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礼赞新中国】没有他,运动员可能被判“心脏病”——中国心脏病学开山鼻祖董承琅

2019-10-06 13: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来猜猜下面这个人在干什么?

变魔术?做实验?泡脚养生?

其实呢,这位打领带的先生,是在做心电图检查,这一幕发生在110多年前。1903年,当时笨重、庞大的心电图机被搬进英国的医院,成为一种检查设备。

今天,心电图已经是最常规、基本的心脏检查,我们甚至嫌弃它有点“过时”。但在过去的100多年间,心电图检查曾经在心脏病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第一次心电图检查,发生在1928年,应用时间并不算晚。这一年,协和医院购进了两台美国Cambrige 公司生产的弦线式心电图机,自此,中国心电图专业开启。

最早应用这两台心电图机为患者检查的中国医生中,董承琅是主要负责心电图工作的人。作为优秀的“海归”,董承琅把从美国学到的最前沿心电图知识和技术,应用到中国病人身上。更加厉害的是,他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董承琅与妻子姚莉莉、三个儿子的全家福

1934 年,董承琅在题为《长期体力活动者的心脏》一文中,提出长期剧烈的运动可引起心脏的代偿性增大,但心脏的这种增大不是诊断心脏病的可靠根据。

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董承琅认为,长期剧烈运动的人,心脏会自然发生一些改变,这种改变并不是心脏病。

不过,董承琅提出的理论,一开始却没有得到他在美国的老师、对心电图技术做出重要贡献的威尔逊教授的赞同。在1931 年和1937 年出版的心脏病学著作《心脏病学》一书中,威尔逊拒绝接受这一论断。几年后,1944 年该书的第3 版中,威尔逊终于承认了董承琅的这一观点并引用了他的研究结果。

董承琅教授后来从北京回到家乡上海,1941年在上海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私人心脏病诊所,上海解放后董承琅教授受人民政府委托担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并着手建立了六院的心内科诊疗体系直至退休。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花园里,竖立着董承琅教授的雕像,他治学精神也长久地影响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发展。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园区花园里的董承琅教授塑像

Q

今年是董承琅教授诞辰120周年,这位避免运动员被判“心脏病”的医学大家,还有着怎样的精彩人生呢?

学霸出国,

为什么没有留在美利坚?

因为父亲先后在鄞县四明中学、上海沪江大学附中任国文教师及大学副校长(1906~1919 年),以后任定海中学校长,董承琅小时候在宁波和上海两地生活。

1918 年董承琅从沪江大学毕业后即赴长沙湘雅医学院学医。1920 年,他勤工俭学前往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攻读医科,四年后于1924 年6 月以优良的成绩毕业,获得医学院博士学位。

▲董承琅博士毕业这一年,1924年,爱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的产生机制和改进、完善心电图仪,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当时大学医学院院长Dr.H.Cabot曾给董承琅一封公函,信中说:“由于你学习成绩优良,若你希望往美国任何一个医院任职,我完全愿意推荐你!”

董承琅自传中描述:“由于在美国留学期间,穷苦学生,尤其是穷苦的中国学生,备受人歧视与欺辱,加上当时罗氏基金会在北京创办了高水平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故1924 年夏决定走爱国道路,回祖国在北京协和继续刻苦深造。”

其实,这样的选择,董承琅一共做了三次。后来他又有两次美国留学,但都选择了回国。

1930 年,董承琅被协和医院送往密歇根大学医院内科,师从威尔逊教授,专攻心血管病学。

▲董承琅老师威尔逊(Wilson)教授

密歇根医学院当时是全美心电学研究重要的中心,威尔逊教授不仅是心脏病学的权威学者,更是深刻影响心电学发展的国际大师。他亲自开创了密歇根医学院的心电学研究。

身在心内科最发达的美国,时逢心电图技术刚刚兴起的时代,董承琅本可以留在海外开创自己的事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中国。出国三次、回国三次,董承琅说,三次选择都是出于对祖国深深的感情。

