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朱元璋与“蓑衣”龙袍
民间曾流传一段关于朱元璋
穿蓑衣当皇帝的故事
朱元璋家中贫穷
从小就给人家当牧童
一次在草地休息时睡着了
他仰面朝天,四肢大开
一根短短的赶牛棒正好搁在头顶
姿势恰似一个“天”字
同伴看见了就和旁人说
这小叫花子穷慌了,做梦还想上天呢
正说着,只瞧朱元璋一个转身
仰卧成了侧卧,双手抱头时
那根赶牛棒恰好落在腰间
而他却继续呼呼酣睡,齁声如雷
刚才笑他的同伴见
“天”字一下变成“子”字
都十分吃惊,一人说道:
天子哪能衣不遮体
我来给他黄袍加身
说着,就脱下自己的蓑衣
往朱元璋身上盖
朱元璋正翻身仰卧,那蓑衣
就像穿在他身上的龙袍一样
威严无比
朱元璋与“蓑衣”龙袍的故事
虽是一则笑谈
但对于贫困农民来说
历时千年的蓑衣虽不比龙袍
却实在是不可或缺的日用服饰
蓑衣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
但《诗经》中曾有“何蓑何笠”的句子
这表明早在3000年前
人们已经开始用蓑衣斗笠挡风遮雨了
唐朝诗人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词曰: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宋代苏轼《渔父》诗曰:
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可见,诗中人物穿的都是绿蓑衣
穿上那样的绿蓑衣,学张志和
在春风细雨中于渔舟之上钓钓鳜鱼
如贾宝玉那样的公子哥儿们
穿着游游瑞雪飘飘的大观园
赏梅吟诗的确很帅
但是这样的绿蓑衣
靓则靓矣,却不耐用
若是拿这样的蓑衣给农民穿
恐怕是一次性的产品
要是把它给山民穿,只怕人还没到地头
那些绿蓑草早在半路
被荆棘划破扯烂了
山民、农民的蓑衣一定是以
耐用防扯的棕片编织而成
这种蓑衣重量少则3—4斤
多则5—6斤,加上一个竹编箬笠
即使大风暴雨,衣衫也不会淋湿
还可避风寒保护身体
对于浙江天台县的乡村人家而言
这种必不可少的劳保用品
几乎每个劳动力都有一套
裘国干老人
在天台平桥裘村
居住着一位八十多岁仍不辍劳作的
蓑衣师傅,名叫裘国干
过去的平桥后蒋村、裘村一带的大小村庄
以串蓑衣闻名
裘国干有三兄弟两姐妹
他是家里的老大
12岁那年初小读完
父亲叫他跟随后蒋村的蓑衣老司
到北山学手艺
一来减轻家庭负担
二来学点手艺可以多条生路
蓑衣老司比木匠泥水轻巧省力
也不用晒日头淋冷雨
适合小个子人干
裘村、后蒋村近在咫尺
熟门熟路的老司头好找
打棕线
叠领片
可是那个年代师傅都很保守的
有些关键技术不会爽爽快快告诉徒弟
你得自己眼尖心灵
不然一辈子都是作篮老司
小老司发任务是打棕线串肚褡
做不好师傅一个顶爆栗,还要骂你是“树头”
因为跟师傅的时间久
蓑衣手艺也学得透
一年后,裘国干成了岙里闻名的好老司
后来他还学过串棕绷,弹棉花做被絮
虽然学了三种手艺,最出手的还是蓑衣
从学串蓑衣至今,算来已过一个甲子
裘师傅说,因为蓑衣
他成了裘村80年代第一个盖新瓦房的手艺人
蓑衣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
也成全他与老伴一世姻缘
串领口
上下两层领头叠合
那时候只要是岙里人
远近都知道崔岙绿岩矿有颗“红毛楂”叫林菊香
给她说媒提亲的几乎踏断了家里的门槛
可林菊香一个也没看上
只盼着能许个大山外的人家
后来经人介绍,得知平镇那边有个后生
是蓑衣老司,手艺不错,人也忠厚
林菊香心里一咯噔,这条件正合意!
