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是什么让《小丑》成为今年最有争议的电影?

韦伊
2019-10-08 16:57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要说今年迄今为止全球影坛最富话题性且最有争议的作品,无疑非上周起正式公映的《小丑》(Joker)莫属。一方面,它在代表艺术电影至高殿堂的威尼斯电影节勇夺金狮奖殊荣,吸引了大量迷影者的目光;另一方面,它又顶着DC漫画改编超级英雄电影衍生之作的噱头,让一般的商业片观众同样翘首以待。然而,伴随着票房市场的一路高歌猛进,围绕戏里戏外的不少所谓“负面新闻”,也让《小丑》不断抢占媒体头条,颇有铺天盖地之势。

《小丑》海报

可怕的误会,都市的传说

《小丑》中的主人公,衍生自DC漫画《蝙蝠侠》系列中的反派人物,影片呈现梦想成为脱口秀演员的青年阿瑟因为意外事件以及自身的命运悲剧最终失控,继而成为“小丑”的经过。就漫画改编超级英雄电影来讲,这一形象无愧为最出名的反派之一,包括杰克·尼克尔森、希斯·莱杰等都曾在不同版本的《蝙蝠侠》系列电影中演绎过。然而,虚拟的电影世界之外,“小丑”还与一场现实的惨剧密切相关。

2012年7月20日,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首映当晚,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的一家电影院内,疯狂枪手向正津津有味观看影片的观众开枪扫射,最终酿成12死、58伤。第一时间,美国坊间便有传说,凶手詹姆斯·霍尔姆斯犯案之际,打扮成了电影里“小丑”的样子。

最早造成人们产生这种误会的原因,是美国警方在纽约曼哈顿召开的一场记者见面会上,一位警官表示,案犯将头发染成了红色,并且自称“小丑”,“也就是《蝙蝠侠》里的反派”。此后,《纽约时报》的记者Kirk Johnsondan Frosch在并未复核事实的情况下,援引来自联邦探员由当地警方那里听来的第三手消息,称有现场目击者表示,凶手犯案时曾经说过“我就是小丑”。

然而,事实上,负责侦办此案的科罗拉多州检察官不久之后便站出来推翻了这一说法。凶犯詹姆斯·霍尔姆斯从未表示过自己在模仿小丑,他将头发染成红色也与小丑无关,而且不管是漫画,还是电影,小丑这个形象的头发颜色都是绿色。事实上,这一切纯粹只是凑巧,他选择犯案的那一夜,在那家不幸的电影院里,正好在放映《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霍尔姆斯事后曾经表示,他自己第一次听到别人管他叫“小丑”,那已经是他入狱之后了,他自己都觉得很纳闷,明明自己从没有过那样的想法。然而,木已成舟,如今正在监狱中服无期徒刑的他,绰号早已成了“小丑”,而在大众心目中,也早已将这起不幸事件与《蝙蝠侠》电影和小丑的形象,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正是这样的误会,给如今这部《小丑》的上映,带来了各种麻烦和尴尬——当然,换个角度看,那也成了一种变相的宣传。9月24日,距离影片正式公映一周多时,奥罗拉市影院枪击事件的罹难者家属联合给出品方华纳兄弟发去公开信。他们表示:“当我们听说华纳接下来要上映一部名为《小丑》、以小丑作为主角的电影时,我们都是一愣。我们并不反对你们自由创作的权利,但是,正如漫画改编电影里所说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所以,希望你们也能加入我们,利用你们的巨大影响力,为改变美国枪支泛滥的问题而努力。”一位年轻死难者的母亲还告诉媒体:“如今,我一看到《小丑》的电影海报,凶手的样子就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对此,华纳方面只得表示,其母公司AT&T一定会尽其所能,尽到社会责任;但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千万要把电影、虚构人物和现实世界里的暴力犯罪给区分开来。同时,他们还取消了影片美国首映式的红毯提问环节,以免导演托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和主演华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遇到什么尴尬的问题。

稍早时候,《小丑》在英国宣传期间,就发生了《每日电讯报》记者向菲尼克斯灵魂拷问,结果遭其冷遇,记者被晾在一旁足足一个小时的尴尬事件。当时,英国记者问他的问题正是:你觉得《小丑》会引来模仿犯罪吗?

《小丑》的IMDb页面。

电影首映,高度戒备

都市传说一经形成,再如何辟谣,也只能是愈描愈黑,越说越乱。《小丑》的命运,从七年前媒体透露出错误的消息开始,似乎便已注定。如今,担心有人模仿犯罪的美国警方,不得不如临大敌。不过,最先释放出恐怖气氛的,还不是警方,而是美国军队。有媒体发现,军方向现役士兵发出备忘录,提醒大家知晓《小丑》放映现场有可能发生暴力事件,所以“入座之后,先要找好两条逃生路线”,万一遇到极端人士开打的话,能逃就逃,不能逃就躲,躲不了就打,有什么工具就用什么工具。军方表示,自己的情报来自FBI,后者在所谓“暗网”上发现有人策划要攻击《小丑》的某个放映现场。他们相信,这一说法并非虚张声势,所以觉得有必要未雨绸缪。

