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的地方·讲述|在徐家汇生活一甲子
徐家汇是“你的地方”项目成员袁璟认领的“地方”,袁璟一家三代曾生活于此。张左之和袁璟年纪差着两轮,至今居于此地。在徐家汇飞速发展的年月里,有人的生活适应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也有人的生活仅围绕着很小的街区。本文是经过这次徐家汇漫步以后,两位领路人之一张左之撰写的回顾。
掐指算来,祖辈搬来徐家汇居住已有80多年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在徐家汇成长生活也有一甲子了。徐家汇可谓是“我的地方”。
我家离我的出生地——位于徐家汇的国妇婴,只有区区几百米。时隔30年,我的女儿也出生在那家医院。
小时候,以徐家汇中心的碉堡为分界,漕溪北路往南走不远,就可以看见农村的景象。
上世纪80年代初从现在的八万人体育场位置西望的景象。本文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网络 作者供图站在漕溪北路蒲汇塘路的路口,南面不远处就是内环高架,以前是铁道,是沪杭铁路的必经之路。小时候步行去漕溪公园玩时,经常被拦很长时间,等待火车通过。一等就是十五至二十分钟,这在现在是无法想象的。
20世纪70年代末的沪闵路漕溪路铁路道口。与铁路相关的另一记忆是看火车,爬碉堡。上小学前,个人独自活动的范围十分有限,上小学后,第一次“撒野”就是下课后由同学带着沿虹桥路一直向西,到现在轨交虹桥站附近的地方去看火车、爬碉堡。当时铁路沿线留下了大量日本军队和国民党军队留下的碉堡,如今,上海地区的碉堡已拆得所剩无几了。
守护铁路线的碉堡。大概是以铁路为界,以前北边是徐汇区,南边是上海县。“区”“县”一字之差,待遇却大不同。计划经济年代,居民的油、糖等配给定额都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郊县户口的人不能到市区读书和就业。这样的差别在七八十年代表现得尤其突出。
1952年院系大调整,我父亲的户口随单位的变动迁到了上海县。70年代初,当他意识到城乡户口间的差别后,想将户口迁回徐汇区,我家所在地的户籍警愣是不同意。直到1976年,我下乡将户口迁往奉贤农场时,我父亲的户口才“顶替”我迁回了徐家汇。
漕溪北路蒲汇塘路那个路口的周边建筑是徐家汇大开发前建造的。其中上海体育馆(现上海大舞台)建成于1975年;徐汇新村那九栋楼建成于1977年,是1949年后上海最先建成的高层建筑,具有历史意义;华亭宾馆建成于1986年(最初由世界著名酒店集团管理,使用喜来登品牌)。
曾经著名的万体馆(作为未来体育公园的一部分,目前正在翻新中)1979年的徐汇新村九栋楼(后外立面经过翻新)华亭宾馆年少时,我对肇嘉浜路及现虹桥路(原徐镇老街)以南漕溪北路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育婴堂——过去被称为“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机构”(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极其错误的)。这些年来,随着对徐家汇源的开发,我们对这一区域有了更全面正确的认识,徐汇公学、藏书楼、土山湾工场、观象台、博物院等对上海的现代化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徐光启纪念馆、土山湾博物馆、徐家汇观象台(上海气象博物馆)等都成了值得一看的纪念地。
90年代之前,我的生活范围主要在肇嘉浜路及现虹桥路(原徐镇老街)以北区域,那时商店主要集中在华山路上,外加第六百货商店。平日里,那些商店主要满足周边居民日常生活购物需要,特别是每到春节前夕,华山路上的商店里,尤其是六百,会增添不少郊县(主要是上海县)本地口音,因为那个时间段种地的农民结算完工分,拿到了分红的钱,赶在年前到市区来采购,添置衣物,置办年货。
30年前,华山路是主要的商业街,两边商铺林立。华山路商业一条街。如今站在东方商厦门前环视,徐家汇那一圈完全变了样。
华山路已从商业街变成南北主干线之一。六百还在原地,但早已不是一店独大了。1991年汇联商厦开业,1993年东方商厦和太平洋百货徐汇店开业,1997年港汇恒隆广场和汇金广场建成。早年的徐汇剧场已于1996年迁往田林地区,原址上盖起了美罗城。徐家汇从先前的城乡接合部变身为城市副中心。
