者2:审判日》从各方面看,都几近完美。
终结者机器人T-800正在学习人类的微笑三、虎头,却蛇尾:《终结者3:机器的崛起》(2003)
《终结者3》的电影海报在《终结者2:审判日》之后,这部《终结者3》让影迷一等就是十多年。按照有钱必须赚的好莱坞铁律,《终结者3》肯定是要拍的,关键在于怎么拍。离开了詹姆斯·卡梅隆,这一部《终结者3》还玩不玩得转。影片拍摄过程当中传出来的消息说,《终结者3》是一部全新的终结者的故事,除了施瓦辛格之外,影片从班底到故事全都是新的——真要能这样情况可能反而会好一点。可惜,从最后完成的影片来看,创作公司显然没敢迈出这么大的一步。毕竟,一亿七千多万美元的投资即使搁今天也不是闹着玩的(其实这里面施瓦辛格的片酬拿去很大一块)。
最后完成的这部《终结者3》在各方面都显然摆脱不了《终结者2:审判日》的阴影。影片的编剧再一次挖空心思,从已然被终结了的《终结者2》的故事里面重新生造出一个《终结者3》的故事出来——审判日并没有被改变,只是到来的时间比原来推迟了。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光是让《终结者3》的故事放不开手脚,而且捎带着把《终结者2》也搞变味了。《终结者3》的问题,同时也是很多给经典电影生造续集或者重启IP时最容易犯的问题。既想要照顾到原作的框架设定不敢放开手脚,又想要搞点适度的创新,结果反而弄得影片失去了完整性和流畅感。
事实证明,虽然《终结者》这个IP可以从一家公司换到另一个公司,从一个导演手里换到另一个导演手里,但詹姆斯·卡梅隆始终是唯一的一个詹姆斯·卡梅隆。这部《终结者3》的导演在执导这部《终结者3》之前,大概只有《猎杀U-571》(2000)这么一部能拿得出手的大制作的影片,直接上手《终结者3》有点蜀中无大将的意思了。和《终结者2》相比,《终结者3》的前半段也还算是饶有趣味。影片一开始,施瓦辛格以同样的造型第三次出场,按照惯例应该走进酒吧抢一身嬉皮士的衣服当行头,但是这一次却走进了一个全是女人的派对;出门时从口袋里拿出墨镜戴上,却是一副花里胡哨的女式眼镜,装酷没装成反成搞笑。这些细节既是对《终结者2》的戏仿也是对《终结者2》的致敬。而反派这一次被替换成一个美女外形的液态金属机器人,虽然在战斗技能方面跟上一部相差无几,但也算是能有个新看点。可惜的是,这部《终结者3》并没有把这副从容姿态贯彻到底,尤其是越到后半段越显得捉襟见肘,感觉像是少了很多场戏一样。
《终结者3》里面美艳的液态金属机器人及其“真身”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勉强算是编圆了,然而整部影片的高潮戏安排却大大值得商榷。在影片的结尾,约翰·康纳要完成阻止核战的任务被置换成终结者终于完成了救人的任务,而核战真的爆发了!这样的结尾,让影片本该在最高潮的地方却急转直下,给观者造成一种极大的不满足感。看到结尾处可能所有人都会傻半天——这电影完了?就这么完了??
