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澎湃·复旦非虚构工作坊开班,98名学员共享非虚构创作之美

2019-10-18 17: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刘成硕 肖淼 罗炜熠

摄影 | 邹佳雯 李美莹

2019年10月18日,“澎湃·复旦”非虚构工作坊第二期正式开班。工作坊由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发起,本期工作坊全体学员共98人,他们将在罗新、庄永志、周浩、李宗陶、郭玉洁、叶伟民六位导师的引领下,展开为期三天的学习,共同探索非虚构创作的魅力。

全体学员合影

在第一天的开班仪式上,由澎湃新闻总编辑刘永钢首先致辞。他表示,非虚构写作是对美的探索,对真实的探寻,这是澎湃新闻的一贯追求。在任性喧嚣的新媒体时代,澎湃新闻愿意担起责任,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传承与发展古老的写作技艺。未来澎湃新闻也会尝试更多形式来延续这种责任意识。

澎湃新闻总编辑刘永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张涛甫致辞发言中提到,非虚构写作目前处于处在多路人马汇合的爆发期,身处其中,写作者要寻找共识,让非虚构不仅成为个人化的记录,更转化为一种集体的力量。他同时提到,今年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建院90周年,工作坊也是学院回馈社会各界的一份礼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张涛甫

澎湃新闻湃客创作者平台入驻机构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副社长马胜,在致辞时回顾了“译文纪实”系列一直以来的艰难与尝试,他对国内非虚构作者的生长感到兴奋,也期待“在学员中出现下一个何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马胜

第一场讲座由知名历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主持,他从自己的著作《从大都到上都》出发,详细讲解了历史非虚构的写作特点和代表作家风格,以及如何将非虚构的写作技艺与历史学相结合,以叙事之美发掘历史的魅力。

历史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

第二场讲座由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庄永志主持,他也是“澎湃·镜相”写作大赛的终审评委。庄永志从大赛参赛作品中挖掘通病,从理论层面指出了目前市面上非虚构作品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路径。

18号晚上,“澎湃·镜相”写作大赛的获奖者还进行了三场圆桌对谈,就自我的写作经验与困惑展开探讨。

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庄永志

本年度的非虚构工作坊是“澎湃·镜相”写作大赛的延展项目,将有针对性地对大赛获奖者和写作学员进行指导及经验交流。除了写作大赛获奖者,本期工作坊的学员阵容还包括来自复旦大学的同学和来自澎湃新闻的编辑记者。此外,工作坊还开放了40个席位对外公开招募,从众多报名者中筛选出了由媒体人、学生、影像创作者、编剧、自由职业者等组成的多元学员阵容。

此次工作坊也是“建投书局·真实计划”的支持项目之一。作为一家传记特色书店,建投书局希望通过书店空间的平台力和创造力,打造以“非虚构”为母题,涵盖纪录片、纪实文学、纪实影像,鼓励非虚构创作和孵化的专业品牌。工作坊期间,非虚构主题展览也同步开放。由授课嘉宾、大赛获奖者、14家出版机构共同推荐的非虚构经典作品陈列于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4层,供学员和读者参阅学习。

为本次工作坊提供用书支持的出版机构有: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前沿社,理想国,磨铁图书,新经典文化,译林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辉图书、湛庐文化。

2017年11月,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成立非虚构写作工作室,旨在搭建学界和业界的交流对话平台,联系和整合各界的文化资源,推动非虚构写作的研究和创作。首期工作坊于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功举办,邀请到王安忆、李辉、南香红、袁凌、卫毅、从玉华6位导师与100名非虚构写作学员共同完成为期三天的授课交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