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顾荧屏中的70年:记录美好生活,谱写时代华章

丁亚平/人民日报
2019-10-14 08:47
文化课 >
字号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是中国电视不变的情怀。放眼未来,中国电视正行进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用新的影像故事为人民立言、为时代立传!

文艺反映时代,荧屏映照生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电视事业从无到有、开拓创新、砥砺前进,内容日益丰富、类型更加多元,始终坚持贴近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思想情感,聚焦当代社会的精神风貌。新中国电视的发展,是电视书写新中国故事的生动探索,也是展现美好生活、记录时代变迁、传承家国情怀的有益实践。

把握时代脉搏,传递向上的精神力量

受限于技术条件,诞生之初的中国电视曾经历过一段节目直播时期。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直播了《工业先进生产者和农业合作社主任庆祝“五一”座谈会》,安排了诗朗诵、舞蹈等节目,体现出电视工作者在视觉表达、主题传递方面的自觉追求——为每位劳动者喝彩,从一开始就成为创作共识与奋斗目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视工作者将创作视野聚焦于火热生活与人民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满腔热忱,成为反映现实、谱写新中国时代风云的重要载体。

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使用单本剧形式,表现劳动光荣的主题,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电视剧《党救活了他》,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上海广慈医院全力救护为保护国家财产而烧伤的炼钢工人邱财康的故事;电视剧《新的一代》,反映北京青年参加首都“十大建筑”设计中的生活和劳动情况,以及他们为新中国争做贡献的先进事迹……

继北京电视台之后,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等地电视台先后建立。1958年至1966年,除自办综合性的文艺节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达一百余部。如,《战斗在顶天岭上》《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剧表现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饱含热情投入建设的场景,《幸福岭相亲记》《生活的赞歌》等剧描写普通人的美好生活……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凝聚着活泼的生命力与普通劳动者的美,蕴藏着积极昂扬、奋进向上的精神力量,反映出各行各业的人们信心百倍地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生动情景,带有浓郁的时代色彩。

坚持扎根现实,映照人民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文艺的创作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电视剧、电视节目、纪录片等各类电视作品,充分反映改革开放后时代变迁的步履,社会进步、艺术共情和思想激情在作品中得到有力呈现,电视创作呈现出更丰富的形态类型和表达方式;以《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为代表的纪录片,既记录下普通中国人真实感人的故事,也用镜头语言绘就起一幅“爱国主义画卷”;于1978年1月正式开播的《新闻联播》,记录中国社会发展的点滴进程;《正大综艺》《开心辞典》等节目及综艺晚会、专题栏目类型日益多元,表现出改革开放后人们解放思想、激昂奋进的精神风采,反映追梦、向上、幸福的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剧创作积极表现时代生活、彰显社会责任,涌现了大量现实题材电视剧。80年代,文艺评论家钟惦棐认为,反映时代的作品要“悉心去挖掘亿万劳动者的美”。这一时期的电视剧作品扎根现实,着力用影像表现和探寻生活的本真,全方位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创作主题、内容和视角都呈现出突出特点。

改革开放这一伟大转折后的社会发展,在各式各样的题材创作中得到生动而深刻的展现。以现实主义为手法、以现实生活特别是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内容,成为电视剧创作重要题材之一。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出的《篱笆·女人和狗》《辘辘·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表现东北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90年代以来的《华西村的故事》《情满珠江》《乡里故事》等剧,表现“三农”问题和农村变革进程,深度挖掘中国乡村的历史与现实,与时代发展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

记录并展现社会变革和人民美好生活,反映人们心理、生活以及内在思想脉络,成为荧屏新特点。80年代,《乔厂长上任记》《新星》等剧将镜头对准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时代生活,以戏剧风格和本土叙事的表现方式,描写参与到改革大业中人们的心路历程,赞扬锐意进取、一心为民的改革者;90年代的电视剧,尤其是2000年后的作品,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都市情感剧,《十六岁的花季》等校园青春剧,《希望的田野》等乡村题材剧,对当代人精神世界特别是广大青年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进行了多维度再现和观照。

这一时期,电视多角度、多侧面反映典型人物与真实故事,塑造出大量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等剧再现“知青”们的成长历程,表现了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牵手》《空镜子》《家有儿女》等都市情感剧,《金婚》《青衣》等家庭伦理剧,除了表现大时代中人们对生活、事业、爱情和生命的感悟,还融入都市奋斗、家庭伦理、青春爱情等类型元素,勾勒出个人奋斗与时代发展的密切关系。

讲好中国故事,真情讴歌伟大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电视创作重心放在提高文艺作品质量上,创新更加突出,加快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电视作品奋力书写党史、国史、军史,书写时代华章,体现了史诗叙事的艺术美。如:《毛泽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海棠依旧》《换了人间》等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表现革命领袖和军事将领的事迹,彰显着理想信仰之光。

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开拓创新,探索叙事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创作视野更加多元,于平常中见真情,于朴实中现力量,表现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如:《温州一家人》《老农民》《平凡的世界》《最美的青春》等作品讲述平凡人的奋斗史,生动描绘了不断求解生活与工作困境的拼搏精神;《正阳门下小女人》《鸡毛飞上天》《奔腾岁月》《大江大河》《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等作品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个人奋斗的故事,向每一位追梦人致敬;《父母爱情》《小别离》《小欢喜》等作品,叙述大时代下的平凡事、真情感,深入聚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真情实感……电视剧创作体现出温暖、积极的创作理念与饱含正能量的主题导向。

近年来,电视剧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内容出口范围逐步扩大、规模不断增长,越来越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的原创内容走向世界。如《媳妇的美好时代》《父母爱情》《金太狼的幸福生活》等剧相继走出国门,为国外观众呈现更加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类型更多元、内容更优质的电视作品,以更丰富的形式记录社会变迁,用光影华章倾情描绘和讴歌伟大时代。《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营造出“人生自有诗意”的社会文化氛围,体现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追求;节目《出彩中国人》对准不同行业的能手标兵,表现了让所有追梦人都能绽放人生华彩的出彩中国;《航拍中国》《超级工程》等纪录片为新时代留下民族影像志,通过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动画合成、逐格、移轴等多种视觉表达方式,以全新角度展现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展现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中国……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电视传递的正能量,彰显了中国精神和时代风华。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是中国电视不变的情怀。放眼未来,中国电视正行进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用新的影像故事为人民立言、为时代立传!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新中国电视70年7个“第一”

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

1958年5月1日,北京上空出现了中国电视节目信号,9月2日正式播出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第一台国产电视机

北京牌黑白电视机

1958年,由天津无线电厂试制,于3月17日实地接收信号试验成功

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在其演播室内直播

第一次电视实况转播国庆庆典

1959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实况转播

第一个具有明确栏目形式的电视

文艺节目:《外国文艺》

1979年1月,中央电视台《外国文艺》开播

四大名著第一次在央视亮相

《西游记》:1986年

《红楼梦》:1987年

《三国演义》:1994年

《水浒传》:1998年

第一届春晚:

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李谷一是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

自此,“央视春晚”成为老百姓每年除夕夜的视听盛宴

(原题为《记录美好生活 谱写时代华章》)

    责任编辑:张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