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录片《长江之恋》:新时代下奔腾不息的新长江

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2019-10-16 17:23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大水天来,一泻万里。浪似山高,势如卷席。”古往今来,歌颂长江的名篇佳作总是层出不穷。继《话说长江》、《再说长江》后,今年国庆期间又一部关于长江的纪录片《长江之恋》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这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牵头,联合长江经济带11家省级卫视创制的大型纪录片,通过全景式、浸润式、立体式地记录并呈现长江及其流域近年来的真实面貌,与观众共享这一席流动的盛宴。目前,该纪录片已播出完毕,52城收视达0.15,全国卫视频道专题类节目排名第五。其中第5、6集收视达0.22,全国卫视频道专题类节目排名第一。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0分,以绝对优势完美收官。

《长江之恋》海报
《长江之恋》总策划、SMG纪录片中心主任李逸表示:“作为纪录片中心组建以来推出的第一部大体量作品,我们举全中心之力保证这个重大项目的圆满落地和呈现。在创作人员、拍摄设备、资源调度各方面调配上积极作为、全力保障,用纪录片人的镜头记录下了长江两岸古风与今韵交织、保护与发展并进的时代图景。”

此次《长江之恋》的主创是一支常年活跃在纪录片前线的导演团队。上海优秀纪录片的片尾字幕上,大都有他们的名字。每一个创作成员,都怀抱着饱满的创作热情、专业的职业素养,以及最重要的,一颗纪录片人的初心,投入到《长江之恋》的摄制中。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有苦中作乐的良好心态。想必大多数观众都对吐旦旦巴站在沱沱河畔摄影的一幕印象深刻。

《长江之恋》剧照

制片人、总导演刘丽婷在采访中透露,这张照片背景有许多看似虚化的东西,其实是上千只飞蚊。但对纪录片的热爱,让团队成员们忘却了艰苦,只觉这段经历相当有趣。

不可思议的是,这部恢弘的纪录片只花了短短5个月的时间拍摄。而成就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其实正是主创团队富有创造性的拍摄模式。在前期策划时,制片人、总导演刘丽婷带领节目组,针对纪录片的预设结构设计了特别的拍摄模式,将其分成故事、采访和空镜三大板块。拍摄设备方面,经过反复试验,节目组最终大胆决定采用ARRI Mini作为空镜组主摄影机。且为了在视觉上呈现最美的效果,《长江之恋》全部采用4K拍摄,并采用了阿莱顶级摄影器材,为当代中国积累并保存了真实且珍贵的影像素材。在最后正片的呈现中,无论是落霞孤鹜,水天一色,抑或是渚清沙白,候鸟飞回,再或是江水浩荡,东流不息,这些奇伟瑰丽的景色都被完美展示,突显了长江的壮美风采。

视觉效果上的惊艳只是其中之一,《长江之恋》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各方面的资源调度。主创团队不仅回访了之前经典长江纪录片的部分故事和场景,勾连和回应时代记忆,还沿江而下,记录广阔长江流域的发展变迁。激活记忆,映照今昔,其时代性也受到媒体广泛好评。此外,在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为主力创作力量的基础上,12省市卫视台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和人员均在拍摄和资源调度上给予很大支持。播出后,这些机构及其负责人员也积极与节目组配合,联动宣传《长江之恋》。

《长江之恋》剧照

除却前期的精心设计与拍摄,《长江之恋》在后期制作上也相当出色。音乐方面,曾为纪录片《法门寺》《大秦岭》《习仲勋》创作音乐的张大为携手为热门剧《长安十二时辰》作曲的赵亮棋,为《长江之恋》创作了近60段音乐。这些音乐或悠扬婉转,或慷慨激昂,无一不极尽功力描绘、诠释了长江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千万种姿态。由国家一级指挥孟大鹏带领的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则全新演绎了《长江之歌》,以此天籁之音作为片尾曲,再一次将对长江的缱绻依恋之情推到高潮。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长江之歌》作曲王世光更点评:“结尾的童声合唱含蓄、清纯,音准极好!用童声是神来之笔,是最感人的天音!”

