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年南苑,那些鲜为人知的城南往事
张琳
按照当下的北京鄙视链,南城一直处于中下游。在南城的范围里,老北京城圈住的南二环看不上更南的,认为那里不过是新北京人慢慢聚集的人气。
我家就在“更南”的南四环外南苑。中国第一个机场建于此,当年,这里还发生过激烈的北平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航天创业者还在这里实现了零的突破。
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背负前人的愿景和历史的使命,几十年来在北京的正南方向形成了航空航天事业的向心力。在我看来,这里蕴含着光荣与奉献。
地铁8号线有一站叫火箭万源站,是为了纪念这里的航天人而命名。旁边公交站叫六营门。地铁口有一个长征五号运载火箭1:10的模型。本文图除注明外,均为张琳 摄南囿秋风
关于南苑的故事,得从清朝开始讲起。
从老北京城出发,南中轴线走到头,过了永定门一直再往南到南四环,就是大红门桥。南苑乡政府就建在大红门桥的东北角。
南苑也叫南囿、南海子。这里以前是一片湿地,风景漂亮,南囿秋风从明代就是燕京十景之一。从辽金开始,再到元明清,历代皇帝都曾在这里巡幸游猎,建造宫苑。以前的猎苑范围很大,到了明代,这里曾建有一圈完整的宫墙,沿着这一圈开有多个宫门。
现在西侧边界成为地铁4号线上的站点:西红门、高米店、黄村。北边的边界大约是今天的南四环上,大红门、小红门这些都是。
皇家猎苑保留下来的东西并不算多,地貌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曾经的南苑最大特点是泉源遍地,水草茂盛,如今也只能在南海子郊野公园中才能感受得到了。这里是北京市目前最大的湿地公园,面积相当于4个颐和园,里面最具吸引力的是麋鹿苑。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俗称四不像,曾经圈养于皇家猎苑中。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这一物种在中国绝迹,流散在欧洲各地。直到1985年,英国贝德福特十四世公爵将乌邦寺庄园的22头麋鹿送回中国,这一物种才算返乡,又回到了南苑,如今,麋鹿苑成为了亲子教育的热门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刚刚开放没多久的南海子二期湿地公园重现“南囿秋风”的美丽景象 IC 资料图皇家猎苑曾有多座行宫,是皇上巡幸游猎时的短期住所,现今还能较为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团河行宫,位于团河村。
团河行宫在十多年前得到了一些修缮和保护,行宫内还有一些古建筑、数十棵松柏树、一个石碑和一个尚能分辨出来的园林模样。十多年前,我去过两三次团河行宫,那个时候行宫外还有一些老房子,据说是王公大臣住的地方。
团河行宫正在整修中,目前不对外开放。IC 资料图风雨中的中国首个机场
现在一说到南苑,很多人知道南苑机场,随着大兴新机场上个月底的通航,媒体也把关注点放到了南苑机场上。在大兴机场通航前,南四环外的南苑机场和顺义的首都国际机场是北京的两个民用机场(准确地说,南苑是军民两用)。
很多人用“四线城市的火车站”形容南苑机场,这个说法让我这个本地人很不喜欢。机场的设施是一方面,它承载的历史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的第一个机场”,这是近期对南苑机场的报道中最常见的一个描述。1910年8月,清政府筹办航空事业,在南苑修建了简易的跑道,并从法国购置了一架“山麻”式双翼飞机。又过去两年,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向法国订购了12架飞机,聘请了4名教练,在南苑设立了航空学校。
