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也有灌篮高手!两大联赛合并,中国高中篮球期待你的呐喊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2019-10-10 15:39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比赛现场。

264支男子球队,108支女子球队,参与学生超过5900名,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从2019年10月到2020年5月,历时接近7个月……

当2019-2020耐克高中篮球联赛在上海世博庆典广场的揭幕战宣布这样一组数字时,一届真正意义上“覆盖全国,提升年轻球员篮球水平,培养校园篮球文化”的全国性赛事就此拉开大幕。

事实上,中国篮球在中学生阶段打造“全国性”的校园联赛已经接近20年时间,但在学生群体中比较受欢迎的几项赛事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和短板。如今,当国内最重要的两项高中联赛重新合并,一个属于高中生篮球的“黄金时代”或许就此到来

我们的高中联赛也可以造星了

对于大部分10月8日出现在上海世博庆典广场的全国高中球员代表来说,耐克高中篮球联赛其实是一个相当熟悉的赛事。

之所以定义为“熟悉”,正是因为这项赛事的前身是两项在中国校园篮球圈子里都颇受欢迎和肯定的赛事——由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篮球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高中篮球联赛,以及有耐克公司主办的耐克高中联赛。

有意思的是,这两项比赛曾经还颇有渊源。

1998年,耐克公司在中国举办了首届高中篮球联赛,成为中国大陆首个举办此类校园联赛的商业品牌,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校园篮球的种子在中国篮球的土壤中种下。

教练在场边指导。

5年之后,也就是2003年,中国高中篮球联赛诞生,在这项“官方赛事”的元年,耐克公司就是赞助商,并且在彼时将两个赛事的资源合并。

不过,在2015年,耐克公司重新在广州开启了高中男子篮球联,而中国高中篮球联赛则是由其他的运动品牌赞助。

而在分开举行的这几个赛季里,两项赛事都多少有着各自的一些局限性。就如耐克高中联赛一直在校园球场内外打造“热爱篮球、积极生活”的运动文化,但由于赛事范围不够大,到上个赛季,这种校园篮球文化的培育也就只有84所学校。

而像中国高中篮球联赛拥有广泛的学生基础,16年来覆盖了超过220所中学,但是这项赛事的推广和影响力却并不理想。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这项赛事的官方微博一直停留在25万粉丝,话题讨论的阅读量也不足20万

4个赛季过去,如今已经运营愈发成熟的耐克高中联赛和全国范围拥有广泛校园篮球人口基础的中国高中篮球联赛重新“牵手”,在揭幕战上,两个赛事碰撞出的火花就已经足够耀眼。

当上海的“王者球队”南模中学的核心球员吴泽昊与张鑫茂在第一节就拿到15分和10个篮板,他们就成了球场上最耀眼的明星。每当吴泽昊拿球,场边的观众和学生就会禁不住尖叫……

“原来高中的比赛也可以这么热血沸腾。”一位球迷在场边感慨,“我们的高中联赛以后也可以造星了。

现场的学生观众。

打造中国自己的高中篮球文化

将热血和拼搏的精神在球场上渲染到极致,然后将这种正能量从球场上传播到校园里,这其实正是耐克高中联赛在过去20年时间里最擅长做的事情。

在过去的几个赛季里,参加这项比赛的每一所高中球队都拥有了自己专属的吉祥物,球队也拥有了自己的球队口号,甚至是赛前的专属宣传片。不仅如此,校园篮球的商业价值也在这项赛事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掘。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今年上半年结束的耐高联赛和去年一样,四强球队助威T恤都可以在实体和网上商城买到,而联赛特有的周边产品,包括球鞋、球裤、运动外套等等一应俱全。

“这些为联赛专门设计的装备,价格都做出了调整,比较适合学生的购买力。”一位耐克公司相关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而且这些周边产品在学生的圈子里很受欢迎。”

而如今,得益于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在全国中学校园里的广泛基础和人脉,这种篮球文化的培育找到了更加丰沃的土壤。

按照官方数据统计,今年的耐克高中篮球联赛将有372支高中篮球队参加,其中男子球队264支,女子球队108支,参与学生超过5900名,比赛将分为四个赛区,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里展开角逐,而整个赛程则将从2019年10月到2020年5月,历时接近7个月,最终决出男子和女子的全国冠军。

这样的参赛队伍数量和球员人数,以及这样的赛制,在过去都是不曾出现的。更重要的是,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和耐克公司签下了长达5年的合作协议,希望在未来几年里在更大范围内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校园篮球文化。

就如一位观众在揭幕战现场发出的感慨,“就算有职业联赛可以看,高中篮球也值得我们去加油和呐喊。”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