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64年坚守一线的刑侦专家 崔道植:中国警界刑案痕迹鉴定的“定海神针”| 深度

2019-10-12 15: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核心提示:作为新中国最早研究枪弹痕迹的专家,崔道植凭借一个弹壳就能拨开重重迷雾,仅半枚指纹就能锁定真凶,被称为中国警界重大疑难刑事案件痕迹鉴定的“定海神针”。64年来,他检验鉴定的痕迹物证超过7000件,经他亲自办理的重特大案件中的痕迹或疑难痕迹检验鉴定有1200余起,无一错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授予“最美奋斗者”光荣称号,受到党和人民的表彰。

崔道植在进行痕迹鉴定。 黑龙江省公安厅/供图

记者|汤 瑜

责编|田 雄

正文共3710个字,预计阅读需11分钟▼

凌晨2点多,哈尔滨市松北区的一所老年公寓,910房间的灯亮了,85岁的崔道植悄悄起床走出卧室,打开电脑开始工作……他怕惊扰了还在熟睡的老伴儿金玉伊。

作为新中国最早研究枪弹痕迹的专家,崔道植凭借一个弹壳就能拨开重重迷雾,仅半枚指纹就能锁定真凶。

64年来,他检验鉴定的痕迹物证超过7000件,经他亲自办理的重特大案件中的痕迹或疑难痕迹检验鉴定有1200余起,无一错案。从“甘肃白银系列杀人案”“白宝山袭击军警案”“张君系列抢劫杀人案”“沈阳运钞车大劫案”到“郑州特大持枪抢劫杀人案”……一个个惊天大案谜团被解开的背后,都有崔道植的身影。

“看痕识枪”在实践中磨砺

“白宝山案”曾被称为1997年中国十大案件之首,轰动全国。当时,北京、新疆两地都发生了涉枪大案,但现场除了几枚残留的弹头和弹壳,别无线索。远在黑龙江的崔道植一直密切关注这几起案件。

“这两地的子弹是不是一支枪打出来的?老崔,你有把握鉴定出来吗?”公安部的一位领导将电话直接打到了崔道植的家里。

“这个能鉴别,但要有一点经验才行。”他沉思道。

“好,你马上买机票来新疆,我们等你!”

痕迹检验,是利用专门的技术,对与犯罪事件有关的人或物留下的手印、脚印、弹痕等各种痕迹进行勘验、分析和鉴定,为破案提供科学依据和侦查方向。

在射击的弹壳与弹头中辨别各种细如发丝的痕迹,是崔道植的“独门绝技”。经他研究的各类枪支子弹数以万计,“看痕识枪”的眼力,是在一枪一弹的实践中磨砺出来的。

经过三天两夜的鉴定,崔道植得出了一个结论,北京、新疆两地的弹壳为同一支“八一式”步枪射出,可将两地案件并案侦查。那一年,他63岁。

正是基于这个鉴定,警方判断,歹徒很可能是在北京犯罪后被送往新疆的服刑人员。很快,犯罪嫌疑人白宝山进入警方视野。

据了解,1996年3月至1997年8月,刚出狱不久的白宝山在北京、河北、新疆等地袭击军警,抢劫枪支,先后打死军警和无辜群众15人,抢劫人民币140多万元。

此外,闻名全国的“半枚血指纹案”,令警界对崔老的技术钦佩不已。2002年,黑龙江某县城,一对母子在家中遇害,现场遗留的报纸上只有半枚带血的指印。多家权威鉴定机关表示,指印特征少,不具备认定条件。

嫌疑人因证据不足被释放,案件拖了5年没有任何进展。这也引起受害人家属情绪激动,多次到公安机关催促破案。

面对残缺的指纹,只能请崔老亲自鉴定。两天两夜,崔道植对上百份指纹仔细比对,最终在一个嫌疑人的左拇指印中,发现7处特征点与现场带血指印相符合。

但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重返案发地采集新的样本,进行二次比对。这次他发现9个稳定的特征点,具备同一认定条件,心里踏实了。连夜,他用PPT做出一份清楚完整的鉴定报告。

“马上提审嫌疑人!”时任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的刘忠义十分激动。

在随后对嫌疑人DNA检验中,崔道植的鉴定结果得到印证。证据面前,犯罪嫌疑人供认不讳。

凭借多年的实战经验,崔道植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堪称中国警界刑事案件痕迹鉴定的传奇人物。

近日,公安部刑侦局给崔道植传来一份枪支信息样本,请崔老判断枪支生产地。他认真研究比对有关信息,曾经有一个晚上干了一个通宵。“很笨的,很笨的。”崔道植总是这样评价自己。在这个领域,也许他不是最聪明的,但他一定是最勤奋的。

拍下所有猎枪弹壳痕迹

童年遭遇日本侵华战乱,自幼跟随父母逃亡,直到新中国成立,崔道植不再挨饿有书读,17岁那年他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5年从部队转业后,崔道植被分配至黑龙江省公安厅从事刑事技术勘查工作,成了共和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

从警后,他在中国刑警学院、哈尔滨业余职工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刑事科学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医学、数学和逻辑等方面的知识,夯实业务基础。

崔道植一直说,鉴定没有捷径可走。一把枪的膛线会被磨损,弹壳弹头上留下的痕迹也会不同,为了搞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不断做试验。