随后,各地警方都加强了当地影院的安保措施,纽约警察局甚至宣布,会在影院里安排当班便衣警察,混入观影群众,希望万一有事发生时,能在第一时间有所行动。当地时间10月4日晚间,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亨廷顿海滩市的一家大型影院更是临时宣布关门,取消一切放映计划,院方称其收到可靠线报,说有人要在《小丑》放映期间生事,但最终被证明纯属虚惊一场。影院的小心翼翼由此可见一斑。

在全美各地经营着四十多家影院的Alamo Drafthouse院线甚至不惜主动推开客人,在自己主页上以及电影院门上贴出告示,警告家长,千万别带小孩去看《小丑》:“这部电影里没有蝙蝠侠,它不是拍给小朋友看的,他们就是看了,也不会喜欢。”此外,多家院线特别提出,禁止观众佩戴任何面具或是穿着任何形式的Cosplay服装来观看《小丑》。

评论不一,两极分化

《小丑》刚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完成全球首映时,各路影评人大多给予该片高度评价。之后,它出人意料拿下威尼斯金狮奖,更受到美国媒体一路追捧:毕竟,这可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荣誉的脱胎自超级英雄漫画的电影。可是,等到该片在多伦多电影节上做北美首映之时,已有不少回过味来的影评人,调低了评价。待到在北美等地正式上映之际,更是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负面声音,其中甚至不乏将其贬斥为烂片的极端观点,以至于其在影评搜集网站“烂番茄”上的好评度一路下滑到现在的68%。

《卫报》首席影评人彼得·布拉德肖(Peter Bradshaw)以充满“标题党”意味的《2019年最令人失望的电影》(the most disappointing film of the year)为题,直言《小丑》是一部“只有第一幕”的电影,起头不错,摄影、舞美都颇有看头,气氛营造一流,但越往后看,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导演兼编剧托德·菲利普斯似乎将所有力气都放在了营造“小丑”单一人物身上,在剧情上漏洞颇多,立意上更是欠缺深度。

《纽约时报》首席影评人A.O.斯各特(A.O. Scott)的标题火力也是不相上下——《你不是在逗我吧?》(Are You Kidding Me?)。他表示:一部电影拍出来,想要有拿出来被人讨论的价值,它首先应该做到有趣,必须有一些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能引人深思的主题,而《小丑》却完全不具有这样的质素。所以,这样的电影大家还要在那里像真的一样大谈特谈,“你是在逗我吧?”

虽然听着苛刻,但这两位至少还是在就电影论电影。更多的《小丑》影评早已脱离了电影本身的范畴,只是聚焦于它的社会效应,担心它会不会教坏小孩,会不会引来模仿者的仇恨犯罪。对此,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一再表示:“现实世界的各种糟糕问题,不能怪罪在某部电影头上。奥罗拉市枪击案确实非常恐怖,但即便是那一次,错也不再电影本身。”

另一方面,电影似乎又不得不和现实世界扯上关系。远的有同为话题作品的《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它在1999年上映时,因为距离科伦拜因校园枪击案过去才五个月的关系,曾让出品方20世纪福斯背负了不少“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骂名。近的则有原本计划在九月底上映的动作惊悚片《狩猎》(The Hunt),因为接连两起严重枪击案的关系,环球影业顶不过来自社会各界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多重压力,撤销了原定的上映计划。

该片在烂番茄上的好评度。

《小丑》豆瓣评分。

然而,与68%的专业影评人好评度截然相反的是,《小丑》在“烂番茄”的观众口碑高达90%。不仅是“烂番茄”,在各种普通观众打分的网站上,它的评分都居高不下,比如IMDb的评分达到9.0,国内的“豆瓣”评分高达9.3。

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明显的落差,原因复杂,包括男主角华金·菲尼克斯极具感染力的演出,包括这类以反派作为单一主角的电影必然会具有的煽动性(由早年间诸如《歼匪喋血战》、《私枭血》那样的黑帮片,到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出租车司机》、艾尔·帕西诺主演的《疤面煞星》,再到奥利佛·斯通导演的《天生杀人狂》,类似这种带有个人光环的反英雄形象,其实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鲜见),包括托德·菲利普斯在剧情设置上贴近现实世界的某些取巧做法,也呼应着当下民粹主义当道、群众运动不再由领导者统帅而是自发形成等时代风气······

左派右派,各有各讲

从目前的网络声量来看,对《小丑》的批评还是以美国左派影评人和民众为主力,右派媒体和保守派民众相对更支持这部作品。因《宿醉》系列驰名影坛的托德·菲利普斯早先表示,现在这种讲究政治正确的大环境,令喜剧片越来越难拍,所以他只好另辟蹊径,用《小丑》来传达他那些充满挑衅意味的愤怒情绪。正是这种说法,让主张社会进步、政治正确的左派媒体深感不满。于是,他们强调《小丑》故意渲染暴力,美化反派主角的做法,会造成不好的社会效应,引人犯罪。吊诡的是,这种过分强调电影教化作用的说法,恰恰与左派不待见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批评好莱坞时的一贯说辞差不太多。

究竟电影(或是音乐、书本、电子游戏等文化消费品)会不会引人犯罪,致人堕落?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其实几乎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已出现。但不管是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还是稍稍深入一些的观察与分析,都早已证明这种说法完全就是本末倒置。正如托德·菲利普斯为自己辩解时所说的,真有那个企图的人,即便不是受到某部电影的刺激,也会在别的地方被别的什么事情触发,归根结底,根源不在电影,而在人心本身。

    责任编辑:程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