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果在大城市活得很累,去乡下开个杂货铺如何?
温馨提示:本文有剧透!
在台剧鼎盛时期,除了偶像剧风靡亚洲外,台湾的闽南语乡土剧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少大陆观众对《台湾霹雳火》《世间路》《再见阿郎》《意难忘》等并不陌生。那个时候的台湾乡土剧,主要讲述的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带有台湾的风土人情,其草根性、乡土味、人情味很受观众喜爱。只是,近10年来,随着台剧的整体没落,乡土剧的制作成本一再压缩(90分钟单集制作成本低至30万人民币),制作周期不断缩短(剧本常常当天完成当天拍),乡土剧便成了粗糙、狗血、冗长的代名词,一部剧动辄几百集,受众主要是大爷大妈。
好在,这两三年来台剧也的确在从低谷中慢慢复苏。除了加大与Netflix、HBO等流媒体合作,不断丰富台剧的类型外,也在推进台湾乡土剧、偶像剧的自身变革。比如乡土剧是否有精短化、年轻化、优质化的可能?《花甲男孩转大人》《俗女养成记》,便是台湾新乡土剧的尝试。集数就10集左右,背景依然在台湾乡下,大部分是闽南语对白,只是讲述故事的视角变成了年轻人。刚播完的《用九柑仔店》,或许是台湾新乡土剧的又一个成功样本。
《用九柑仔店》海报
《用九柑仔店》是以漫画改编的IP剧,改编自台湾知名漫画家阮光民的同名漫画作品,以漫画家童年在台湾云林县生长的回忆为素材,讲述离乡到城市工作的男主角在祖父病倒住院后,决定回乡继承杂货店的经过。“柑仔店”是闽南语杂货店、小卖铺的意思,“用九”是“用久”的谐音,意思是商店能开得久,乡人买的东西用得长长久久。
《用九柑仔店》漫画
主人公叫杨俊龙(张轩睿 饰),年满三十,单身,在台北工作生活,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外务,职场表现非常优秀。在台北已经买了房子,即将成为公司最年经的经理级外务。
张轩睿饰演男主角杨俊龙,本是台北一家建筑公司的外务
但跟许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异乡人一样,杨俊龙虽然工作顺利,也赚到了足够多的钱,却忙到脚不沾地,没有真正的生活。光鲜亮丽背后,多的是不为人知的艰辛、疲惫与迷茫,就像一边在饭桌上与人干杯痛饮,一边独自躲在洗手间呕吐。
男主角虽事业有成,却并不幸福
有一天,远在故乡独自经营着“用九商店”的阿公突然倒下,情况并不乐观。杨俊龙决定收掉柑仔店。他又匆匆回到台北,准备与一个因为思念亡妻本不愿意搬离老屋的钉子户客户签订协议,却看见客户抱着亡妻的遗像到海边。杨俊龙以为客户是想跳海,为了阻拦,他自己不慎跌入海中。在生死一刻,他的眼前浮现的是阿公的脸。他一下子明白,什么对他才是重要的。杨俊龙决定从台北辞职,回乡下老家接管柑仔店。
之后剧情围绕三条线展开。一条是当下,杨俊龙接管柑仔店之后的遭遇,他与乡人们建立起联系,并收获与在故乡经营葱油饼摊的昭君(莫允雯 饰)的爱情。一条是杨俊龙的童年时光和成长岁月。还有一条线索是阿公的故事,年轻时的阿公(王柏杰 饰)与银月阿嬷的动人爱情,以及阿公与几个至交水昆伯、庙公、勇伯的男人情谊。
王柏杰(中)饰演年轻时的阿公
过去与现在交织,上一辈与下一辈的代际传承,是台湾新乡土剧普遍的叙事策略。之前的《花甲男孩转大人》《俗女养成记》也均是如此。
但凡有过乡下生活经历的人,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柑仔店一定并不陌生。窄小的店铺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基本可以满足乡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在物质贫瘠的时代,柑仔店也是多少小孩最牵挂的地方,好不容易有点零花钱,就跑到柑仔店买点小零食。
小小的柑仔店里,什么都有
只是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大商超的普及,尤其是网购的崛起,柑仔店的存在感就变低了,老百姓走进柑仔店的次数变少了,时下衣食无忧的孩子对于柑仔店也几乎没有任何期待。加上农村的“空心化”,柑仔店正在不断消失。
这样的情境下,为什么还要坚守一家柑仔店?
