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天的兰大头条留给我们敬爱的老先生
编者按
春风化雨,烛照未来。110年来, 一代代兰大人扎根西部、报效祖国,为人师表、潜心育人,把毕生心血和智慧献给了西部的教育科技事业,献给了祖国的立德树人使命。为表彰他们对兰州大学的特殊贡献,进一步传承弘扬老一辈兰大人扎根西部、奉献教育的坚守奋斗精神,兰州大学授予任继周、李吉均、胡之德、杨正、杨建新、郑荣梁、林家英、许自诚、曹和洵、康笃伦、刘树田、张照珂、陈长和、张致祥等老先生们“坚守奋斗杰出贡献奖”。
今天,小兰再次带你走进这14位教授,感悟老一辈兰大人的初心和使命。
任继周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名誉院长。
任继周院士是我国现代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我国率先开展了高山草原定位研究,建立了一整套高山草原改良利用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措施;研究提出了草原季节畜牧业理论;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建立了草地农业系统的理论,并在我国黄土高原、云贵高原、西南岩溶地区、西北内陆干旱区等成功实践。在我国最早开展了草坪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的建植与管理研究。建立了草业科学的学科框架,创建了四门主干课程。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科协第六届委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至第四届委员,国际人与生物圈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等。曾参加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优秀农业科学工作者,第一届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改革开放40年陇原骄子、“最美奋斗者”等荣誉。
李吉均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名誉院长。
李吉均院士1956年南京大学毕业后来校攻读研究生,从教60余年,对我国地理学教育与学科建设发展贡献巨大,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地学人才,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地理学领域研究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其中3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具有西部特色的青藏高原冰川、黄河起源、季风与黄土和青藏高原隆升等方面提出许多原创性理论。关心国家建设,对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献计献策,曾提出建设纵贯青藏高原的西部大十字铁路和西部水资源科学利用等观点。曾任国家教育部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地理组召集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甘肃省教书育人奖等多项奖励。
胡之德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1985年3月至1993年4月任兰州大学校长。
胡之德教授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获得甘肃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0年代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中央组织部授予的“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奖”,近四年来 (2015-2018) 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是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五十余年来,他扎根西北,无私奉献,穷自己的毕生精力,致力于化学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桃李遍天下,为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胡之德教授领导的科学研究小组,在分离科学、微波流动注射、高效毛细管电泳、文物的鉴别与保护、重要活性组分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和化学信息学等领域内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卓越的创造性成就。胡之德教授为人高风亮节,德高望重,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深受大家的敬仰和爱戴,是一位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杨正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物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杨正教授致力于磁学和磁性材料的教学、科研及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首次在国内成功研究MnBi合金、软磁铁氧体磁芯及垂直磁记录磁头用热压铁氧体和热等静压铁氧体材料。先后承担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及化工部“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首届科学大会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最为看重的和最享受的是在兰大传道授业。数十年如一日躬身杏坛,以博学笃行、求实创新的师德风范濡染了一代又一代兰大学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优秀专家。如今年至耄耋,奋斗锐气依然不减;格致楼里,师徒孙曾玄,五世同堂,成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杨建新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杨建新教授学在兰大,教在兰大,起于兰大,亦守于兰大,坚守在兰大,奉献在兰大。他是兰州大学民族学学科的奠基人,推动了兰州大学民族学从无到有,而今发展为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之完整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他治史六十载,成果丰硕,主持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多项,提出“各民族共创中华”等创新性观点,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桃李满天下,是兰州大学文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倾尽心血,不遗余力,培养的博士、硕士在民族地区各行各业发挥着骨干、引领作用。
郑荣梁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任兰州大学生物系主任、兰州大学生物物理教研室主任。
从事自由基与细胞癌变的关系、DNA损伤和快速修复等研究。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260多篇,专著13本,科普书2本,专利2个。
郑荣梁教授出生于江南水乡,毕业于北大的青年才俊,踏入兰大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兰大生命科学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了一起,面对艰苦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的磨难,他身体力行带领师生改善科研条件,创办兰州大学生物物理专业,同时从未放弃穷究生命之美。作为我国自由基生命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兰大坚守奋斗63年,担任生物系主任8年,桃李满天下;在自由基与细胞癌变关系的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两次、欧盟DeBio-CCRF抗癌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如今虽已88岁高龄,但仍坚持每天跟踪国内外最新科研进展,关注学科的发展。
林家英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于唐宋诗词用力尤勤。先后荣获兰州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甘肃省教育厅优秀文科教材奖、甘肃省社会科学最高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等奖项,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6年,林家英教授从复旦大学毕业来到兰州大学中文系,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学史》等多门课程,学术著作有《诗海拾贝集》等多部。在中文系她担任过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曾经兼任甘肃省政协常委、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等职,是甘肃甘肃省文史馆馆员。
在学生们心目中,林先生是一位古典而又优雅的女性。在课堂上,她用那略带“南音”的语调,吟诵古典诗词,时而沉郁激昂,时而婉约清新;课堂之外,林先生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是甘肃省古体诗创作的代表人物。
