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平遥影展,这些学生有机会检验自己所学
10月14日,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日在平遥电影宫“门厅”举办,“我今天来到这里不是作为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创始人,而是作为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以下简称温影)的一员。”作为温影现任院长,导演贾樟柯在发言中就先自报家门。平遥国际电影展教育板块采用“学校日”的形式,以天为单位,分别展示交流高校学生拍摄的优质短片习作。第三届平遥影展上,英国国立电影电视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等院校获邀出席。
现场合影此次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日的主题是“创作无边界”,恰好也同其办学宗旨相契合。学院电影制作系摄影课程高级讲师亚历山大·库巴克·克利希在论坛推介环节介绍说,学院的教学模式基于“结果导向”,整个学院的结构“更像是一个专业的电影制作公司”,在他看来这一有挑战性的办学模式正在于,“我们的学生要在一年内,在他们的专业领域中习得相应的电影制作技能。”
在圆桌论坛分主题“创作无边界——国际视野下的学生电影拍摄”中,毕业自学院电影制作专业的九位青年导演带来了各自的短片习作,林星辰的《流浪》、郑长臻的《出路》、常昕的《已是明日》、傅艺超的《桃呓》、赵天芸的《暑热逃离计划》、王佳杰的《棍子》、沈凯的《后事之拾》、刘峥的《吞声》,以及法国籍毕业生Jocelyn Harpet导演的《蓝镜》先后放映。
《流浪》讲述的是一个拾荒者和小女孩相互慰藉,抱团取暖的故事,导演林星辰介绍说这个故事同个人经历有关,“被需要,有时会改变一个人。”而《出路》曾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并获得汇创青春影展二等奖。影片用一双孩童视角,呈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西南部某工业城市下岗大潮下的别离与纷乱。在导演郑长臻看来,时代正如向前快速行驶的列车,“有的人踩着他人给自己找到了出路,登上列车。然而更多的人找不到出路,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流浪》剧照《出路》剧照
毕业于电影制作系FP07班的方嘉祺,此次被学院推选为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青年评审,她将同其他年轻电影创作者一起,从入选影展正式单元“藏龙单元”的作品中选出“青年评审荣誉”。作为圆桌论坛嘉宾,方嘉祺的另一个身份是制片人,今次放映的《流浪》《出路》《已是明日》三部短片都是她监制的作品。在现场提问环节,她介绍说,“在具体的电影项目中检验课堂上学习的理论,才是真正的习得。”
短片交流环节结束后,贾樟柯在发言中回顾说在电影发明之初,“电影教育就是片场师徒制,就是在片场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大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大学里才有了电影教育专业。之后‘片场’和‘教室’这两个模式一直在并行,很多香港电影人都是在片场锻练出来的大师。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出现,其实是这两种教育模式的融合。”学院执行院长蒋为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中外合作、非学历、高等教育(一年制学位外,另有“2+2”中外合作本科项目、“1+1”中外合作硕士项目)是目前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三大特色,“我们的目标就是用一年的时间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或者电影爱好者转变成职业电影人。那些已经完成大学通识教育,或者有一定相关行业工作经验的学生更适合来温影。”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