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艾滋病防控十年,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解密多项成果

澎湃新闻记者 胡丹萍
2019-10-16 19:03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举行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进展推进会,课题负责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推进会上解密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在艾滋病防控领域的十年成果。

所谓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指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16个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就是其中之一。今年1月,“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精准导向的艾滋病高危人群综合干预技术研究”正式启动。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推进会上获悉,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完成之前,许多成果处于保密阶段,专项任务完成后许多科技成果也随之解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在推进我国艾滋病防控政策完善方面起到的作用也被关注。

国家连续多年将艾滋病的研究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可以看出我国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科技投入,这些课题带来了哪些改变?成果运用如何?作为课题负责人的吴尊友最是心中有数。

艾滋病诊断到治疗从两个月缩短到了1周

“‘十一五’和‘十二五’很多成果已经转化为国家艾滋病防治政策,写在了‘十三五’行动计划里面,还有成果直接服务于疾病控制。”吴尊友在此次推进会上介绍。

尽管实施抗病毒治疗多年,但我国每年报告的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却逐年增加。为什么抗病毒治疗没有能够把死亡率降下来?“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组开展了诊断与治疗一站式服务优化探索研究,采用前后对比研究设计,发现诊断到治疗时间太长是导致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课题组将诊断到治疗需要的时间从原来的2个月缩短至1周,得出新诊断感染者病死率由此减少62%的结论。

吴尊友在推进会上回顾总结中谈道:“以前感染者从诊断到启动治疗的时间间隔平均约2个月,一些病人诊断时已经是临床晚期的病人,还来不及进行抗病毒治疗,就发生了死亡。”

“这个研究成果为降低新诊断艾滋病感染者病死率找到了新方法。”吴尊友说,诊断与治疗一站式服务模式已经写入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作为全国控制艾滋病流行、特别是减少病人死亡的新策略。

还有一个成果对于减少艾滋病病死率起到了关键作用。据吴尊友介绍,“十二五”之前,艾滋病感染者是否进行治疗,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名为CD4的免疫细胞数量是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当时的治疗策略,感染者需要等到CD4<500才启动治疗。“十二五”期间,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实施治疗作为预防措施,即在高危人群中落实早治疗(CD4>500)。研究发现,针对CD4>500的病人,诊断30天内快速治疗的病人和诊断30天后延迟治疗的病人相比,前者病死率减少63%。

“课题组牵头单位向国家卫健委建议,取消CD4作为抗病毒治疗启动的前提条件,对所有感染者进行治疗,并且诊断后尽快治疗。”吴尊友介绍称,该建议被卫健委采纳并下发文件,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对所有已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治疗,使原先约20%得不到治疗的感染者获得了治疗机会,既对保护感染者本人身体健康有利,又有助于减少艾滋病传播。

课题研究发现老年男性感染风险高

近年来,60岁以上老年人患艾滋病比例上升。2018年11月,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韩孟杰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上的男性人群感染的病例报告数增加明显,从2012年的8391例上升到2017年的19815例。

艾滋病有较长潜伏期,近年来老年感染者数量上升是由于60岁以上老年人新发感染的人数增加,还是既往已感染患者存活到了60岁以上带来这一人口比例的增加?吴尊友解释,针对两种不同的流行模式,对应的是两种防治策略。

科技重大专项示范区项目在广西的课题解答了这个问题。吴尊友对澎湃新闻表示,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在广西的三个地方,对近100万人口进行了多年连续的艾滋病筛查。根据筛查结果课题组分析发现,60岁以上的艾滋病感染者以男性为主,60岁以上男性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是60岁以下男性感染艾滋病风险的9倍到11倍,许多老年感染者是在60岁以后感染了艾滋病,其中分居、离异、丧偶的60岁以上男性老年人是艾滋病感染最主要的危险人群。

“科技重大专项回答了很多问题,就老年人艾滋病比例上升的问题,如果没有科技重大专项支持,没有大人群筛查建立大规模人群队列,是无法得到答案的。”吴尊友对澎湃新闻表示。

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艾滋病防治策略的跟进,10月11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年)》单独列出一条针对老人年的策略措施,该措施强调要加强老年人宣传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敬老爱老等活动,加强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和心理沟通,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每年至少开展2次艾滋病防治宣传。

制约控制艾滋病的瓶颈问题是诊断

吴尊友有一个设想,他自己称之为“幻想”,那就是有一种新的技术可远程识别艾滋病病毒核酸,并且这个技术能够植入到手机当中,只要手机靠近艾滋病患者一米内,就能识别出他体内的艾滋病病毒。

“如果有这种技术那就神奇了。”吴尊友说。

科学家产生这样一个“幻想”的背后,是一个让许多艾滋病防治工作者都感到无奈的事实——感染者诊断发现难。

“再先进的诊断技术方法,如果未诊断的感染者没有机会获得,也无法及时发现感染者。”吴尊友解释,我国目前约1/3艾滋病感染者诊断时已经是临床病人。这个事实带来的影响是病人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而且对社会来说由于未能及时诊断出艾滋病,这个未确诊的感染者可能已经造成艾滋病的传播扩散。

“艾滋病新感染的发生主要来自未诊断的感染者。”吴尊友说,“隐形”感染者在被诊断以前,已经在无意识中造成新的传播,每年约8万新感染者,绝大多数由未诊断的感染者传播。

在吴尊友看来,我国艾滋病死亡人数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不是治疗药物不好,也不是临床医生水平不高,而是病人诊断发现晚。每年新报告死亡人数中,约一半是当年诊断、当年死亡。

吴尊友认为,从诊断、预防和治疗三个方面来看,当前制约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最根本问题还是要归结到感染者早诊断,他也相信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他的“幻想”将会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薛晶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