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什么是太原?
原创: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太原正在努力寻求重生
这个山西省的龙头城市
这个共和国的重工业城市
这个曾以煤炭、雾霾“著称”的城市
可以在一年内
拆掉11663根黑烟囱
(太原正在拆除的黑烟囱,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
同时启动数百条道路的新建或改建
总里程占全市公路长度的1/10
(修建中的太原北中环桥,摄影师@王晋阳)
▼
还可以连续数年大规模修缮复建古城
无数的塔吊日夜竖立在明太原县城的旧址上
一个传承两千多年气韵的古城
正在显现
(请横屏观看,塔吊遍布的明太原县城复建工程,图片源自@VCG)
▼
太原的重生是440万太原人的渴望
也是3700万山西人实现经济转型的指引
它的未来会更好吗?
它是否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在星球研究所看来
2500年以来
一种地理上的优势
带给了太原在乱世不断崛起的能力
堪称逆境重生之城
今天
这种能力正在面临更大挑战
01
山河围城
放眼整个山西
太行山、吕梁山分立东西
中条山横亘于南
外围则是万里黄河
沿着山西奔流南下与东去
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护城河”
这种以山河天险为屏障的地形
让山西获得了一个专有名词
“表里山河”
(山西地形,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
山河之中则是一连串的断陷盆地
自北而南依次分布
太原
就扼守在太原盆地的北端
堪称“表里山河”的中心
(山西省盆地分布,制图@王朝阳&张靖/星球研究所)
▼
它三面环山北部以系舟山、云中山为屏障
东靠太行、西依吕梁
山地丘陵合计占到总面积的
四分之三以上
(太原地形图,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群山兀立、连绵不绝位于西部的赫赫岩山
海拔2708米
为全市最高峰
(太原西部的群山,太岚铁路穿越汾河峡谷,摄影师@张一飞)
▼
群山中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
蜿蜒流淌
(请横屏观看,汾河二库,摄影师@姚腾飞)
▼
当汾河冲出群山在太原盆地中冲积出
肥沃的河谷平原
“原之大者”
即为“太原”
(请横屏观看,汾河平原,摄影师@翟鸿宇)
▼
山河围城、土地肥沃作为表里山河的中心
足以自给自足、据守一方
这便是太原最显著的地理优势
而那些建城者
将在乱世中发现太原的价值
不断更迭的王朝
农耕与游牧地带的不断冲突
将为太原提供多达5轮崛起的机遇
太原也因此变成
枭雄辈出的“龙城”
(龙城为太原别称;下图为从太原西山拍摄的龙城全景,山地环绕的地形清楚可见,请横屏观看,摄影师@李岗)
▼
02
乱世坚城
春秋末年
五霸之一的晋国王权旁落
赵、韩、魏、智等公卿
把持朝政、相互倾轧
兼并大战一触即发
赵氏首领赵简子未雨绸缪
决心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太原崛起的第1次机遇出现了
赵简子发现了太原的价值
其所建城池西依大山
东部与南部又分别以汾河、晋水为屏障
表里山河天险环绕之外
又多加了一层保险,更加利于防守
这便是太原建城之始
因为此城位于晋水之北
而得名晋阳
(春秋时期晋阳城位置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公元前455年势力最强的智氏
胁迫韩魏攻打赵氏
赵氏凭借坚固的晋阳城拒守一年之久
久攻不下的韩魏两家立场动摇
随即反水与赵氏联合攻灭智氏
之后韩赵魏三家干脆瓜分晋国
史称“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诞生
中国历史由春秋争霸走向战国时代
如果没有坚固的晋阳城
历史将可能完全改写
(建立在春秋晋阳古城基础上的明太原县城,图片源自@Google earth)
▼
之后的太原起起落落到了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时代
太原崛起的第2次机遇降临
鲜卑化的汉人高欢
从兵户一步步成为北魏的大丞相
高欢及其继任者因为地利
而选择晋阳作为大本营建立北齐
他们在晋阳修建壮丽的宫殿
凿刻高达46米、相当于15层楼高的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摄影师@姚腾飞)
▼
在祭祀晋国先祖的原有建筑上他们扩建增修