对于阿公来说,这家柑仔店有特殊意义。1960年代,年轻的阿公只不过是有钱人家的帮佣,而银月阿嬷是大小姐,是留洋博士。爱情超越了阶层与身份,阿公与银月阿嬷私奔了,哪怕日子穷苦,有心爱的人相伴也是甘甜的。银月阿嬷想攒钱开个柑仔店,有经济来源,也能照亮别人回家的路。
开柑仔店,是银月阿嬷与阿公曾经的梦想
只是一次意外,怀孕的银月阿嬷不慎跌倒,情形危险,医生建议赶紧送到市区大医院。银月阿嬷的父亲正是市区大医生,阿公若将银月阿嬷送回去,就意味着俩人彻底分别了。银月阿嬷后来平安产子,她父亲骗她小孩没有保住,并将银月阿嬷安排远嫁美国。这一别,就是几十年。这家柑仔店,既是阿公与银月阿嬷曾经的梦想,也是阿公对银月阿嬷的等候。
柑仔店还意味着人情。不应忽略,无论时代列车行进得多快,永远会有一些会抛下来的人。大商超再多、电商再发展,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还是有很多地方得走好几里山路才到镇里,还是有许多地方没有网络,还是有许多人不懂得手机支付……对于这些人来说,柑仔店仍旧是必须的。
柑仔店仍有其存在的价值
就像剧中的这个柑仔店,依旧是乡人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手头紧的人可以赊账,孤单的人可以聊天,放学的孩子可以安心等晚归的父母,做工的人有了盏照亮归途的灯,乡人手工制作的产品有柑仔店提供销路……在这个小小的柑仔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大都市所稀有的亲切感、人情味与慢生活。
《用九柑仔店》或许会让人联想到小田切让主演的一部日剧《小小食杂铺》,在城市的不起眼角落,经营着一家名叫樱屋的粗点心小店,小店上一代的主人已经去世,如今店主的孙子继承了这里。而如果从更宏大的背景来审视,我们会发现在日剧、台剧里,这一类型剧集非常普遍,主题都是年轻人因为种种原因逃离大城市,来到乡下做一样只够糊口的营生,却反倒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台剧《东华春理发厅》《花甲男孩转大人》是如此,日本电影《哪啊哪啊神去村》《小森林》、日剧《海女》也是如此。
这是整个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的一个体现。无论日本还是中国台湾,当前社会主流的一个思潮是“小确幸”,是“反成功学”。小确幸是一种“此时、此地、小我”的幸福。不必功成名就,不必大富大贵,只要此时此刻有触手可及的闲暇与幸福就好。在大城市没房子,没有关系,回老家也挺好的;适应不了大城市的残酷竞争,没有关系,有个可以糊口的技能就行;不喜欢大城市高强度、高压力的生活,也没关系,回老家当个安逸的村人也挺好的。
《用九柑仔店》剧照
相较之下,这一类剧集在大陆非常少见。大陆的影视剧的普遍特点是“没有穷人”,即便是偶像剧里的灰姑娘依旧可以独租高档的公寓,剧集里充斥的是豪宅、香车、名牌服装与包包,不断暗示着观众——想要美好生活就得拼得冲得闯得有许多许多钱。
当然,也不必妄自菲薄,追求成功、推崇成功也不是错的,无数个体的向前动力构成了社会的前进动力。并且,小确幸潮流背后,往往是当地的经济发展陷入瓶颈。这二十年,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台湾,经济增长率都处于停滞期,大的幸福不可得,阶层跨越太困难,年轻人索性放弃对成功的追求,过好安逸的小日子就行。
另一方面,台剧里至真至善至纯的乡下生活图景,是真实的吗?城市真这么不堪,乡下才是理想国?
乡村生活只有如诗如画这一面吗?
不禁让人联想到舆论时不时就出现的“是否逃离北上广”(台湾的“北漂”是指台北)的讨论。不少执意留在北上广的年轻人,不是不愿回乡,而是故乡回不去了。“乡土中国”里有温情、有美好、有惬意、有人情味,同时也有“中国式盘问”,有愚昧无知,有“哀其不幸、怒气不争”,有年轻人出走只剩老弱病残的萧条,也有为生计发愁的贫困与落后。
《用九柑仔店》遮蔽了这些问题。嘉义乡下风景如诗如画,乡民淳朴可爱,所有这一切都自带小清新滤镜。好像在大城市里有什么困境,只要回到乡村就好了。《俗女养成记》中陈嘉玲回乡有她自洽的成长逻辑,《用九柑仔店》欠缺了这一点。剧集过于简单直露的城乡二元对立,削减了这部剧的思想厚度。
但总体看来,《用九柑仔店》瑕不掩瑜。它可为大陆的年轻观众提供一个参照:“不成功”真的那么可怕吗?如果在大城市混得很累,回乡下选择小确幸的生活,便是不思进取吗?尤其是在单一成功学绑架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时,我们需要有年轻人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留下来,不一定是被抛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