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台北故宫以文震亨《长物志》勾勒晚明文人居家日用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19-10-11 07:46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小时代的日常——一个17世纪的生活提案"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日前开幕的新展。展览以17世纪书画家文震亨的《长物志》为依据,展出与之相关的书画、器具,重新发掘展品的人文内涵,探索古人游赏于物的细节,以及赏古风潮如何逐步影响到明末文人的居家日用。澎湃新闻获悉,展览分为“文震亨与长物志”、“文青品味”、“可用之物”、“百汇聚珍”4个单元,展出的展品品类繁多,包括古籍、书画、瓷器和漆器等。展期持续至2020年1月5日。

这个展览诉说的“小时代”是指十七世纪而言,那是一个有趣,并且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时期。以现代物质文化研究来看,既可从东西交流的角度,一窥当时探险家跋山涉水开拓航道的故事,也能从江南视线了解文人世家看似平淡,其实分外讲究质感,别有一番趣味的日常。

现场展出的白玉蟾蜍水滴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的资料,此次展览通过十七世纪的书画家文震亨(1586-1645)书写《长物志》归类而出的“书画”和“器具”两个章节作为策展基础,除了重新发掘博物馆藏品蕴含的人文脉络之外,也探索古人游赏于物的点滴细节,从中梳理与之相关的交游网络,以及赏古风逐渐影响一般居家日用的面向。尝试从古人处理身外之物的态度,回看现代的人与物的关系。

展览分成四个单元,单元一“文震亨与长物志”,藉由善本古籍与书画类作品,勾勒出作者的生平与交游及其作为鉴赏指南的《长物志》一书的出版与流通。单元二“文青品味”,呈现以文震亨为代表的古代文人圈日常用物的样态与品评观点。单元三“可用之物”则以带有藏家标记的文物,呼应文震亨指出的鉴赏准则及各自的藏物类别与态度。单元四“百汇聚珍”展现物流日渐普及带动各式仿古、新创商品纷繁出呈,连带也让名家标记和作坊店号成为时尚的一环。

文震亨与《长物志》

文震亨,字启美,号木鸡生。他出身自明代苏州极具影响力的文艺世家。自其曾祖父文徵明(1470-1559)开始,文氏一族不乏以诗文书画名著一时者。文震亨为明代后期承继家族艺文传统的代表人物。他的活动范围不限于家乡苏州,亦扩至四方菁英汇聚的南京、杭州等地,与众多文人交游结社,诗文酬唱。

文震亨挟着苏州文氏丰厚的文化资本,将自己对琴棋书画、焚香饮馔、服饰器用、造园布景的涵养见识,彙编《长物志》一书,成为晚明文雅品味的代表指南,也透露当时风雅文士对生活各层面细腻讲究的生活态度。本单元将介绍文震亨与亲友的作品与收藏,以及他甚受欢迎的著作《长物志》之数种版本。

明 文震亨 画山水

画中自幽静水阁离去的文士,回首眺望仙境般的石樑飞瀑。此画作于清兵入关的1644年,似为文震亨对原本闲雅生活的追念。

《长物志》明 文震亨撰 明末叶刊本

本书作于十七世纪初期。“长物”一词出自《世说新语》“身无长物”的典故,原指身外多余之物。此处呈现文震亨日常所居、所见、所感的居所及用物,看似闲事余物,却处处可见韵味才情。

《吴县志》 明 牛若麟修纂辑 明 崇祯十五年刊本

江苏省吴县,位于苏州府城西隅,素为东南望邑。展件《吴县志》具体记录该县山川风俗、户口田土、宅第园林与人物传记。全书五十五卷,记录不少关于文徵明一家活动,如文徵明父亲文林构筑的“停云馆”、曾孙文震孟“药圃”与文震亨的“香草垞”,成为明代苏州文人社交及艺文活动著名场域,体现出小时代下文化世家在地影响力的一面。

明前期 龙泉窑 青瓷划花凤尾瓶

十六世纪晚期开始,江南地区的文人逐渐将花艺与花器纳入日常生活常规,不仅营造古雅氛围也鉴赏花瓶。依照文震亨的说法,较高的龙泉窑瓶适合插梅花。

文青品味

与文震亨心灵契合的收藏家们在经济无虞的情况下,开始注重生活中看似无用的身外之物,这些收藏家们用来彰显卓越地位与识见眼界的器与物、书与画,遂变成日常物品。如何从日常中寻出不平凡处,就成了收藏家蕴藏的鉴赏功力。