关于后面的历史,被提及的就不多了,但是在南苑这附近还有很多遗迹可寻。七七事变后,日军从卢沟桥打进宛平城后,把战役重心放到了南苑。自清以来,南苑就是京畿一带训练军队的基地,南苑机场跑道东侧现在仍保留有南苑兵营的遗址,在当时,这里成为了日军的目标。1937年7月,日军突袭南苑,用步兵炮攻打中国军队,佟麟阁和赵登禹两位将领在南苑的大红门一带牺牲。为了纪念这两位为国捐的将领,北京市区内有两条路分别用他们的名字命名。
史书里,这次战役被称为南苑保卫战。卫战三个字当中充满了悲凉。1950年代南苑机场平整时,这里还曾发现炮弹壳。日军占下南苑后,也占用了南苑机场,使其成为当时日本陆军航空队在中国最大的军事基地,当时,机场附近还修有飞机的掩体,到现在还留下了几个,作为仓库使用。还记得我初中时一位老师提及南苑机场时说,“那是日本人建的”,这种说法我其实不止一次听到。为何出现误读呢?大概是那段惨烈的历史太刻骨铭心了吧。1948年12月,南苑机场被解放,次年,这里成立了新中国的第一支空军飞行中队,在开国大典上接受了检阅。
南苑机场最早的候机楼,新的候机楼投入使用后,这里改用作气象台。1957年,首都国际机场建成前,因为南苑机场比西郊机场要长,更适合大型飞机的起降,因此承担了不少外交活动。我姥姥告诉我,赫鲁晓夫访华时,她和同事们在赫鲁晓夫抵京的当天接到通知,在南苑机场的大道两侧列队欢迎毛主席车队。
“真的能看到吗?”“能,那天毛主席坐的是敞篷车,我鼓掌拍得手都红啦!”为了验证姥姥说法的真实性,我查了些资料:1958年7月31日,赫鲁晓夫来华,毛泽东在南苑机场亲自迎接。
南苑机场开始飞民航航班从2005年开始,那时航班并不密集,2008年后,航班明显多起来,夜里零点过后,仍然是几分钟就传来一阵轰鸣声,越到深夜,越有短途航班,当时,甚至还有北京到石家庄的航线。
我家就位于南苑机场出场方向航线下面,因为距离机场近,蹬自行车十五分钟就到,加之中国联航主打小城市的航线,南苑机场是我主要的出发地。有一次,我差点没赶上飞机就发生在南苑机场,因为离家近,距离起飞前五十分钟我才不紧不慢地出门,锁车、淡定自如地走进航站楼,走到自助值机机前才知道已经过了值机时间,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民航有起飞前四十分钟停止值机的规定。
每次坐联航飞机,我都喜欢坐在机舱左侧。南苑机场起飞的飞机颇有技术含量,一边爬升一边向东拐。这个拐弯的过程中,整个北京城就会出现在机舱的左侧方向,东三环的反着太阳光的中国尊,还有远处一片浓密林子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都能看得到。当然咯,扒着舷窗眼皮子使劲向下垂直瞅,能看到我家——只是不一定每次都能看到,如果飞行员拐弯拐慢了就看不到了。
南苑机场关闭前的一夜,等待飞机降落的人们。南苑机场搬走的时间,其实比它公布的时间提前了好些天。作为中国联航的大本营,它在自己的官方公号上没少打情怀牌,给出的时间点也是9月30号。直到25号,我突然收到一条“最后一天”的推送,我才知道原来提前了。25号晚上8点多,我听见一阵飞机飞过的隆隆声,10点多又一趟。我天真地以为第二天还有航班,可一去发现航站楼已经上了锁,只有一个机组人员在航站楼外的停车场入口处留守,为走错机场的旅客提供服务。可哪有那么多走错机场的旅客呀,机组的身边围了好些周边的老住户,聊来聊去只有一层意思——真是舍不得南苑机场搬走呀!