回国创建心内科学

形成国际影响力

最早进入中国的两台心电图机体积硕大,董承琅应用这两台弦线式心电图机为很多患者进行了心电图检查。弦线式心电图机先将心电图图形曝光记录在胶片上,然后在暗室将照相底片上的心电图再洗印在照相纸上,供临床医师阅读与诊断,这一过程耗时而复杂。截止到1950 年,应用这两台心电图机,北平协和医院已积累了几万份心电图资料。

1931年再次学成回国后,董承琅与戚寿南在协和医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心脏病科。随后,协和医院的心脏病科就进入了突飞猛进的迅速发展阶段。

在协和医院工作的17 年间,董承琅为中国心脏病学、心电图学的开创、启蒙与发展做出了广泛、巨大的贡献,他亲自开创了多项研究,亲手推广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与普及教育。此外,还为内科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精英,包括继续推进心电学事业发展的卞万年、马万森、黄宛等著名学者。

1941 年,日军占领北平,关闭协和医院后,董承琅南归故土上海。1945 年抗战胜利后,他受时任上海医学院内科主任林兆耆教授的邀请,担任上海医学院内科名誉教授。同时,董承琅发起并组织成立上海内科学会,担任第一届会长。

上海解放后,董承琅担任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内科主任。

▲1949年9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任命他为六院内科主任的邀请函

董承琅不仅以卓越的学识在内科学领域确立了崇高地位,还受国家委派,与其他同道一起为中国科学事业的长远发展献计献策。1956 年,三十多位我国最知名的医学家共同制定了“中国医学发展12 年长远规划”。

从1958 年起,受卫生部的委托,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开始每年举办一期全国心脏病进修班,集合了全国各地高级心血管专科医师来沪进修深造的人员,董承琅编写讲义,传授心脏病诊断、治疗的新知识。进修班前后共举办多期,参加医师达百余人,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为各省市医学院和医院的学科骨干。

▲1957年心脏科进修班结业留影( 前排左起:吴光辉、傅信祥、邹仲、董承琅、陶寿淇、朱瑞镛、顾恺时、俞松文)

1960 年,我国第一部心脏病巨著《实用心脏病学》正式出版,这成为我国心血管内科学“开篇著作”。改革开放后,董承琅教授再次增补修订再版了《实用心脏病学》,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年逾八十的董老第三次提笔,进行《实用心脏病学》的第三次修订出版。这部专著是所有医学生学习心内科知识的“宝典”,为培养我国心内科专业人才、指导临床实践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72年董承琅(左4)参加内科病例讨论。

在1979 年“科学的春天”到来时,董承琅已是80岁高龄,在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上,依然能看到他的身影。在精彩的医学生涯中,董承琅还被聘为中央保健局的特别专家,并带领他的弟子担任中央领导的卫生保健工作。

▲庆祝董承琅从医60周年活动

董承琅对科研充满热情,早在1931 年董承琅就在《美国心脏病杂志》发表了第一篇重量级论文“黏液性水肿患者的心脏病”,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甲状腺功能低下对心脏的影响。另外,董承琅还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冠心病发病机制的学者。早在20 世纪50年代,董教授就开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1958 年他明确提出血脂水平与动脉硬化的关系,这比著名的Framingham 研究成果提前至少十年。

正是基于他在心脏病领域的显著成就,1991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正式接收董承琅为荣誉院士,在世界心脏病学的大舞台上,董承琅为中国医生赢得了崇高荣誉和广泛尊敬。

▲ACC颁奖仪式上

▲董承琅教授下乡巡回医疗

1988 年,董承琅教授移居美国。1992 年11 月21 日,93 岁的董承琅教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罗切斯特市仙逝。

上海六院心脏中心主任沈成兴教授介绍,在六院心内科任职期间,董老事必躬亲,建立了完善的心内科诊治体系。“我们心内科每年清明都有保留项目,组织全体科室同仁向董老铜像献花,并定期开展人文讲座让新轮转、进修学习的年轻医师了解过去。”

本文转载自“新民周刊”,部分内容摘自郭继鸿教授所编著的《德溢春秋》,董承琅教授照片均来自《董承琅教授诞辰120周年纪念画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