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光洁:我的17岁呼啸而过,青春不代表任何
原创: 毒眸编辑部 毒眸
文 | 龙承菲
编辑 | 何润萱
9月11日,光线影业副总裁刘同在微博发布了一段近期上线的青春怀旧网剧《我在未来等你》的片段。身为同名小说原作者及监制的刘同,将九年前没能见到外公最后一面的遗憾写进了小说中,希望剧中的男主“郝回归”能替他弥补这段遗憾。同时,在微博评论中,他专门感谢了演绎这个片段的李光洁,表示“我很幸运遇见了那么好的演员们”。
而被他点名感谢的李光洁,在8天前也曾经发布过一条微博,悼念去世的朋友。在那条微博里,他提到了和对方在中戏见面与生活的校园时代,也提到了去世的老师,并在最后以“生命的无常让我们措手不及”作结。
在此之前,他甚少透露自己的年少时光——这似乎听上去有点遥远,毕竟这位出道作是张黎导演的《走向共和》的男演员,甫一出现在大众面前,就已经是较为成熟的角色形象。
《走向共和》中李光洁所饰演的光绪
《我在未来等你》讲述了37岁的平庸教师郝回归意外回到1998年,成为17岁的自己的班主任,与年少的自己一同再经历一遍的青春故事。刘同曾经提到,这次邀请李光洁出演《我在未来等你》之前,曾一度喝酒“壮胆”。毕竟“演员李光洁”与“青春校园题材网剧”,听上去似乎是不会相交的两条平行线。
而事实上,无论是身为原作者兼监制的刘同,还是甚少回忆过去的李光洁,似乎都通过这部讲述青春的剧集,寄寓了一些关于自身的回忆与思考。这些思考,有关剧情,也有关人生。在《我在未来等你》上线的当口上,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跟李光洁聊了聊,关于表演,关于青春,关于生死。
※对话经过毒眸编辑删改※
“我一直都觉得青春不代表任何”
毒眸:你未来会考虑,或者说会克制让自己不演滑稽的都市奶爸剧之类的吗?
李光洁:我不知道。我没有演过,但是我不会说不能演这种戏,因为我已经结婚了。
我们现在人太容易被某些概念框那儿了,一听说这个东西不好就怎么样,这样活好没有意思。现在太容易人云亦云了,比如《未来》这样题材的戏我没有拍过,我不能说这场戏算了,不太喜欢,你不去试怎么知道。
《我在未来等你》海报
毒眸:您当时拿到这个剧本的时候,是什么东西让您觉得要演?
李光洁:刘同的态度决定了一切。
我跟你们的观点都一样,青春剧跟我没什么太大关系,因为我自己的青春是特别呼啸而过,而且我一直都觉得青春不代表任何,青春只是青春这两个字。
我俩就喝酒,他讲这些故事,他对这个戏的态度让我觉得我应该来,我觉得他会弄好这个东西,因为我不能对我没有了解过的东西下判断。
最近宣传期的采访,大家都在问我你17岁的时候发生过什么,你如果能够回到17岁,你要跟你的17岁聊点什么。我就拼命地想,发生过什么,大概用了一周时间想到了那么两件事。这个戏还挺好的,让我回忆起我17岁到底发生过什么。
毒眸:发生过什么?
李光洁:挺悲惨的童年,但是我忘了,我的思想深处有意识选择性地忘了,我不太记得不好的事情。
“我的前30年,可能在为每一个角色做准备”
毒眸:你怎么去诠释郝回归这个角色的?你们有共同之处吗?
李光洁:不是我演每个戏都必须跟角色有共同之处的。
现在大家对表演的认知发生了一些偏差。我在很多场合都说费启鸣(在剧中饰演17岁的“李光洁”)是一个合格的演员,是因为在完全没有学过表演的情况下,他在塑造人物。
《我在未来等你》剧照
大家习惯的表演可能就是耍帅,在镜头前只要摆摆pose就算是表演了,其实表演远远不止这些。真正的表演是塑造人物,建立一个世界上没有的、但从又能够看到很多人影子的人物形象,这是表演这个学科存在于一个大学里的意义。不是说他必须要跟我像,不管是郝回归也好,刘大志也好,大家都在塑造一个人物。这些“人物”都是我们塑造出来的,我们里边既有真实,也有虚构。
毒眸:这种跟您没有什么共通之处的角色,有什么塑造的方法?
李光洁:相信,催眠嘛。其实表演就是催眠。我在现场我要催眠我的对手,催眠完对手,我要催眠导演,催眠摄影师,催眠剪辑师,放的时候又催眠观众。但是在这种催眠过程中你会不停地被叫醒,比如现场突然谁手机响了,突然哪个话筒杆穿了,对不起我们再来一遍。它就不断被毁灭重建,毁灭重建的这么一个过程。
你说演《悍城》里面的角色,演郝回归,他们之间有没有共通之处?有,都是我演的,但是他们的职业类型、性格特征、教育程度、家庭环境、原生家庭的感情状况都各不相同,必然这些人也都不一样。你会发现把这些大数据全部都综合完之后,这个人应该是这样的。
在《悍城》中饰演珞珈的李光洁
当然除了要用大数据建立人物之外,还要从你活的这三十多年里边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身上的特点,拿一些放在他们身上,这样显得他们更真实。演员在生活中观察人物,观察生活,不是在为某一个角色做准备,是为你接下来所有工作在做准备,但是没有那么具体。
我可能前30年都在准备,不是为这个角色,是在为每一个角色都在做准备。
每个角色都不容易,因为没有经验可循。这个戏横跨我两个戏:在拍《悍城》的时候就开始拍《九州》了,《悍城》杀青了,《九州》还没有完;然后我就拍《未来》,《未来》杀青了,《九州》还没有完。你得具备一种能力,今天在这个屋里穿着这样的衣服是这样说话,可能到了旁边那个屋,我要迅速整理属于这个房间的信息。拍戏的时候我从郴州到襄阳或者吉隆坡飞武汉,所有的路途除了睡觉之外,可能更多的就是转换角色。
《九州缥缈录》
毒眸:怎么转换的?
