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芝加哥,艺术博览会以及它的艺术基因
钱成熙
9月的一天,当我走进芝加哥半岛酒店的底楼电梯间时,我无法不被墙上的一面镜子吸引。说是一面镜子也并不准确,它像是由镜子组成的隧道,霓虹灯管在镜框内幽幽闪着绿光。我站到镜框前一探究竟,在镜子的反射下,这道荧光绿的隧道像是永无尽头,连接着神秘的平行世界。
作品旁小小的铭牌说明这是一件当代艺术展品,来自一位智利艺术家Iván Navarro。待走进酒店大堂,我又偶遇了更多件艺术作品,有Iván Navarro的更多霓虹灯镜子隧道,也有艺术家Naama Tsabar在布面上排布的声音系统,或是来自James Nares即兴创作的油画,引人驻足。
这是芝加哥半岛酒店举办的当代艺术展REVERB,与位于纽约的画廊Kasmin合作。同时,它也是正在芝加哥同期举行的艺术博览会的一部分,今年也已经是酒店第五次以举办当代艺术展的方式配合芝加哥艺术博览会,也与城里另一盛事——芝加哥建筑双年展——相互呼应。酒店总经理Maria Razumich-Zec在展览开幕式上说,“过去五年来的每个秋天,我们都得以和卓越的艺术家、收藏家以及画廊合作,重新装扮我们的大堂,鼓励客人们去停下脚步、留意并欣赏艺术作品。”
大堂与画廊合二为一芝加哥艺术博览会每年在密歇根湖边的海军码头举办,这是年轻的艺术博览会,今年正值第八届,但它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今年吸引到135家参展商。在艺博会期间来到芝加哥,哪怕你没有走进海军码头展厅的大门,也许就已经见过了艺博会的展品,比如在湖滨大道上那座由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包豪斯风格房子的外墙上,就有着艺术家Assaf Evron的作品。
Assaf Evron在建筑外墙上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而海军码头的展厅里,更是热闹非凡。本届艺博会的艺术总监Stephanie Cristello说,15万平房英尺的展厅今年十分拥挤,参观者一定会觉得眼花缭乱。画廊们来自世界各地,24个国家的68座城市。其中有来自巴黎和伦敦的大型画廊,也有来自巴西的画廊,它们都是第一次参展。
此次芝加哥艺术博览会的盛况艺博会“曝光”展区(为创立不到十年的画廊而设)的策展人Naima Keith则为了寻找年轻的艺术家走遍了全国,此前,她曾为新奥尔良的艺术三年展工作,也因此为这次艺博会带来了许多黑人艺术家的作品。
来自丹麦的策展人Jacob Fabricius为艺博会带来了几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它们散落在展厅各处,独立于展台之外,甚至悬挂于厕所之中。其中有艺术家Janine Antoni的作品“缰绳”,它是一块被悬挂起来的牛皮,但并不完整。仔细观看,你会发现皮上被取走的部分,正好可以被拼成一个皮包。在此,艺术家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思考了“原料”和“产品”之间的关系。
一块已经支离破碎的牛皮德国雕塑家Lena Henke的作品总有一种幽默感,她用橡胶创作了数个紫色的小雕像,将它们放置在木架上。这些小雕像代表了她的家人:父亲、妹妹…… 你可以猜猜哪个是后妈。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作品当属芝加哥本地艺术家Scott Reeder 的作品“售货亭“。他邀请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不同艺术家来设计传单,用这些传单贴满了一个设置在展厅内的售货亭。传单的内容各具趣味,比如有人拍了一张鸭子的照片:我在阿姆斯特丹最爱的鸟!艺术家本人则等在售货亭内,参观者可以去现场制作自己的传单。
被传单贴满的售货亭芝加哥的这份艺术基因也许来自于芝加哥艺术学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它创始于1879年,是美国最早,也是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它以现当代艺术藏品闻名,比如乔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格兰特·伍德的《美国哥特式》、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等等。
《美国哥特式》,芝加哥艺术学院的镇馆之宝之一不过,它的古代艺术典藏也同样出色,从古典时代希腊罗马的雕像,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量画作,专设的中国馆中无论是商周青铜器,还是唐三彩都极具价值,徜徉其间,让人沉醉不已。
唐代骑马女俑,非常优美我拜访芝加哥艺术学院时,正值展览《在云中,在椅子中,在墙中》的举办期间。以1930年代的墨西哥艺术家Clara Porset在1952年说过的话,“设计在一切之中……在云中,在椅子中,在墙中”,展览串联起20世纪中期在墨西哥生活的女性艺术家的创作群像。她们包括Clara Porset、Lola Álvarez Bravo、 Anni Albers、 Ruth Asawa、Cynthia Sargent以及 Sheila Hicks。这六位女艺术家的作品过去从未同时展出过,而她们的作品也涵盖了许多方面,比如Clara Porset设计的优美、简单而实用的日常家居,或是Lola Álvarez Bravo的摄影作品,以及Anni Albers的挂毯,Ruth Asawa的雕塑……
Clara Porset设计的椅子简单好看又实用墨西哥的城市、乡村、传统手工艺,都带给过这些女艺术家无限灵感,尽管她们的创作迥然相异,但殊途同归,她们都开启了艺术上的新可能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