包括读书台、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
形成规模更加宏大的建筑群
这便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水镜台,为明代建筑遗存,两扇窗户有如大眼镜,摄影师@李召麒)
▼
而1400多年后一座北齐墓葬在太原被发现
200多平米的彩绘壁画重见天日
其气势恢宏、色彩斑斓如新
画中200余匹马
形态多样,无一重复
骑马者神采飞扬
足以想见当年晋阳的辉煌
(北齐外戚娄睿墓壁画局部,摄影师@苏李欢)
▼
然而晋阳终未能帮助高欢完成更大的统一霸业
他从晋阳出击攻打对手
却不幸兵败染病
撤退途中为了稳定军心
他命大臣高唱
(北朝民歌《敕勒歌》)
▼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高欢闻之哀感流涕
《敕勒歌》由此传世
一代枭雄却就此终结
他之后的北齐统治者耽于享乐
国家很快灭亡
李商隐在诗中讥讽道
(出自唐代李商隐《北齐二首》,指北齐后主在宠幸女色时,北周的军队已攻入晋阳)
▼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太原是否能有机会
完成统一全国的使命呢?
隋末
隋炀帝南下江都
长安空虚
太原崛起的第3次机遇骤然显现
太原留守李渊率领精兵乘虚入关
太原盆地与关中盆地等组成的晋陕盆地群
提供了绝佳的通道
李渊越过黄河便是一马平川
唐军很快攻占长安
进而统一全国
(太原与西安的位置关系示意,制图@张靖&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
作为“龙兴之地”唐代非常重视太原的建设
将其定为“北都”“北京”
北都横跨汾河
面积大为扩展
仅城门就有24座
是古代太原城市建设的最高峰
(唐代晋阳城位置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李白赞誉其紧要的地位(出自唐代李白《秋日于太原南栅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
▼
“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
杜甫赞誉其发达的手工业
(出自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并州即为太原)
▼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唐代太原人在天龙山凿刻石窟
造像精美绝伦
我们今天仍可以
从众多流失海外的文物中
窥见一斑
(天龙山石窟第21窟唐代佛像,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摄影师@苏李欢)
▼
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大分裂再次降临华夏
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数个小王朝
皆从太原起家
宋朝初年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
接连三次御驾亲征
才攻下“山川险固、城垒高深”的晋阳城
这几乎是宋初统一战争最艰难的战事
为了避免太原再次成为割据堡垒
宋帝迁出晋阳居民
先用火烧、后用水淹
将晋阳古城夷为平地
(晋阳古城遗址局部,为晚唐寺庙遗存,图片源自@VCG)
▼
但太原的地理优势并不会因帝王的意志而转移
面对强敌辽国、西夏的军事压力
仅仅两年后
太原崛起的第4次机遇便迅速来临
为防范外敌及割据
宋代对新建太原城的规划极为巧妙
其城址更加靠北
东西两山夹峙中
更利于防守北方来敌
同时城址由汾河西岸迁至东岸
在宋代政治中心东移开封后
更有利于朝廷控制与补给
防止割据
(宋代至明清太原城位置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此外城内道路并非直通连接
而是大量设置丁字路
寓意“钉死龙脉”
这种丁字路
即便到了现代
还在影响着太原老城的交通
(宋代太原丁字路分布,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在大量军事需求的刺激下宋代太原的冶铁业迅速发展
客流、物流又促进了商贸繁荣
民间谓之“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
宋人还再次扩建晋祠
晋祠内最壮丽的大型建筑
圣母殿
横空出世
其殿高19米
殿身四周营造宽大的围廊
开中国古建筑“副阶周匝”的先河
(请横屏观看,圣母殿,副阶周匝指建筑主体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摄影师@苏李欢)