李光洁:这是演员必须要具备的一个适应能力。
我们老先生在我小时候跟我说过一句话,有招想,没招死。因为到了现场,有一百多个工作人员,这一百多个工作人员你是不可控的。你在家想的到现场完全跟你想的不一样,还得演。在屏幕前面的观众不会听你这些解释,你也没有权利要求别人理解你,唯一能做的把镜头,画面里拍到你的东西你把这个事做好。
以前那个时候也不行,但是慢慢的,就要变成你就具备了一些所谓这样的素质。
“死亡不是离我们特别遥远的一件事情”
毒眸:拍这个剧之前您说青春剧题材对您来说是陌生的,拍完之后呢?
李光洁:我觉得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戏和角色,这个东西我得有创造。我不是做一个流水线的工人,不动脑子,挨个弄就完了。遇到更难的事情,解决困难,这是人生乐趣所在。
《我在未来等你》
前一段时间我大学同学去世,他们亲属给送去火化,出来抱一个骨灰盒,最后大家都是那么一小盒,无非谁的盒材质不一样而已。但是作为同学来说,可能每天这件事情都会勾起你的难受,再往后可能就是一个月让你想起来一次,再往后就是一年让你想起来一次,再往后只有他什么时候谈论起才会想,早晚会被人遗忘的。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可能就真的是在活着的每一天,你对每一件事情保持好奇心和创造力,这样才有意思。所有的关系当中也是这样,要不然人生太无常了。所谓的充实到底是什么?每个人对充实的理解不一样。我就是面对我生活当中每一件事,见到的每一个人,在这个里边我有思考,我有创造,这个是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我同学的去世太无常了,我早上知道之后下午就去他家了,跟着太太去了医院。他躺在水晶棺里,你心里知道他是死了,你也不愿意接受这件事情。人刚去世,还没有太多的变形,在那看着好奇妙那种感觉。你觉得人生无常到除了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之外,可能没有什么可以做的。
李光洁发文悼念同学的离开
然后我就去查,心源性猝死最年轻的是26岁,在中国得这种病去世的上百万人,死亡不是离我们特别遥远的一件事情,生命挺脆弱的。
毒眸:之前有过这种感受吗?还是到这件事情开始。
李光洁:有。之前去人走,去太平间看遗体,参加追悼会,但是没有这么年轻的,都是七八十岁的长辈,他的去世你是可以接受的,到这个年龄了。但是41岁,太年轻了,而且离你很近。你以前也听说过过劳死的,但你觉得跟你没关系。
“不要害怕痛苦”
毒眸:在发布会上见您,或者在其他的公开报道上,会觉得跟之前感觉是有变化的,好像之前是一个比较稍微沉默硬汉一点的形象,这几年会梗比较多,你有意识到自己有这种变化吗?
李光洁:演员真的可以接受任何变化。我们之前在拍戏,在小的时候面对至亲的人一下死在你面前,有很多戏都有这样的情节和桥段。没有这样的经历,导演就会启发你,你想想你家里人,比如你爸,很难受。你一年拍四个戏,四个戏都有这样的桥段,你要想你爸有四回,慢慢就会变得特别坚强,因为你已经无数次在脑子里演练过这个事了。回家看到我爸,我以前就在想真倒在我面前我也不会太难受了,因为我脑子里总是不断在演练这样的事情。
毒眸:但是只是让你那一瞬间不害怕了。
李光洁:我一直都觉得我是个很“冷血”的人,因为你在演戏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情节,但是你在心里就要真的想,你要相信它,你就会觉得这个事情我都经历过。
我也会觉得演员真的会让人一个变得特别“冷血”,在生活中发生什么事情,我就会觉得这个事不奇怪,你们为什么会这么紧张、激动,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呢?因为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情节我们都在戏里面感受过。当然生活要远远比戏狗血得多。
直到这一两年,尤其是我的大学同学去世等等这些事情发生,那两天我都不是特别难受,直到7号那天早上,我们班同学去到太平间一块抬棺上车,跟着车一直拉到一个地方,那一下我不行了。之前我还安慰我们班的女生,我表现得比大家稍微感觉坚强一点,但是那一瞬间,觉得不能接受这件事情,跟我之前想象的我是不一样的。
这种痛苦我不排斥,发生了就是发生了,这些东西对我未来成为更好的演员都是特别有帮助的,当然只是说这种感受。你不要害怕痛苦,也不要害怕你没有痛苦。因为生活会给你无数痛苦,从各种渠道,缝隙里给你痛苦。
毒眸:生活处处都是痛苦。
李光洁:对,就是看你怎么安放这个痛苦。
所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痛苦之上。德尼罗在一个艺术学院毕业典礼里讲,干我们这行不能太放松和随心所欲,也不应该完全阻挡内心的痛苦,没有了痛苦,我们就没有什么可说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