南苑机场搬走前后这段时间,周边居民纷纷到这里拍照留念。永远不变的航空精神
我家住的地方叫东高地,这里的最初的故事也和南苑机场最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50年,南苑机场的东边成立了一个飞机制造厂,整个制造厂加机场是一个封闭的大院,开了很多门。从拐入南苑机场的大路口算起,俗称一营门,也叫大营门,再往东的门是二营门、三营门,这个数字一直排到六营门,一营门和六营门相距有好几公里,公交有大约五站地。即便到了六十年代制造厂改为航天的科研院所,和机场没了关系,这种叫法早就成了约定俗成,一直叫到现在。
飞机制造厂成立后,从全国各地征调人员,到了1955年,调动到达了高峰。当时,东高地聚集了天南地北的研究人员,以沈阳、江西两地的人居多,这两地有大的飞机制造厂,此外还有上海的、河北的。我姥爷转业前是空军的参谋,转业后和姥姥同在沈飞工作,1956年俩人双双调入北京。后来,这些乡音未改的技术人员成为了当时的新北京人,拿到了110106打头的身份证。
几年前东高地社区入口立起了这个石碑,家园二字的分量很重。东高地旁边紧挨着的地方叫西洼地,这里后来也成为了航天院所和住宅区的所在地。单从这两个以地势来命名的地名就能看出,此处似乎缺少了历史文化的底蕴。我曾经对照着清代的南苑猎场图比对现在的南苑——实际上这一点也不难,就像老北京的城门,虽然城楼城墙不在了,但地名还是保留下来了一样——南苑猎场内当年的地名也会沿用到现在。而比对的结果是:东高地这一片以前什么建筑都没有。
就像当初最早到这里的人所描述的那样——就是一片稻田地啊!最早的航天第一代就是在稻田地里起家园。东高地的家属区建起一栋栋红砖老楼,还有了万源路社区,后来住宅面积越来越大,又有了梅园、菊园。或许是为了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家属区有几个江南园林,其中两座比较大,假山、游廊、马头墙这些江南园林的元素都有。我记得假山下有一片竹林,只是竹林移植到了北方就长不大了,不如南方的有气势,只有拇指粗,到了秋天时会变得枯黄,但这里是我对江南一切想象的开始。
1959年前后,飞机制造厂转为研制导弹。当时,美苏正开展太空竞赛,竞赛初期的赛点是洲际导弹。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不甘落后的国人也开始研制导弹,他们成了我们最初的航天工作者。这个创业的过程极为不易。家人回忆,那个时候的人干劲真足,白天工作,晚上开会学习。因为双职工家庭工作太忙,我妈妈在出生后未满一周岁时,就被送到了距家一公里多的幼儿园全托,一周只回家一天。
在1960年代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开展的三线建设中,东高地的航天人也是很早就参与其中。当时,东高地大批的人拖家带口前往了大巴山,出发地点就在东高地的文化园,一辆辆汽车把人拉走。东高地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在全国多地开满枝叶,就像这里的一面围墙上这么写下东高地的定位:中国航天发祥地。
东高地航天科研大院墙上的标语随着技术的突破,东高地人继而转向研制火箭。简单来说,火箭就是飞行器,如果飞行器装载的是有效战斗部分(通俗来讲是炸药),则为火箭武器,就是导弹。如果装载的是航天器,根据任务不同,又分为卫星运载火箭和其他等。在此后数十年的机构调整中,我家这里的科研大院被命名为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在航天系统里,简称为航天一院,或许这个数字也象征着这里是航天事业的发祥地。
到了我这一代,航天大院的孩子必定会去一个叫东高地科技馆的地方。即便到现在,一个社区里能有一个为孩子们开设的科技馆都是不多见的事儿,更别说在十几年前,不仅有科技馆,还有一个模拟发射的中心,仿酒泉发射中心建的,几排电脑,都对着前方大屏幕,孩子们作为一个团体体验模拟发射的全过程,火箭“上天”成功进入既定轨道后,大家也都会鼓掌庆祝。
我记得知乎上有个问答:哪一刻你觉得祖国真的强大了,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以前神五上天,举国同庆,而现在已经不知道发射的是几号了。作为第一发载人航天飞行器的神五已经成为了历史,而在刚过去的70周年大阅兵上,作为我国战略打击力量的代表展示的东风—17导弹,具有更大的意义。
大约十年前落成的新广场,射日的后羿象征着人类最初的航天梦。有网传的规划图显示,在南苑机场关闭后,这里将要建国家纪念地。南苑的确需要纪念,战争中牺牲的无名战士,抱定不能让国家落后的航天创业者们…… 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是值得被这个时代记录的。更大范围的南苑森林公园,随着南苑机场的关闭也要全面开工,历史上的“南囿秋风”也将得以再现,百年南苑,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静候它的未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