实际上即便是这样的结尾安排,至少在场面上也可以做的更好一些。至少应该加上一场两个终结者机器人争夺直升飞机,然后展开空战,最后抵达基地展开近身搏击的戏,而且应该做的比前面大街上的那场追逐戏更火爆更紧张激烈,然后再在结尾处给后面的《终结者4》留一个尾巴。然而导演在这里的处理过于简单直接,当当两声,两架直升飞机就这么撞进来了。施瓦辛格饰演的第三台终结者机器人拿出肚子里的电池自爆,两个终结者就这么同归于尽了……
总之,让影迷苦等十多年的《终结者3:机器的崛起》,虽有虎头,最终却以蛇尾收场,相当遗憾,很不过瘾。
这部《终结者3:机器的崛起》给人的观影感受是——很不过瘾四、另起炉灶的抱憾之作:《终结者2018》(2009)
《终结者2018》当年在中国上映时的海报演完《终结者3:机器的崛起》,施瓦辛格便去当州长了。于是这部很难被称为《终结者4》的《终结者2018》既没有了詹姆斯·卡梅隆,也没有了施瓦辛格,成了一个全新系列的开山之作。然而遗憾的是,这部电影上映之后票房惨淡,其后电影公司倒闭,开山之作也随之成了绝响。
其实从创意上来说,这部《终结者2018》也算是颇具野心。虽然影片最后以失败告终,但绝非一无是处。在世界设定上,这部《终结者2018》第一次把前三部《终结者》中提到的未来人类与机器人大战的背景放到了前面,这个动作本身就很有气魄。买下《终结者》IP的这家公司原打算做一个新的《终结者》三部曲,讲述未来人类和终结者机器人之间的战争。真要能把这样的一个三部曲给做出来,论规模论格局论气魄可都比前三部《终结者》大多了。为了打造这样一个新的世界观,创作团队设计了各种型号的终结者机器人,甚至还有巨型的既能飞又会变形的家伙。人类和机器人之间发生全面战争,这样的场面在前几部《终结者》里只是作为故事背景一闪而过,而这一次在《终结者2018》里面成了整部电影实实在在的想象世界。这原本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宏大的世界设定,相应的故事却相当蹩脚。
《终结者2018》里面各种不同型号的终结者机器人照理说,人类和机器人作战,在很多方面都会处于劣势。比如机器人火力强劲、结实抗揍,不会有像人一样的恐惧感,不会退缩等等。假如未来人类和机器人之间发生战争的话,人类这边除了前面说的劣势之外,有没有什么可以超过机器人的优势?这样一场事关全人类生死存亡的战争,从战略和战术上应该怎么个谋篇布局,这些原本都是可以大挖特挖的脑洞。然而《终结者2018》却把这个创意给倒过来了,从头到尾讲的是一个机器人卧底到人类的别扭故事。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饰演的约翰·康纳虽然中规中矩,但剧本所限从头到尾缺乏变化,显得存在感偏低;而萨姆·沃辛顿(Sam Worthington)饰演的是一个被改造成机器人的人类,戏份虽多却难以引起观众的认同感。天网系统想要消灭人类,派出千军万马的终结者军队直接上去硬推就行了,为啥还要用安插卧底这么LOW的办法?而且最后还聪明反被聪明误,功亏一篑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影片的故事要多拧巴有多拧巴。片中不止一次提到萨姆·沃辛顿饰演的这个半机器人有个哥哥,很明显是为了给续集做铺垫用的。但遗憾的是,由于接手《终结者》这个IP的电影公司破产,重启三部曲这个项目也随之流产,恐怕我们有生之年是不大可能看到这个《终结者2018》故事的后续发展了。
《终结者2018》里的巨型终结者机器人另外这部《终结者2018》当年在上映档期上刚好撞车了《变形金刚2》(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2009)。这原本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电影,但放在一起一看,两部电影在题材方面居然有颇多雷同,而《终结者2018》里各种型号的终结者,跟《变形金刚2》里眼花缭乱还会变形的各式变形金刚比,显得土鳖不少;整部电影的暗黑基调跟《变形金刚2》的炫目风格相比又矮下去一截;《终结者2018》的导演是籍籍无名约瑟夫·麦克金提·尼彻(Joseph McGinty Nichol),和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Michael Bay)更是难以比肩。各方面因素相加,这部《终结者2018》最后落得惨淡收场也算是在情理之中了,只可惜了那个人类和机器人之间全面战争的世界设定。
