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航天科工航天江南:穿越历史的苦难与辉煌

2019-10-04 17: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不忘艰辛创业史

同心奋进新时代”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方位宣传报道航天各单位与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不平凡发展历程,本报策划推出了“不忘艰辛创业史 同心奋进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航天企业辉煌发展历程形象展示特刊。国庆期间陆续推出特刊。

2019年9月18日,一则“贵州航天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为“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的官宣,引发各方的热烈关注和反响。

从“061基地”到“航天十院”,从“贵州航天”到“航天江南”,不管名称如何变化,无论岁月怎样变迁,不变的是为国铸剑的豪迈与赤诚,不变的是强军报国的初心和使命。

50余载的激情岁月,中国航天科工航天江南风雨兼程、艰辛探索,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信念和勇气,书写了三线军工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动人传奇。

豪迈与激情

要想知道我们向何处去,就必须明白我们从哪里来。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波诡云谲,核战争的阴云笼罩着神州大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基于对复杂战略形势、历史经验、地理环境和国家安全的深层思考,统筹谋划、果断决策,决定建设中国的战略大后方。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1964到1980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上千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星罗棋布于中西部地区,成为推动中国西部工业化的“加速器”。

中国三线,壮美航天。1964年,经中央专委批准,我国航天工业建设的第一个三线后方基地——061基地(航天江南前身)应运而生。1965年1月,061基地办事处成立;1965年9月,061基地党委成立;1970年12月,061基地首批航天产品装配成功,一个集科研生产于一体、配套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在黔北的群山深处拔地而起。

苟利国家,唯存丹心。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汇聚深山峡谷,风餐露宿、肩挑背扛,用艰辛、血汗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三线建设之歌。

穿越时光的隧道,那告别的站台、发黄的信笺、思念的泪水、纯净的黑白照,都成为最长情的告白;那挥舞的铁镐、震天的号子、滚落的汗水、轰隆的开山炮,都成为最生动的剪影;那矗立的厂房、神秘的山洞、红色的砖房、飘落的梧桐叶,都成为最美丽的风景。

拨开历史的迷雾,包括061基地在内的三线建设绝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抹灭其深远意义。无论是从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决策看,还是用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观点来考察,三线建设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堪称中国历史上空前的西部建设战略,在世界国防建设史和经济史上同样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探索与曲折

1978年12月,凛冽的寒风挡不住人们内心涌动的喜悦,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遥远的西南腹地,大山深处的061基地干部职工也在严寒中敏锐地嗅到春的讯息。

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而来,神州大地焕发勃勃生机。面对军品锐减、布局分散、人才流失、设施老化等困难,061基地深入贯彻中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在经历第一次创业艰辛后,又响亮提出“第二次创业”口号,勇敢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海。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始终牢记“航天为本、军工第一”宗旨的同时,航天江南开始了军转民的曲折探索,从思想认识、经营机制到市场开发,从“找米下锅”到“转轨变型”再到“迈步发展”,变革艰难而痛苦,步履却果敢而坚决。

1980年,推行经济责任制;1982年,开展规范管理的企事业单位整顿;1983年,召开首次民品工作会;1984年,试行厂长负责制;1989年,日本丰田公司代表团考察061基地;1992年,贵州航天汽车制造厂列为贵州省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1997年,风华冰箱厂与青岛海尔集团联合……

重大的历史节点背后,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十多年时间里,061基地在圆满完成航天型号任务的同时,承担了重离子回旋加速器和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国家重大装备项目的关键部件攻关,先后开发录像机、传动器、挖壕机、汽油机、拉丝机、井深仪、加速器、计算机、切割机等民品300多项,其中15项填补国内空白,50余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近4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惊人的数字背后,是令人赞叹的创造热情和无畏勇气。

历史斑驳而清晰。“风华风华、风行中华”“城乡路万千、路路有航天”,那响彻华夏的经典广告语,不只是航天江南的辉煌过往,亦是勇立潮头的时代见证。作为061基地最具代表性的两款民品,风华冰箱和航天汽车一度成为抢手的热销货,排队等着提冰箱的热闹场景,至今仍留在年纪稍长人们的记忆深处。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纵观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那些不寻常的日日夜夜,那些执著奋进的光辉岁月,既是对国家意志的坚定践行,也是自我革新的上下求索;既有精神上的荡涤洗礼,也有对经济社会的长足贡献;而最为重要的是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挫折教训,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镜鉴。

改革与发展

世纪之交的中国风云激荡,在人们期盼新千年到来的时候,国企改革也步入“深水区”。

前进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20世纪中后期,由于体制机制、产品结构、创新能力、遗留问题、冗员负担、社会职能等主、客观因素的交织影响,计划经济年代曾令人艳羡的“三线”企业普遍陷入亏损,迎来了严峻的生死考验,与呼啸前行的时代列车渐行渐远。