▼
殿前的鱼沼飞梁为我国现存古代十字板桥的孤例
这些建筑都呈现出空阔的建筑空间
遥想当年宋人在此祭祀
一定是四方之人云集、庄严神圣
(鱼沼飞梁与圣母殿,鱼沼即鱼池,飞梁即十字形桥,绘图@李乾朗/《穿墙透壁》)
▼
之后的太原在金元时期相对边缘化
直到明代
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明太祖派出藩王镇守太原
太原城在宋代基础上大幅扩展
兼具军事重镇与皇家气象
太原崛起的第5次机遇到来了
其城墙高峻,楼池林立
“壮丽甲于天下”
(拱极门,明城门之一,摄影师@姚腾飞)
▼
当地士绅和皇家共同修建的永祚寺双塔
凌霄屹立
俯瞰太原全城
(双塔寺,图片源自@VCG)
▼
而为了解决大量驻军的粮草供应朝廷召募民间商人运输军粮、马匹
完成运输任务的商人
则可获得由官方垄断的盐业经营权
这便是“开中法”
开中法吸引了大量山西人经商营利
晋商随之崛起
如同一场商业革命袭卷山西
直到清代
晋商臻于鼎盛
太原则成为晋商的枢纽
(位于太原的晋商博物馆,摄影师@风沉郁)
▼
而到了晚清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整个华夏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太原的地理优势
也同样面临着变局
它还能再次崛起吗?
03
变局之城
自从清末国门洞开以来
西方的工业文明开始影响中国
如何实现工业化
几乎是近现代中国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然而深处内陆、地形封闭的太原
直到洋务运动进行了20-30年后
才有了近代工业的先声
进入20世纪上半叶
民国军阀混战
乱局中
太原相对封闭的地形
开始呈现出对工业化有利的一面
军阀阎锡山凭借地利
在山西实施“保境安民”
“兵队不出晋省一步”“客军不许过境”
从1911年到1949年的38年间
各地方“城头变幻大王旗”
山西却始终控制于阎氏之手
(1930年登上《时代》封面的阎锡山,图片源自@Wikimedia)
▼
相对稳定的政局为太原的工业化提供了发展环境
但优势也带来了劣势
这种工业化从一开始就是“偏科”的
太原工业以冶金、采煤、机械制造为主
军事工业发展尤为突出
太原兵工厂在兴盛时期
拥有3800台生产机器
1.5万名工人
规模与现代化程度均居全国前列
到了20世纪下半叶
新中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在地形封闭、相对安全的太原
新建或扩建太原重型机械厂
太原钢铁厂、太原矿山机器 厂、西山煤矿等
一系列大型工矿企业
太原的重工业化进程全面开启
奠定了今天太原的基本产业结构
但“偏科”也更加突出
(太原钢铁厂,摄影师@石耀臣)
▼
改革开放后全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
对能源的需求大增
山西省作为全国能源基地
重工业中的煤炭行业
更是开始“单兵突进”
以2006年为例
太原煤炭消耗总量9463万吨
且以原煤直接燃烧为主
单位面积耗能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
成为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西山煤电,摄影师@邓寅明)
▼
与此同时全球产业向中国沿海转移
沿海产业又向内陆转移
家电、电子、轻工、通信在各地开花
太原却几乎都没有拿得出手的品牌
甚至一度连“醋”的品牌知名度
都敌不过南方的镇江米醋
相对封闭的地形
让太原有了工业化的基础
但太原却在封闭中形成了
对重工业、对煤炭的路径依赖
抑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太原著名的醋品牌宁化府,排队打醋是太原一景,摄影师@杨哲)
▼
反观邻省省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
以及米字形高铁网络等
一系列颇具想象力的大手笔
让它成为连通境内外
辐射东西南北的重要枢纽
在此基础上
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等重大项目
相继落地
郑州将有充分理由
迎来一个相当长的快速成长期
(建设中的米字形高铁网络,制图@郑伯容&张靖/星球研究所)
▼
再看偏居西南同样封闭的贵阳近几年其所在的贵州省
在崇山峻岭中
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铁路
与外部的连接大为改观
而充足的电力资源
又让当地拥有超低的电价
对电力需求巨大的大数据产业
纷至沓来