为了研究猎枪的弹道理论,他拍下我国生产的所有猎枪弹壳的痕迹,收藏上千张照片。现在,他看到猎枪的弹壳痕迹,甚至能一口说出它们的产地。

2001年至2003年,沈阳市发生系列持枪抢劫运钞车案,嫌犯遗留在现场的一件棉大衣引起了崔道植的注意。“大衣比较脏,我本想判断犯罪分子比我高还是矮,竟然发现了大衣上有枪管摩擦的痕迹,这是犯罪嫌疑人把枪抱在怀里时留下的。”根据这一细微的磨损痕迹,他准确地推断出涉案猎枪的种类,“应该是平式掘把式猎枪。”

62岁时,崔道植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心里总挂念国家弹头痕迹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研究进展。1997年,他参观了公安部举办的国际刑侦器材展,展会上看到加拿大、美国的《枪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心里很着急,想到自己干了一辈子枪弹痕迹检验工作,却拿不出我国自己的“系统”,心里深感内疚,他暗下决心,非要攻破这个堡垒不可。

经过五年多的苦心研究,崔道植终于发明了一种用特制铝箔胶片提取弹头膛线痕迹的技术,并获得专利证书。同时,他还设计制造了一种弹痕展平装置,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用它复制出来的膛线痕迹,既清晰又稳定。

1994年10月21日,山东省农村经济开发中心总经理王某夫妇在家被枪杀,现场留下两枚7.65mm手枪弹,7年后,山东省公安机关发现了重大嫌疑人张昌文,并缴获了一支比利时造“枪牌”手枪。经有关机构检验,均认为枪管磨损严重,无鉴定条件,后崔道植用自己发明的“铝箔胶片”与“弹痕展平器”,将送检的弹头膛线痕迹全部展平后进行线痕接合检验,得出了“枪杀王某夫妇现场提取的弹头就是用从张昌文处缴获的‘枪牌’手枪射击的”结论,于是案件很快侦破。

原来,王某举报了时任山东省水利局局长张程震经济问题,张程震雇佣张昌文并交其手枪和子弹枪杀了这对夫妇。

作为公安战线的“瑰宝”,1999年崔道植被聘为首批“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被誉为中国警界的“国宝级”专家。

“只要国家需要,一声召唤,我立即起身!”崔道植说。

今年85岁的崔老,工作思路清晰,心态平和,退休后也未离开刑侦一线。每年公安部、黑龙江省公安厅都要十几次甚至二十几次抽调他参与疑难案件侦破工作。

去年,崔老接到公安部指派的一个任务,为深圳发生的一起疑难案件鉴定。然而,就在接到任务的第一天,他的左眼意外受伤。为抓紧完成任务,他没有停止工作。由于右眼患有轻度白内障,左眼的伤痛给他的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三儿子崔英滨来看望父亲时,崔老已经工作了三天,满眼充血,看到父亲左眼皮伤口时,眼泪止不住流下来。他强行带着父亲来到哈尔滨眼科医院,伤口被缝了四针。

“小时候,我是恨父亲的”

几年前,金玉伊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生病后,她几乎忘记所有,包括自己的名字,却唯独记得崔道植。在崔老心中,最愧疚的就是自己的爱人。

婚后,崔道植要么出差,要么扎进实验室,一年中200多天在外,妻子承担了家庭重任。几十年来,她默默忍受、等待。

为了抚慰爱人,每次崔道植出差回来,都会亲自下厨为妻子做她喜欢吃的红烧肉和烧茄子。“妈妈吃的时候,眼里总是含着泪水。”崔英滨说,“成年后,我理解了母亲的泪水,那里面有自己的委屈和无奈,也有对父亲的理解。”

“小时候,我是恨父亲的……”崔英滨坦言,“那时父亲经常不在家,家务重担都由母亲承担。因为常年用凉水洗衣做饭,母亲的双手患有严重的大骨节病,父亲也从不因工作上的便利为自己和家人谋利。”

2006年,崔道植因荣获全国公安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40万元奖金。对于这些奖金,他全部用于给黑龙江省公安厅、哈尔滨市公安局添置鉴定设备,同时还有一部分用于购买鉴定器材并捐助兄弟省市公安机关。而当时崔道植的二儿子正为买房发愁。

“我的时间有限了,我想赶快把这几十年积累的东西整理出来……”目前,崔道植将电脑里纷繁复杂的图片模型、统计数据、案例分析等内容总结归档,留给年轻一代刑事技术人员做参考,同时还在推进非制式枪支建档课题攻关。

为方便照顾老伴,他搬进一家养老院居住,并且带去了自己全部痕迹鉴定设备。一年来,他不断接受公安部传来的痕迹鉴定样本,鉴定完毕后再通过网络传至公安部。由于常年忙侦查破案,直到退休后,崔道植才和老伴拍了一张夫妻合影。

在儿子心里,他们是敬畏父亲的。家风,是一种传承。如今,崔道植三个儿子凭借各自努力,都成为公安战线的优秀警察。大儿子崔成滨是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刑侦信息化专家;二儿子崔红滨是黑龙江省公安厅反邪教总队业务骨干;三儿子崔英滨继承“父业”,在哈尔滨市公安局从事痕迹检验工作,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哈尔滨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崔道植想着,等老伴的病情稳定后,由三个儿子轮流照顾,公安部再有案件现场勘查任务,他还是要重返一线。

半个多世纪辨枪识弹,一次又一次弹雨寻凶。如今,这位85岁的老侦查员依然充满活力。

·END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