如何鉴别古铜瓷器、法书绘画、宋元善本,莫不从取法古人,自创新意谈起。宋代赵希鹄《洞天清录》、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论器之源流,考证辨析精确,成为后代赏鉴家的指南书籍;稍早于文震亨出生的赏鉴家张应文、项元汴、屠隆等人则各有所好、尚古质雅。这些与文震亨同时期的赏鉴家们,从古法中找到赏玩乐趣,器物虽古,生活则是处处新鲜,日日有味。

南宋 龙泉窑 青瓷纸槌瓶

十六世纪下半叶开始,文人鉴藏家收集古玩的同时,也掀起一股插花、品器的风尚,对花材、用器的分类与使用,特别强调务必合宜合时。以此品为例,器底的乾隆御制诗句“纸硾传官式”说明此一器形即为“纸槌瓶”,完全可以呼应张谦德《瓶花谱》(1595)中的“可用花瓶”。

南宋 官窑 青瓷蔗段洗

南宋 官窑 青瓷蔗段洗

笔洗是古代书房必备品之一,文震亨下笔综列铜、瓷、玉各类质材,又以宋、明两朝(十二到十五世纪)瓷器占多数,反映出古代文青广收古董文具的情景。

明 宣德 青花莲塘鱼藻纹花口洗
明 宣德 青花莲塘鱼藻纹花口洗

这件青花洗作十瓣花口,器内底及外壁绘有游鱼、水草纹样,正是文震亨认可宣德瓷器中可用的书房佳器。

《格古要论》明 曹昭撰 明万历间金陵荆山书林《夷门广牍》刊本

本书作者曹昭据自幼跟随在父亲身边所见所习,写下对于古铜彝鼎、法书、名画、碑帖、古窑、漆器等物的来历,分析优劣,成为明、清鉴赏家极为重视的古器鉴定专著。

传明 唐寅 《采菊图》

“古名贤像”亦受《长物志》肯定为最高等级画题。此图描绘文人偶像陶渊明,应即为明末可归类为“古名贤像”类型的作品。

商 史鼎 配 元 花间行龙玉顶

古代烹煮食物的铜鼎经常被明代文人配置木盖,改制成香炉。但这些铜器并不被认为是好的香具,而是做为高级的收藏品及摆设。

可用之物

砚台、墨床、砚滴、笔洗、纸镇、香炉还有花瓶等器物,共同创造出十七世纪文人的生活情境。这些可供清玩或点缀书斋的用具,展现了特定时空下独具一格的生活态度。带有藏家姓名款识的文物,反映文人雅士及收藏家们的心之所好及经济能力。“可用”与“不可用”的分野,在细微之处体现了文震亨及其友人们的知识素养和品味判断。在时节流转之间,文人们将身心安顿在物品构筑的世界当中,“明代书斋情境区”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里,文人理想书斋的具体展现。

日本 十八世纪 桐莳绘小箱

《长物志》〈厢(箱)〉条中提及“倭厢”,即日本莳绘漆盒,由于质轻且做工精良,故被认为适合贮放“古玉重器或晋唐小卷”又或“卷轴、香药、杂玩”等此类古玩且书斋中宜多贮存以备用。

明 孙克弘《销间清课图》(局部)
明 孙克弘《销间清课图》(局部)
明 孙克弘《销间清课图》(局部)
明 孙克弘《销间清课图》(局部)
明 孙克弘《销间清课图》(局部)
明 孙克弘《销间清课图》(局部)
明 孙克弘《销间清课图》(局部)
明 孙克弘《销间清课图》(局部)
明 孙克弘《销间清课图》(局部)

此作描绘二十种明代后期文人的闲雅生活,每段加上点题数语。透过图像与文字,可感受到不少与文震亨类似的生活讲究。

明 王綦《东篱秋色图》

王綦此作以菊花奇石为题,设色雅淡又不乏细节,根据《长物志》〈悬画月令〉一条,应即为适合九、十月悬挂的应景图像。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元 不著撰人 明司礼监刊本