贵阳成了全国的”机房“
并朝着大数据之都逐渐逼近
(贵州的交通隧道分布,似乎要挖空全省,制图@张靖&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
新的时代打破封闭
和全国连接、和世界连接
才是出路
太原
在与外部的连接上
还需要大大增强
加大铁路、公路、航空的建设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
山西省客流、物流的中心节点
(山西铁路分布,制图@张靖&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
加强与外部的连接也有助于承接
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最后机会
打破产业上的”偏科“
(太原富士康,图片源自@VCG)
▼
加强与外部的连接可以增强向心力与经济辐射
成为山西省的强省会
而不是眼看着运城、大同、晋城的年轻人
不断被西安、北京、郑州吸引
(山西的大学毕业生在双选会上找工作,图片源自@VCG)
▼
加强与外部的连接可以增强文化辐射
让太原文化而不再局限于本地
近些年成都在美食、大熊猫等
城市元素上的推广
便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榜样
(太原小吃羊杂割,摄影师@杨哲)
▼
加强与外部的连接作为山西全省的旅游中心
有助于盘活全省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摄影师@张伟)
▼
加强与外部的连接还有助于在社会意识上打破封闭
激发不断创新的激情
(太原航拍,图片源自@VCG)
▼
04
逆境重生之城
从春秋晋阳城
到21世纪的太原
2500年来
太原历经过多少起起伏伏
却始终都是一座逆境重生之城
今天的太原
正在努力进行产业升级
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制造
都在不断突破
(太钢不锈钢精密带材生产基地,图片源自@VCG)
▼
今天的太原城市面貌正在大幅改善
跨越汾河的大桥数量已经高达20座
勾连东西、形态各异
(晋阳桥和旁边的水上体育中心,摄影师@翟鸿宇)
▼
今天的太原城市环境也在一步步变好
原本电厂的蓄水池
变成了华北最大的人工湖晋阳湖
各种公园、湿地沿汾河分布
(请横屏观看,太原汾河两岸,摄影师@翟鸿宇)
▼
今天的太原已经将出租车全部更换为纯电动
是世界首个纯电动出租汽车城市
还有遍布全城的公共自行车
一小时内免费骑行
便捷而环保
(太原公共自行车,图片源自@VCG)
▼
今天的太原正在重拾深厚文化
仅一个山西博物院
馆藏文物就超过40万件
其他各种博物馆更是星罗棋布
如中国煤炭博物馆、晋商博物馆
山西面食博物馆、太原市美术馆
太原博物馆、山西地质博物馆
太原市图书馆、山西省科学技术馆
等等
(太原市图书馆,摄影师@郭宇峰)
▼
太原曾经风尘仆仆
而今天的这场太原重生运动
就是要由每一个太原人
齐心协力证明
太原
可以再次崛起!
(长风商务区,摄影师@张瑞超)
▼
本文创作团队撰稿:所长
编辑:周伟华、张楠
图片:谢禹涵、余宽
地图:王朝阳
设计:张靖
审校:云舞空城、撸书猫
封面摄影师:翟鸿宇,图中新建的北中环桥和远处太钢的烟囱同框
【参考文献】
1. 安华,《山西转型经济史研究》,山西大学,2012
2. 张慧芝,《宋代太原城址的迁移及其地理意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
3. 行鸣等,《太原城市形态回溯——从北宋到明初》,建筑文化,2016
4. 高祥冠,《太原工业遗产的构成与组织研究》,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
5. 范世康等,《太原文化资源概览》,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6. 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太原市志》,中华书局,2017
7.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8.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中华书局,2001
9. 阙维民等,《世界遗产视野中的太原古城街巷格局》,城市规划,2011
10. 张利萍,《新时代山西经济困境反思与对策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
11. 历年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