任何时代,“探路者”总是勇于自我牺牲的代名词。曾经勇吃“螃蟹”的061基地一度变得冷清萧条,债台高筑、车间停产、收入减少、职工下岗、人才南飞……

回首那段艰难岁月,我们要感谢那些胸怀使命的人,感谢那些勇于担当的人,感谢那些始终坚持的人,是他们,让061基地跨越“生死之门”,一步步走到今天。

不破不立,先破后立。当干部职工为“何去何从”苦苦思索之时,在国家政策和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3月,061基地召开了扭亏脱困专题会。从此,一场以政策性破产为主要形式的扭亏脱困攻坚战全面打响。

无数人夙兴夜寐、无数人默默付出、无数人顾全大局,通过政策性破产、社会职能移交地方、职工安置和再就业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工作,至2002年,061基地整体实现经营性盈利,彻底扭转自1994年以来连续8年亏损的局面。

《易经》中说:“上九,潜龙勿用。”受困于环境恶劣、信息闭塞,众多的三线企业如徒有尖牙利爪的蛟龙,只能对外面的精彩世界望而兴叹。

历经“七五”到“九五”的漫长历程,至2007年12月,061基地的调整搬迁改造工作全面完成,“一园三地多点”的格局初步形成,极大地优化、改善和促进了产业布局、营商环境、生活条件、人才引进和队伍稳定。

发端于山谷的梦想,在跌落后又一次升腾。

穷则变,变则通。抖落历史的尘埃,饱经磨难的061基地疾步前行——加速构建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改制重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2004年,所属航天电器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自筹资金研制的某航天产品系统,创造了令人震撼的多个第一;坚持面向规模需求的差异化战略,液力变速器、核级铸锻件、继电器连接器、精密齿轮、电机系列、应急救援装备、萃取装置等一大批民品在业内声名鹊起,2010年获“任期民用产业突出贡献奖”;科技创新硕果累累,1999年到2011年底,仅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就摘取4项,并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科研生产装备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获国防科工局“军工能力建设先进单位”……

惟有艰难,方显勇毅。迎着时代的疾风劲雨,航天江南一路涉险滩、过难关,击楫中流,劈波斩浪,又一次追寻那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

光荣与梦想

永远并不遥远,未来已经到来。

1965年早春,24个踏勘小组在贵州高原跋山涉水、顶风冒雨,为061基地选址而奔波累计数万公里,这一切,只为了一个强大的国防梦;2019年盛夏,满目苍翠的贵阳航天园,数百名新加盟的高校毕业生,正在接受入职教育,聆听直击人心的三线往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薪火相传、奋斗不息。

进入“十二五”,061基地换挡提速,驶入发展快车道。2012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大关;2015年,061基地正式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简称十院)。2018年8月,按照企业实体化运行的要求,十院统一对外使用“贵州航天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名称。2019年8月,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批复同意,公司名称由“贵州航天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以来,航天江南规模与效益实现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价值创造能力显著提升,2019年营收将突破170亿元。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十三五”开局至今,航天江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连续召开三次战略管理委员会会议,不断丰富完善“四个基地”(战略后方基地、重要配套基地、重要出口基地、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形成了“四位一体”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构想,“两大目标四步走”蓝图正渐次展开,在千帆竞渡的新时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走得再远,也从未忘记为什么出发。从近代史开始的百年沉沦到大三线建设的恢弘布局,从深山老林搞研制到被部队首长称赞“在100分的试卷上做出120分的成绩”,从单一装备到多型并举多兵种拓展,1984年到2019年,共和国6次盛大阅兵,航天江南研制生产的武器系统威武雄壮驶过天安门广场;“神舟”飞天、舱外“行走”、太空之“吻”、“嫦娥”奔月、蟾宫“漫步”……中国航天壮丽征程中的每一步,都有航天江南集智攻关、无私奉献的身影,昭示着“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矢志不渝。民族的深沉疼痛、曾经的威胁讹诈,让我们明白,所谓的岁月静好,只因为有无数人在负重前行。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信息经济时代,航天江南不敢懈怠,也未曾懈怠。产业融合深度推进,牵头组建两大产业联盟;国际化经营不断突破,年均增长超过50%;创新能力持续增强,800余项预研和创新项目获批立项,新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8个国家及省部级创新平台;人才强企深入实施,“丰羽、展翅、腾飞、翱翔”接力工程全面启动;解放思想永不停歇,“三线精神、一线理念”引领观念转变。航天江南深知,没有一种成功模式是长存的,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在优胜劣汰法则面前,唯一必须做的,就是既要勇于赶超对手,更要不停地超越自己。

一路上风雨兼程,再回首已过万水千山。祖国和人民从未忘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无疑是对三线军工人艰苦创业的极大激励和褒扬。跌倒后再奋起,挫折前不退却,一切皆源于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航天这份事业由衷热爱。正如马克思曾说:“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壮丽七十年,奋进五十载。

在华夏各族儿女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肩负重托和使命的航天江南正夙兴夜寐、鏖战不息——由航天江南研制生产的产品将再度精彩亮相国庆阅兵。

航天江南深知,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风险与矛盾交织叠加的今天,强军兴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始终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只有始终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国防建设、国计民生,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文/桂璇

编辑/刘喆 张晓帆 牛曼利(实习生)

监制/许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