本书为十四世纪元朝人所编一部家庭事类大全的日用类书,分成十集,举凡为学、家法、仕宦、宅舍、农桑、饮食、吏学、药方、延寿等诸事皆备。其中,“戊集”记载“文房适用”及“宝货辨疑”教导士人如何购买笔、墨、纸、砚,以及非属生活日用品的象牙简笏、金、银、玉带、玉器、水晶、玛瑙、琥珀、珍珠、珊瑚等珍稀宝贝。

北宋 汝窑 青瓷碟
北宋 汝窑 青瓷碟

这件作品的木座刻有“安仪周家珍藏”的款识,而揭露当它进入清宫以前,其实是安歧的旧藏。安歧(1683-1745),字仪周,是清初(18世纪上半叶)活跃于天津、扬州一带的书画藏家,眼力极佳,精于鉴古,著有《墨缘彙观》一书。另一方面,如果回到文震亨的时代,发现他鲜少提到汝窑,可是高濂却在较早出版的《遵生八牋》中,如数家珍地大谈汝窑瓷器的特色,从中反映出文物流通的变化。

百汇聚珍

明晚期的江南,市场活络,大众对古董及奢侈品的需求与日遽增。对鉴赏知识的渴求,也带动了出版的发展。各类物品的鉴赏书籍,如《阳羡茗壶系》、《方氏墨谱》等收藏品鉴书籍的出现,成为随之而来的文化现象。

王公贵族依照自己的品味订制器物,附庸风雅的士人追求古代图录载录的三代铜器,市井作坊商铺也推出自家店号的商品。手艺卓绝的匠人,如瓷器名家周丹泉、银匠朱碧山、玉匠陆子刚,以独树一帜的技艺,成为市场竞逐的标的。但真品价高难求,且具有辨识能力者少,大量迎合市场需求托古仿作的书画作品及器物在市场流动,并成为主流,与鉴赏书籍陈述的文人理想有相当差距。

元 卵白釉印花番莲纹碗

文震亨曾提到“又有元烧枢府字号亦有可取”。所指的应即是此类卵白釉带“枢”、“府”款识的作品。

明 娇黄锥拱兽面纹鼎

周丹泉是十六世纪末活跃于古董收藏界的仿古高手,传说有一次他在唐太常(1571年的进士)家看到一件定窑白瓷三足圆鼎,于是跟主人借来观赏,并仔细抄录纹样,而且也如实仿制出一件和原作一模样的瓷鼎,而且逼真到难以和原作有所区分,以至于让唐太常爱不释手而买下作为副本。这件作品同为三足圆鼎造型,底部虽写“周丹泉造”款识,但因没有证据可以说明它确实是出自周丹泉之手,故在展览中,我们把它看成是随着口耳相传故事而产出的名家商标。

明 万历 娇黄凸雕九龙方盂

沿着口沿,有一圈戳印而出的款识。“万历年吴为制”几个字说明这件装饰九龙图案的小瓷器出自吴为之手。吴为是至今仅见少数留名在作品上的陶艺家,传说他擅长修坯,能够充分控制火候,制作像蛋壳一样薄可透光的小瓷杯。

明或清 仿宋姜氏铸铜方炉

宋代姜娘子铸造的器物被认为是铜器名品,因而在明代出现了许多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制作的仿制品。

元至明 朱碧山款“张骞乘槎”银槎

明末著录,如王世贞《觚不觚录》纪载朱氏以冶银出名,其作品与当时不同工种的名匠皆“比常价再倍”。足见市场上对名家作品之追求。

传宋 马远 《寒岩积雪图》

《长物志》将数位“浙派”画家标为“画中邪学”,务请读者排除在购藏之列。钟礼便是其中之一。这应为此画伪造马远款的重要原因。

《万历野获编》 明 沉德符撰 清刊巾箱本

明代文人沈德符于万历三十四、三十五年写成《万历野获编》,书名标志写作见闻时间,并有“野之所获”意味,内容则上自朝章掌故,下至风土民情,是一本范围广泛、种类丰富的笔记著作。书中论及关于时人所爱器物、画作等赏鉴事宜,列入〈玩具〉卷,项目包含书画、时玩、瓷器、好事家、假骨董、法帖、纸、墨、砚、漆、扇。

(本文文图资料据台北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