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体育荣耀之师|中国女排:苦练拼搏,才是精神的传承
【编者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0周年华诞。
在这70年里,体育健儿无数次为国升国旗、奏国歌。体育早已是新中国的象征之一。
在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追求下,我们追寻前辈的足迹,带大家回望中国体育艰苦开拓的历史,展现各个时代中国体育人的风貌。
今天为大家带来前中国女排主帅陈忠和的叙述。
9月29日,女排世界杯,中国队在颁奖仪式后合影。新华社记者 贺灿铃 摄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用冠军为国庆佳节送上了一份厚礼,也令万千国人振奋。
而这样的辉煌,对于中国女排的观众来说似乎已成“习惯”,这座冠军已经是这支荣耀之师所拿下的第10个三大赛(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冠军。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五连冠,到雅典奥运会的黄金一代,到如今在郎平执掌下的复兴,中国女排一路上起起伏伏,却总能一次次在低谷重新崛起,成为在三大球项目上为国争光的先锋队伍。
一路走来,“女排精神”一脉相传,正如前中国女排主帅陈忠和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所言,“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爱国精神、永不放弃,一代一代有很多东西都传递下来了。”
从竹棚中崛起的王者之师早在1953年,中国排球协会就已经正式成立,并于次年成为国际排联正式会员,但中国女排的崛起,还要等到20世纪的80年代。
1976年,新的中国女排国家队,袁伟民成为了这支球队的主帅,而一段传奇故事也就此开始。
彼时,中华大地的体育事业亟待振兴,而中国女排,就成为了三大球项目中的先行者。
在起步之初,中国女排学习的正是邻国球队,号称“东洋魔女”的日本女排。
上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女排在国际赛场上如日中天,先后拿下6次世界冠军,于是在1965年前后,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有着“魔鬼教练”之称的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几次来到中国,指导中国女排训练。
后来在袁伟明的麾下,中国女排也学习了当初由大松博文带来的训练理念,也是在这段时期,影响了中国体育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三从一大”训练理念逐渐成型。
在当初那个年代,没有优良的训练设施,训练条件完全可以用简陋来形容。比如中国女排经常训练的湖南郴州女排基地,一开始就只有“竹棚馆”,棚顶是用帆布盖的,场内木地板是铁路上的废弃枕木。对于那批球员来说,在地上刮伤、擦伤是家常便饭。郎平曾回忆当初,“竹棚难免会漏雨,有时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而即便是后来回到北京训练,球队的训练条件也不可和今天相提并论——那时在国家体委院内的训练馆里有4块场地,分属男女排和男女篮,场地的边缘还要留给跳水队进行陆上训练。
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女排展现了强大的意志品质,从“竹棚”中的苦练开始,一步步走上的世界之巅。
而队员们在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练习救球常摔到遍体鳞伤,甚至被球砸到头晕过去,大运动量训练练到身体都麻木失去知觉……
在训练场上和赛场上如此付出,支撑队员们的却是非常单纯的国家荣誉感。比如郎平就曾透露当时打球奖金很少,周鹿敏则透露自己退役时奖金只有3000元。
后来连袁伟民也很愧疚,对队员说物质保障没有做好,亏欠了队员,但球员们却没有因此抱怨,反而很多老队员为了球队的更新换代,给年轻队员“让位”,欣然让出位置从国家队退役。
郎平和恩师袁伟民。苦练,唯一的秘诀
正如那句老话,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艰苦磨练的中国女排,终于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首次登顶世界之巅,随后又是世锦赛、奥运会……中国女排一口气完成了三大赛冠军的五连庄,成就了惊人的世界冠军五连冠。