近年来华山路。之前的徐汇剧场。美罗城。我的一生与“天平”紧密相连。我家在天平路上,所属居委是天平居委,所属街道是天平街道,我上的幼儿园是天平幼儿园,上的小学是天平路第一小学,就读的华光中学也在天平路上。在短短几百米的天平路上当时有两所中学(华光中学和南洋模范中学)和三所小学(天平路第一小学、天平路第二小学和天平路第三小学),其中天三小学还分3个分部。可惜如今只剩下南模了。
在《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第94图上,徐汇区警察分局位置后来是华光中学,成义中学体育场那个三角加三角右下方成义中学那块后来是天一小学。曾经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位置。底图来自天地图。1987年,华光中学停办,场地校舍划归南模中学。1991年,天二小学并入天三小学,原址上后来盖起了天平宾馆;1994年,天一小学并入天三小学,原址一度作为徐汇区教育局的办公场所,最近那地方成了天平路派出所;2001年,天三小学并入高安路第一小学,各分部用地分别成为天平小区住宅和ITC国贸汇商务楼的一部分。
天平路路段筑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当时以法国旅华耶稣会主教命名姚主教路(Route Mgr. Prosper Paris)。民国32年(1943年)以广西天平地方名改今名,有人将路名与苏州天平山扯到一起,应该是种牵强附会。
天平路的南端,西边是大中华橡胶厂,橡胶生产过程中的气味可以飘散到很远。中学学工期间,有同学被分配到该厂劳动。其中有男生被安排到炭黑车间,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只有两小时,但劳动环境比较艰苦。据他们描述,两小时下来,全身上下沾满了炭黑的粉末,俨然成了一个“黑人”。
20世纪末,为解决污染等问题,市政府对大中华橡胶厂进行了整体搬迁,原址辟为徐家汇公园(包含中国唱片厂厂区和周边居民区),只保留了那根象征着近代工业遗址的大烟囱。
往北过衡山路西侧,是上海市妇联办公楼和巾帼园。当年巾帼园建造时,曾动员全市妇女捐款,相邻的衡山电影院在1950年代初建造时,也曾向周边居民集资。记得巾帼园那片地方之前是一个木行,很大一块区域是用来堆放各种木材的。计划经济时代,凭结婚证或户口簿可以一次性购买一定数量的木材用来自制家具或返修房屋。我就是在那里结识了装修工小C,至今我们已经交往将近20年,他成了我们家的“房屋医生”,出问题就去找他帮忙。
我们家一直住在真丝商厦对面的茅馆。真丝商厦的地方原来是梅林厂老板的房子窦家公馆,现在看来拆掉还真有点可惜!茅馆弄堂里原先有个大花园,小时候我们一直在里面玩耍,不懂事,也干了不少破坏的事。遗憾的是,文革后期花园被违章建筑圈起来,里面还盖了房子。
梅林厂老板的房子窦家公馆。我们的中学位于天平路康平路交界处。那地方民国时期曾经是正风中学,后来还做过警署。1955年,华光中学从东湖路迁到天平路204号(康平路口)。1986年,学校撤销校舍,校舍归给北边隔壁的南模中学,先前的教学楼被拆除,空地成了后者的田径场。
我的中学民国时期曾是正风中学。南模往北100米左右,是我的人生第二站——天平幼儿园,它也在前些年被拆并了,原址天平路112号成为了Mao Space公共空间。有意思的是,“你的地方· 漫步:在徐家汇成长”活动的最后一站选在了这里,我找出了幼儿园的毕业照。它是我成长轨迹上的一个点。
曾经的幼儿园,今天的公共空间Mao Space 张左之 图在天平幼儿园的毕业照这张毕业照弥足珍贵,我没有小学和中学的毕业照,因为中小学生活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度过的。照片里的部分人继而成了我的小学同学和中学同学,那位金老师后来还调到我们小学教过我们英语。
中学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80年代后期开始,大部分同学先后搬离了天平路及周边区域,很长一段时间内,彼此没有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怀旧的意愿越发强烈。十年前开始,借助电话和微信等通讯工具和兄弟姐妹间交错的同学关系,我们这些同学逐渐恢复了联系。尽管我们现在居住在上海的东南西北,也有的生活在外地甚至国外,但这份同学情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经常举行聚会,地点往往选在徐家汇,因为那里是上海的副中心,交通十分方便;更重要的是,那里是我们共同生活过的地方,有着我们共同的记忆。我还组织同学进行过数次怀旧行走,走在以前上学的路上,去凭吊不复存在的母校,去找寻青葱岁月的记忆。
徐家汇,我的地方;天平路,我的地方。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