第二天,林菊香和裘国干在媒人家里见面
小伙子个子不高,一张讨人喜欢的娃娃脸
见了林菊香只是眯眯笑
裘国干说他家兄弟姐妹多
家里很穷,怕委屈了她
林菊香却说树大分杈,人大分家
以后一人一家都分开了
只要勤快,穷是不怕的
她心里想,我什么活都能干,什么苦都能吃
串蓑衣难道比打岩放炮还难吗?
这正是自己要嫁的人
领口扎线
双层蓑衣领
相识的第二年
21岁的林菊香与25岁的裘国干喜结良缘
老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婚后她告别绿岩矿的家
跟着丈夫到宁波去做手艺
裘国干挨家挨户给主人串蓑衣
林菊香就在一旁剪棕片拔棕榈丝打棕线
她手里干活,两眼看着丈夫串蓑衣
一日,裘国干出门往十里外的市镇买东西
回到家来却不见老婆人影
他走过作场一惊
自己刚做的蓑衣领子只完成一半
怎么现在整个领子全串好了?
他拎起领子,正反两面仔细看了几遍
折片、叠片、接片、串针、编花楸都没错
针脚均匀,走线细密
这活一看就是老手所做
是谁帮自己串好了领子?
裘国干百思不得其解
正抓耳挠腮时
林菊香笑吟吟地从里屋出来,看着丈夫道:
做个蓑衣领子就那么难吗?
我这个领子不合格吗?
你老婆在绿岩矿没学过打炮洞
一样把软锤舞得叮当响
你这个蓑衣我粗看看就知道了,难道要返工吗?
裘国干听老婆这么说,只是嘿嘿地笑
蓑衣里层
串肚褡
后来有了孩子,裘国干在外做手艺
家中的事情都是林菊香一人担当
出田垟,上山砍柴
一百五六的担子轻松挑回家
虽然一年到头没有大宗收入
但在80年代初别人还是木结构老屋时
她家的青砖白瓦三间楼房
让村民羡慕得直流口水
和其他手工行业一样
一件可以传代的古老风雨衣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逐渐退出农业生产的舞台
曾经家家户户都串蓑衣的后蒋村
一位老板说,他年轻时串过蓑衣
十几年来没见过还有人在干这老本行
蓑衣是老套了
但是喜爱老物件的毕竟还有人在
如今的裘国干老人身体硬朗
眼睛很亮,穿蓑衣不戴老花镜
只是耳朵有点背
聊起蓑衣经,还得由他老伴林菊香做发言人
蓑衣背面
林菊香跟着丈夫虽然没有成为蓑衣匠
但蓑衣怎么串,质量怎么把握
她一清二楚
她说一件好蓑衣,有四个条件:
领头圆正,外形挺拔
针眼匀密,不漏不脱
这四个条件,听听简单,说到做到很难
蓑衣老司技术是不是过关
就看穿在身上是否服贴,好蓑衣其实是好个领子
落户串的蓑衣都是大张的新棕片
一般三四斤重
如果里面掺旧,分量就大了
蓑衣穿到身上,领头卡脖子
前凸胸,后驼背
那一定是半作老司的手艺
如今林菊香也已年过古稀
但精力绝好,仍是一头黑发
她平时没事就帮着丈夫串蓑衣肚褡
虽然不忙,但也不寂寞
两位老人说说笑笑日子过得很开心
蓑衣正面
裘师傅至今还在串蓑衣
平镇集市偶有蓑衣买卖
说明农民还有一定需求
他不去市场,串制的蓑衣全是人家定制的
大多是买去当装饰品用
质量要求没有过去高
价格也低,收入没有打散工多
不过自己已经一大把年纪
每天不落闲,还能有点进账总比闲着强
现在裘国干串蓑衣一年还有几千收入
林菊香为村里做保洁工每月也有几百进账
加上种桑养蚕,老年补贴
田亩补助,日子比过去还宽舒
两位老人说,后半生赶上好日子
只希望身体健康
爽爽快快多活几年就心满意足了
本文内容摘编自《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