对于那个年代刚刚开启改革开放大潮的中国来说,女排的辉煌成就无疑就是绝佳的强心剂。
老女排球员周鹿敏就回忆道,拿下1981年世界杯后回国时,“(机场)出来后什么都看不清,黑压压都是人,真的是人山人海。”后来到基地进行庆祝活动时,为了一睹球队,极度热情的群众甚至把基地的围墙都挤塌了。
正如周鹿敏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拿到世界冠军后,各行各业都把你当成偶像,不是现在的那种偶像,而是精神偶像。”
也正是在那时,郎平、曹慧英、孙晋芳、陈招娣等,成为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姓名,承载了太多欢乐而难忘的回忆。
在那个辉煌的年代,由于当时环境的原因,中国女排的很多队员其实都是到很晚的时候才接触排球,比如周鹿敏就是到16岁才被选去练排球。这支队伍能够在短短几年里就磨练到称霸世界,不惜汗水泪水的苦练成为了唯一的秘诀。
在老女排当过多年陪练和助教的陈忠和,自从2001年接手球队后就沿用了老女排的“魔鬼训练”方法,这支球队,也在2003年和2004年连夺世界杯和奥运会冠军,成就了中国女排的又一个“黄金一代”。
当时的队员宋妮娜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这一拨是练得比较狠的,条件会比老女排好一些,但强度不相上下。”
郎平亲自示范,指导队员训练。条件好了,但精神仍在传承
艰苦的高强度训练,成就了中国女排的一次次辉煌,而背后的血泪,只有队员们自己才清楚。
袁伟民时代的中国女排队员,很多都留下了满身的伤病,比如郎平,至今就做过多达12次手术。2018年女排世俱杯期间,陈忠和也曾在一次座谈会活动上,现场向曾受大伤的赵蕊蕊道歉,让赵蕊蕊和现场所有人动容。
但也正如陈忠和在一次面对媒体时所说,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这更多是一种压力下的唯一选择,“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想的还是第二天该怎样给队员练,一想就是两三个小时,第二天不到8点就又起来开始一天的训练,没有一天能松下来。”
这样不惜血汗的付出和刻苦的精神,已经成为了刻在中国女排基因中的一部分,一直到如今郎平所执掌的球队,也是一样。
虽然在训练方式上,可能不再像当初每天练满8小时那么艰苦,但所有队员的目标仍然是做到最好,为此,只有一次次地重复磨练,才能达到教练员的严格要求。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陈忠和坦言,“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爱国精神、永不放弃……一代一代有很多东西都传递下来了。我们俩(指自己和郎平)都是袁伟民的徒弟,所以有一种传承。”
2006年11月8日,世界女排锦标赛第二阶段小组赛,陈忠和率领中国女排迎战郎平领军的美国女排。“我们在袁伟民身上都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作为集体项目,我们的队伍有凝聚力,团结不服输,训练能吃苦。比如大量训练,严格要求这些宗旨没有变,但是一些小的改变肯定是随着每一个教练而有所变化的,训练方法方式上,肯定还是会有一些不同。”
的确,相比曾经的老女排,中国女排如今已经有了更加完善的硬件训练设施,郎平上任之后,还找来了海外的医疗和体能团队。后勤保障上的提升,以及排管中心对于教练团队的大胆“放权”和细致服务,让中国女排有了更为强大的后盾。
与此同时,郎平在2013年上任后所坚持的“大国家队”战略,也让更多的年轻队员有了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这对于中国女排的传承和发展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谈到对于这支中国女排的期望,陈忠和对于球队在东京奥运会的前景非常看好,“毕竟我们有朱婷、颜妮、袁心玥等等世界级的球员,(取得好成绩的)希望还是比较大的。”
与此同时,他也关切地提醒球队需要严防伤病,“因为队员普遍身高比较高,需要着重注意防伤防病,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的确,回望这些年,从当初在“竹棚”里的摸爬滚打,到如今在各种科学保障下的挥洒汗水,中国女排的队员变了,环境变了,但精神依然没有变,就像朱婷在今年世界杯期间所说:
“女排精神不是喊出来的,而是一分分拼出来的,一场场球打出来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