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杨和平:孟获的子孙们

2019-10-05 18: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布列松说:“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此言不虚。杨和平这组以大凉山彝族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摄影,就是这样以小题材、小人物而转化出文明与社会这样的大主题的。这组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不仅因其展现了迥异于现代文明的生存状态,更因为他在日常生活的细节捕捉中,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

    

 

    

 

     

 

      

大凉山位于四川西南部,西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司马相如持节出使,收服西南夷人,归属蜀郡管辖,凉山从此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但其实在大多数时期,凉山是中国境内的“文化孤岛”。从民族学上说,凉山处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彝走廊”,彝族占人口的很大比例。历史上,彝族社群分为黑彝(贵族)和娃子(奴隶)两大阶层,凉山长期由众多黑彝家支主宰,家支与家支之间或为亲家,或为冤家,互相攻伐不断,中央政府很少能实行有效管理。

 

     

 

      

 

      

险僻的地理环境、封闭的文化传统,使凉山长期极为落后。学者曾昭抡说,近代以来最落后的民族区域,也有三种人可以通行:商人、邮差、传教士,但在凉山,这三种人也难以涉足。1909年,英国传教士巴克尔率队,在黑彝保头的陪同下冒险深入凉山,被杀死,其余人被卖为奴隶。直到1941年,曾昭抡带队,沿途换了十余个黑彝保头,才安然通过凉山,首次完成徒步考察。

 

      

在后来出版的《大凉山夷区考察记》中,曾昭抡说,彝人的家族荣誉感极强,自称是孟获的子孙,黑彝自认为是世界上最高贵的种族,汉人只配当他们的娃子。彝人吃苦耐劳,一天只吃两顿,早晨天明即起,吃完早餐就下地干活,直到天黑才回家。然而,他们又极度贫困,即使是黑彝也难免挨饿,大多数人衣不蔽体,一年吃不到几粒盐。在那次考察中,几乎每个彝人都会放下自尊,缠住曾昭抡讨要针线、盐巴。自傲与自卑,勤劳与贫困,孟获的子孙们在苦寒的凉山深处,世世代代生活着。

摄影,特别是社会纪实摄影,本身就是用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方式。在摄影的过程中发现、定格,让平凡人生中的表相与内涵,细节和瞬间,在影像中成为永恒,是摄影的力量所在。在拍摄中,让思想的光辉照彻生活的行囊;在影像传播里,让人们体验和认识未曾经历的人生,让被忽视与遗忘的生命,显现本来的样貌与尊严。

    

 

        

布列松也曾经说过,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杨和平的作品让我们看到,70多年过去了,凉山许多人的生活仍很艰苦。他们辛勤劳作,穿过田野的身影庄严肃穆,守着祖辈留传的火塘,以土豆为主食,黑色的脸膛上,有坚毅、平静,也有无奈和茫然。或许因为从小生活于四川乐山,紧临大凉山,杨和平对彝族的生活有更深切的理解,因而他的镜头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对彝族生存状况的关切,对他们命运的思考和拳拳赤子之心。

 

     

 

       

 

      

 

      

同一片蓝天下,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阳光。摄影作品让不同的人群得以了解、沟通,让爱与同情在人们心中自然生长,最小的事物也就有了成为伟大主题的可能,杨和平的尝试刚刚开始,期待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健、更长远。

 

                                            摄   影   心   得

  

作为摄影爱好者,总是渴望自己所拍出的照片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我是一个喜欢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纪实摄影爱好者,每一次摄影都是一场自我心灵洗礼的旅行,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拍摄、用心去总结,在用手中的相机表达生活的同时,也在用刻画出的生活雕琢着生活中的自我。

  

我认为,能够为平凡的生活所打动,是纪实摄影的感情基础;能够用所记录的平凡生活去打动他人,是纪实摄影的最终归宿。作为纪实摄影爱好者,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和真实,要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平凡,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提取生活的真谛,做到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如实的反映看到的事物,却又不局限于简单的表现事物。有些生活,可能我们太熟悉,熟悉得让我们都懒得去举起相机;有些生活,可能我们觉得太普通,普通得让我们认为不屑去表达;有些生活,可能离我们太遥远,生疏得让我们不愿意去触及。然而,这恰恰是纪实摄影爱好者所真正需要的丰富多彩、无穷无尽、永不枯竭的素材之源。

   

在善于发现生活和提炼素材的基础上,掌握熟练的拍摄技术是成功表达和塑造作品的关键。纪实摄影是活的摄影,不同于室内摄影和摆拍,后者可以精心布置场景、光纤、人的情绪调动及可能的一切元素,等到最佳的时刻按下快门。纪实摄影则大不同,那是一个实现无法预料的世界,所有的景和物都在不断的变换,所以必须要熟悉和掌握自己手中的相机,要熟悉到成为自己身体的手和脚一样,成为自己身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在瞬间抓住机遇。

   

善于发现生活当中好的素材,并以熟练的技巧抓住表达的机遇,这些也许还是不够,还要融入情感因素,让我们的作品活起来,比如,纪实摄影通常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曾经举办过一次摄影展,希望引起全社会对大凉山彝族同胞们生存状况的关注。抱着这个信念,我去大凉山彝族自治区,用我的眼睛去发现,用我的镜头去记录、用我的思想去表达,这个过程我整整用去了六个月的时间。这次摄影展应该说很成功,不在于素材选取如何好,也不是因为作品水平有多高,我认为,是因为它引起了观赏者感官上的共鸣,实现了特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对于摄影技术的不懈追求,是一个摄影人必须所具备的品质。摄影技术是一门水到渠成的艺术,我将在今后的努力追寻中享受仅属于摄影爱好者的快乐。

 

 

                                                                      杨和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