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图解|有不少人试着破解获得诺奖的配方,从年龄到社交习惯

澎湃新闻 邹熳云
2019-10-14 20:26
来源:澎湃新闻
美数课 >
字号

10月7日的诺贝尔化学奖开始,到14号的经济学奖结束,又见一个诺贝尔奖开奖周。今年,97岁的化学奖得主打破了去年刚创下的最高龄纪录。得知获奖,约翰·古迪纳夫说道:“很高兴我活得足够长!”

诺贝尔奖得主高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综合整理了一些往年的学术研究和报道,发现除了年纪大外,诺贝尔奖得主还拥有一些其他的共同特征。

标准诺奖得主画像:61岁爱刮胡子的男人

诺贝尔奖得主们身上最常出现的特征是什么?

BBC Future在2014年统计出了一个“获奖公式”。如下图所示,根据六类奖项获奖者的8类特征,从年龄大小到刮胡子习惯,总结出了诺贝尔奖得主中最常见的人选:61岁,春天出身,男性,美国人,哈佛大学毕业,已婚,不戴眼镜,常刮胡子。

上图从年龄、出生地、性别、国籍、毕业大学、结婚状况、是否近视、是否刮胡子等八个方面统计出了诺贝尔奖得主的高频特征。从上到下分别是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六个奖项。图片来源:BBC Future。

可以看出,文学奖和和平奖是比较特别的两个奖项:获奖者的出生地和国籍最多样,女性和未婚的占比比较多,近视眼也是最少的。

当然,这样的特征统计其实没有什么可借鉴性,还有一些统计分析更有实践价值。

二十年等一个诺贝尔奖,以后可能越来越久

除了个人特征,物理、化学、医学和经济奖的评判标准也不一样。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论文的质量是这些科学家评奖的最主要依据。

一名诺贝尔奖得主,不仅要经历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研究工作,还要排队等候评奖。研究成果发表和最终获奖之间的时间差,最长可能要等上几十年。

今年发表在美国期刊《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的一篇论文计算了获奖项目的完成时间和最终获奖时间之间的差距。作者发现,物理学家一般是最早完成项目的,但等待时间也是最长的。反观化学家,虽然完成研究的平均年龄最大,但等候获奖的时间也比较短。

虽然不同领域的等待时间有差别,但总体而言,大家的候奖时间都在变长。

2014年美国期刊《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刊登过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发现,早期的诺贝尔奖等候时间比较短,但后期越来越长。至于原因,BBC曾采访到诺贝尔博物馆的资深管理人Gustav Källstrand。他说,一百年前大约有一千名物理学家,但现在全球可能有一百万名物理学家。因为那么多人都在做同样的研究,诺贝尔奖委员会自然得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和核实成果。

如下图所示,图中曲线代表整体时间差的走势,线条向上弯曲表示等待时间增长。其中增长得最快的是物理。

上图展示了1901到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成果发表到获奖的时间差变化。早期三个领域的等待时间都较短,但后期越来越长。图中曲线代表整体趋势,向上弯曲代表时间差越来越长。小图表从左到右分别是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纵轴代表成果发表时间和获奖时间的时间差,横轴对应着获奖年份。图片来源:F. Becattini et al. (2014), The Nobel Prize Delay。

等候时间变长,获奖人的年龄也随之越来越大。今年的化学奖得主,97岁高龄约翰·古迪纳夫打破了去年刚创下的纪录,成为最高龄获奖者。

依据诺贝尔奖的颁发规则,去世者没有获奖资格。因此,许多科学家对得主高龄化的趋势表示了担忧:这样发展下去,可能很多成果卓越的科学家会等不到诺贝尔奖的青睐。

而且这事儿还真发生过。

201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拉尔夫·斯坦曼以及另外两位生物学家共享当年的医学奖。尴尬的是,他们之后才发现,这位加拿大生物学家已经在几天前去世。虽有争议,但委员会最终决定承认了这次的颁奖。这也是目前唯一一次颁发给逝者的诺贝尔奖。

上图展示了1901到2016年诺贝尔奖得主年龄的变化。除诺贝尔和平奖外,其他五类奖项获奖者的年龄都越来越大。图中小图表从左到右分别是化学、经济、文学、医学、和平、物理六个奖项。直线代表年龄变化整体趋势,其中物理奖的直线坡度最陡,说明年龄增长得最快。图片来源:国家地理杂志。

诺贝尔奖得主擅长学术社交

和许多影视作品所呈现的“不善言辞的科学家”形象不同,诺贝尔奖得主们可能很懂得利用社交资源,创造更多的科研机会。

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刊登的一篇2015年论文比对了68位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和68位拥有类似学术成就的非诺奖得主的所有论文发表记录。

论文发现,比起非获奖者,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密切。如图所示,即使去掉12对共同获奖的合作记录,获奖者之间的合作次数也高于非获奖者。而且,他们的合作关系并不是一簇一簇的,而是所有人都处在一个大的关系网中。对于这种现象,作者猜测,诺贝尔奖得主们可能很乐意充当社交纽带,介绍杰出的科学家们互相认识,而且这种社交活动也会给自身带来好处,让自己不断地接触到新的信息。

论文作者解释称,当这种合作关系网形成并不断扩大时,处于这个网络中的获奖者们就可以更方便地交换想法、技术和资源,也就促进了更多的新创意和研究合作的诞生。而且这个网络还会不断地吸引更多的杰出科学家们加入,潜在的合作机会也就更多。
    责任编辑:吕妍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