《终结者2018》,既是开山之作也是绝响五、不思进取吃老本:《终结者:创世纪》(2015)
《终结者:创世纪》中国大陆版电影海报对于《终结者》系列的第五部,这部《终结者:创世纪》来说,好消息是詹姆斯·卡梅隆回来了,坏消息也是詹姆斯·卡梅隆回来了。从当年的《终结者》(1984)到这一部《终结者:创世纪》(2015),电脑技术、人工智能,这些在过去这三十年里翻了不知道多少倍,而由詹姆斯·卡梅隆亲自编剧的这部《终结者:创世纪》,其编剧思路却并不比当年同样由詹姆斯·卡梅隆编剧的《终结者》和《终结者2:审判日》高明多少。从编剧的角度来说,考虑上时间跨度,没有进步便是退步。伟大的詹姆斯·卡梅隆导演这一次没能当成一个好编剧。
事实上,影片从一开始便抱定了吃老本的思路,片中那个绕来绕去的什么“创世纪”到最后不过是个噱头,整部电影的剧情主线不过是个俗套的时空穿越。穿越到《终结者》(1984)里的时间线,把施瓦辛格这个肌肉型机器人的梗又玩了一遍;穿越到《终结者2:审判日》里的时间线,把那个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的梗又玩了一遍。对于没有看过前两部《终结者》的观众来说,很可能都不知道这里面玩的是个什么梗。想不出什么新创意的时候,适度的消费一下情怀也还可以接受。但后面的故事就更蹩脚了。男女主角穿越到2017年,后面的故事主线居然成了亲爹亲妈跟自己亲儿子对战的奇葩思路。已经老态龙钟的施瓦辛格大爷在里面似乎可有可无,而约翰·康纳彻底被黑化,从救世主变成了终极大BOSS,这个剧情让人在情感上,实在有点难以接受。这个设定的出发点也许不光是要毁《终结者:创世纪》这部电影,而且要连前面几部《终结者》也一股脑全毁掉才痛快。
人类救世主约翰·康纳在这部《终结者:创世纪》里黑化,而且黑化后战斗力平平甚至仅说特效,这部《终结者:创世纪》也乏善可陈。黑化后的约翰·康纳依旧还是液态变形,一点没看出来比当年的T-1000高明多少,只不过是从银白色金属质感变成了黑色类似于石油的质感,这又哪里算得上是什么新意。
总之,一部《终结者2018》,一部《终结者:创世纪》,前一部是步子迈太大了,而后一部是过于消费情怀吃老本,不思进取不进反退了。这部《终结者:创世纪》的票房平平,电影制作公司也就刚刚回本。而假如撇开这里面的情怀因素的话,仅就电影的水准成色而言甚至都值不了这么高的票房。
《终结者:创世纪》里面老态龙钟的施瓦辛格大爷,和CG制作的年轻版六、情怀已被透支:《终结者:黑暗命运》(2019)
看完《终结者:黑暗命运》,有点失望。之前放出来的预告片已经把所有剧情几乎全讲清楚了。
终结者机器人从未来穿越到现在,一个要杀人一个要救人的老思路。里面的反派机器人跟《终结者:创世纪》里的BOSS看上去好像也差不太多,还是液态变形,黑色质感。这种液态变形的特效,放在1991年看自然是惊艳无比,可眼下都2019年第六部《终结者》电影了,还在玩这样的噱头,多少有点审美疲劳了。
《终结者:黑暗命运》里的反派终结者这部《终结者:黑暗命运》与其说是续集,其实更像是一部《终结者2:审判日》的重拍版,而且还是一部降级重拍版。施瓦辛格和琳达·汉密尔顿两位主演已上年纪不好强求,年轻的两位女主角全部缺乏魅力,反派终结者身上也未见有什么新的光彩,反倒让人怀念二十多年前《终结者:审判日》里的那个T-1000。那才是演技。
这部《终结者:黑暗命运》整部电影要动作有动作要特效有特效,照理说应该好看才对,可看的时候偏偏就是热不起来,因为所有的剧情设置都是原来的既定套路,所有的梗都是老梗。
从创意上来说,我倒更希望能够看到一部《终结者2018》那样设定世界背景,讲述人类和终结者机器人之间展开全面战争的新的《终结者》电影,而不是每次都从未来穿越过来俩机器人杀来杀去。把一个《终结者》的IP做到这个地步,已经不只是在消费情怀,而是透支情怀了。
《终结者2:审判日》(1991)里的施瓦辛格和《终结者:黑暗命运》(2019)里的施瓦辛格对比-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