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苏国辉院士:感谢祖国!我这71年!

2019-10-22 17: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演讲的主题是

《感谢祖国!我这71年!》,

他笑称自己和共和国的年龄差不多。

他出生在中国香港,

在美国读大学和研究院,

再回到中国香港大学工作,

他在报告会中分享这段“游子返乡”的经历,

表达自己与祖国深刻的感情。

院士曾是“学渣”

和同学组摇滚乐队

苏国辉院士说,年少时,自己并不是用功读书的孩子,学业成绩不特别好。小学毕业后,甚至没考上政府的公办中学,几经奔波才考进一家并非重点的私立中学。“读中学期间,我还是继续着自己爱玩的习性,还和几个同学组了摇滚乐队,我是主音吉他手。”苏国辉院士说,当时的自己对未来懵懵懂懂。

直到高三时,有一位同学的兄长和他有一次谈话,让苏国辉院士彻底开窍了。“他对我说,如果想要上大学,就要必须通过高考,年轻人一定要有一个目标,要考虑一下未来前程,要做一个对家庭乃至国家都有用的人。”苏国辉院士便开始努力读书,奈何最后没考上中国香港的大学,但是他没想过放弃,经过努力考上了美国波士顿的东北大学。

在东北大学读书期间,苏国辉院士参与了哈佛大学一个与动物遗传学有关的研究,对神经系统产生了兴趣,后来就从药剂学专业转到了生物学。“我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在本科阶段发表了论文,所以毕业后顺利进入了麻省理工大学研究院攻读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因为有不错的基础,三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苏国辉院士说,人只能活一次,必须有一个目标,并为之努力,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伟大科学家研究领域各异

但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求学时,苏国辉院士读了很多科学家的传记,他发现,即便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研究的领域各异,但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苏国辉院士说,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不仅在于学术上的成就,也在于祖国带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这一时期,还有一段经历影响了

苏国辉院士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

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在美国的中国香港留学生为此感到振奋,自发组织了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读书会。通过这样的读书活动,他第一次认识到中国百多年的近代史,竟然浸透了血泪。

1978年,带着对祖国的朴素情感,苏国辉院士回到了中国香港。他想成为香港与内地的桥梁,促进祖国神经科学事业的发展。

回国之后,苏国辉院士在香港大学工作,并成立了“香港神经科学学会”,经常邀请内地神经科学的专家到香港开会。他也常和内地开展合作研究。“我从中受益良多,也认识很多内地优秀的科学家。”苏国辉院士说。

苏国辉院士的研究领域是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一直在努力探索影响神经保护和再生的因素,包括纳米医学、营养因子、中草药提取物、免疫反应、康复训练等等。

在有了“改变微环境,视神经可以再生”这个重大科学发现后,他和内地科学家一起合作找出了再生神经的性质,也一起获得1995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

1999年,苏国辉院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是他说,比起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更重要的是能和更多内地的神经科学家共同地推进科学研究。苏国辉院士在香港大学退休之后,选择来到暨南大学工作。 他主持建立了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

自从2008年至今,已经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比如确立了脂联素在运动介导神经发生和抗抑郁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系统研究了枸杞提取物对视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从科学角度验证枸杞这一传统药材的价值。

苏国辉院士说,国家提供的广阔平台和资源,促成了这些成果,更高兴是国家对科研的支持还在不断增加。“如今国家繁荣昌盛,也给了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平台与空间。作为科学家,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个黄金时期,努力工作,贡献国家。”苏国辉院士动情地说道。

原标题:《苏国辉院士:感谢祖国!我这71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