《长江之恋》全片共6集,每一集都由一帧帧冷静客观的镜头,一例例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一幕幕真实感人的采访回述,以及一幅幅空灵优美的空镜头共同构成。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纪录片《长江之恋》。

比如在第四集《江湖之上》中,一方面引入了对中国首家候鸟救治医院创始人李春如的采访,另一方面也记录了他与同伴救下受伤候鸟的实况画面。

《长江之恋》剧照

而镜头下,“春风和畅鹭衔巢,夏日荷花鸟歌谣。秋凉菊黄闻雁语,冬寒雪飘鹤舒腰”的优美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令观众心驰神往。

《长江之恋》剧照

如此精良的后期制作,也得到了业内人士乃至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和良好反馈。光明日报、人民网、解放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发文大赞《长江之恋》,共谱人与自然别样恋曲。行业大号大力推荐,辗转万里共同致敬母亲河。网友们更是自行倾情转发,与《长江之恋》一齐抒发对长江的眷恋之情,深情谱写这首长江之歌。

《长江之恋》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新时代下奔腾不息的新长江,并以全新的角度对母亲河长江进行观察与解读,展现了大保护时代的责任和努力。《长江之恋》所要承担的社会功能,已不止于国内视野,更转向全球视角,将长江置于世界的高度之上去探讨。片中,大量中外权威专家现身说法,用真实案例深度剖析、生动讲述保护长江、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必要性。现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也是我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高登义,在接受节目组采访时,将人类与水源的关系比作一把双刃剑,并用气象学原理力证我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必要性。名校教授、诺贝尔奖得主、徒步长江的探险家等国外人士,也基于全球视野输出了他们的观点。

主创团队不仅关注大保护政策下长江日新月异的变化,还积极探寻中华儿女反哺母亲河的故事,更着力强调人们与长江深层次的情感互动。在记录、传播如今长江的壮阔之美以及长江守护者的情怀与坚守的同时,也唤醒人们心灵深处对于自然、生命的亲近与敬畏。而主创团队溯源大江的历程,更像一次回溯岁月的哲学思考,旨在启发观众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人类和自然将以何种姿态携手走向共同的未来?

据此,《长江之恋》总策划、SMG纪录片中心主任李逸表示:“很多题材,我们很难向西方讲好中国故事,因为文化的差异、焦点的不同,但是环保主题,是世界关心的、全球共通的永恒主题。”此次《长江之恋》不仅是作为一部放映功能的纪录片作品,同时还是一次“唤醒全民环保意识的鼓与呼”。在电视频道、视频网站播出时,它也作为一个社会探讨功能的话题,凭借新媒体投放、微博话题热议、蚂蚁森林入驻等一系列操作,成就了一场以作品拉动话题的公益活动。

各界人士参与长江之恋相关微博话题

节目组如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纪录片《长江之恋》一经播出,即刻带动了大量名人、机构、公益组织以及垂直领域KOL等参与讨论和互动。如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英国驻上海总领事、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演员胡歌、杨颖、电影《攀登者》等都纷纷直发或转发节目组相关内容,表示对该片的关注以及对守护长江的势在必行,呼吁粉丝一齐参与进来,共同承担起保护长江的责任。

《长江之恋》播出期间,微博话题#纪录片长江之恋#阅读量高达6300万,引燃了广大观众共鸣的同时,唤起了人们对母亲河的依赖与爱恋,激发了大众对于万千长江守护者的敬佩之情,更意识到保护、反哺长江的重要性。于是,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加入守护长江的行列,为母亲河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长江之恋》剧照

“不独有声流出此,会归沧海助波澜”。值此SMG纪录片中心成立半年之际,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高韵斐指出:“《长江之恋》收视状况良好,社会反响热烈,体现出国产纪录片的较高制作水准,也很直观地检验了SMG纪录片中心改革的成色。我们要主动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带来的难得机遇,发挥上海文化码头和文化源头作用,以融合促发展,为托起中国纪录片的高原作出更大贡献,让纪录片再次掀起时代文化的风潮。”

此次纪录片《长江之恋》既具备宏大的格局和宽阔的视野,又怀抱平凡的视角与朴素的人物,真实开辟了国内纪录片的全新语态。不但在拍摄技术与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以长江为母题作品的精神和意义传承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且颇具深意的一笔。如果说36年前的《话说长江》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对国民意识的主动开化,那么36年后的《长江之恋》,则是在深度改革开放之后,对世界性话题的积极参与了。

    责任编辑:程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