许自诚主任医师,教授。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著名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曾任国家卫生部中医专业委员会委员,兰州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开拓者,兰州医学院首批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许自诚教授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脏腑学说的研究中。1961年在国内率先提出“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核心”,1962年参与撰写论文《从脏腑学说来看中医的理论体系》在《人民日报》刊登。1992年,脏腑学说理论课题获得国家中医药科学进步三等奖。他也被确定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保护项目“中医脏腑辨证诊疗法”传承人。
曹和洵兰州大学医学院教授,曾任兰州医学院人体寄生虫教研室主任。
曹和洵教授1953年来兰州大学工作,主要从事黑热病、包虫病和医学昆虫防治的研究工作,开创了兰州大学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先河。
他坚持教学科研并重,1954年和赛书元、于继刚等开展甘肃地区黑热病研究,1977年获得甘肃省科学大会奖。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1986年晋升教授,1989年获得甘肃省园丁奖,1991年获得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兰州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5年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994年离休后,他贯彻中央精神,践行“六个老有”,先后获得“兰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老教授事业贡献奖”和“十佳老人”称号。曹和洵教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彰显了兰大人坚守奋斗的大爱情怀。
康笃伦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曾任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长。甘肃省神经外科专业的学术带头人,199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康笃伦教授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足迹遍及省内各地,他积极与省外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在甘肃省首次开展血管造影术,协助创建神经外科研究所,为祖国培养了一批优秀专业医生。1988年,他出任兰大二院院长,提出了“科技兴院,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率领全院职工同甘共苦、奋发图强,在甘肃省率先荣获“爱婴医院”和“三级甲等医院”的称号。
康笃伦教授在近60年的从医生涯中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他坚守初心,彰显了一名医者的使命与担当;他率先垂范,为了医疗卫生事业无怨无悔。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参加兰州大学老教授支农、义诊,赴临夏、临洮、广河、东乡、平凉等地会诊、查房、手术示教。
刘树田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后分配到兰州大学中文系任教。1984年兰州大学新闻系成立,刘树田先生担任系党支部书记。1986年到1997年任新闻系主任。
他带领广大师生,筚路蓝缕,团结进取,将兰州大学新闻系办成了国内新闻教育界具有重要地位、广受认可的新闻院系。2008年,他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新闻教育贡献人物”奖,2017年,被中国新闻史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科教指委授予“新闻传播学学会奖‘终身成就奖’”。
刘树田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理论家、新闻教育家,是西北新闻传播教育的拓荒者、奠基者与学科开拓者。他见证了我国西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与壮大,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和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骨干人才。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深邃眼光、卓越能力、崇高品质、深厚学养和高贵人格,深受学界、业界和广大师生的爱戴与景仰,也是兰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展的精神力量和宝贵财富。
2019年9月21日,原兰州大学新闻系主任刘树田教授辞世,享年84岁。
张照珂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兼任甘肃劳动学会副会长及甘肃社会学会副会长。
张照珂先生四十多年坚守西部,扎根兰大,奉献教育。曾获兰州大学优秀教师奖、兰州大学主干课程奖、甘肃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卓著成绩。
他夙兴夜寐,奔走辛劳不已。为兰州大学经济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殚精竭虑,在广大师生和校友中有口皆碑。他学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任职《政治经济学》(北方本)等多部学术著作副主编,在《经济改革》《教学与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要观点被《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争鸣》等著作中收录,享有很高学术声誉。他立足甘肃,服务社会发展。针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劳动就业、物价水平、政企分开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倾力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社会声誉斐然。他立德树人,种得桃李满天下。培青禾,育良才,人才培养业绩卓越。
陈长和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大气边界层与大气扩散、大气污染及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气溶胶和卫星遥感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陈长和教授扎根西北,情系兰大,教书育人,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作风朴实,是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198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是大气科学学科较早的重点项目,在复杂地形大气边界层与扩散、城市气溶胶辐射效应等方面取得开创性成果。组织建设兰州大学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心,担任中心主任,获得国家环保局第一批环境评价甲级证书,较早在甘肃乃至全国范围承担完成了大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被聘请为甘肃省环境保护委员会顾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国家环保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5项,获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环保部和国家教委“全国环保教育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张致祥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1983年至1986年任外语系主任。
曾任中国莎士比亚学会首届理事、全国高校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甘肃省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甘肃省大学英语课程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特邀编审、《甘肃科学学报》编委(省科学院主办)。长期担任《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稿审定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曾获甘肃省高校教书育人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北大毕业的张致祥先生在兰大讲台上整整坚守了40年,也默默奉献了40年。他学养深厚,对中国文学传统与英语语言文学皆有高深造诣;他孜孜于学,对学术问题有独到见解;他讲课神仪轩昂,娓娓道来;著文鞭辟入里,循循善诱。致力于英国伊丽莎白时期文学研究,退休后费时多年迻译出英伦大诗人埃蒙德·斯宾塞的鸿篇巨制《仙后》。他一向乐于扶持青年学子成长,致力于规范教学,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为兰大外语学科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内容来源丨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人力资源部封面制作丨张田甜
编辑丨李金莉
主编丨肖坤
原标题:《今天的兰大头条留给我们敬爱的老先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