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布列松是如何见证甘地之死的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玛格南联合创始人布列松都将自己定义为传统新闻摄影的反义词,并曾留下这样一句名言:“我想要强调自己的观点: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超现实主义对他的摄影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体现为他仅把摄影视为“即看即画”的一种工具。是布列松的同事、另一位玛格南图片社联合创始人罗伯特·卡帕鼓励他去做更多纪实工作,并促使他踏上首次造访印度的旅途。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一开始,布列松的目的是完成一个摄影专题,捕捉这个国家的精髓,在社会经历急剧变化的时刻记录它的过去和当下。
彼时印度刚刚从英国统治下获得独立,却马上分裂成以印度教教徒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为主的东、西巴基斯坦。而在种种动荡的中心,刚刚带领印度独立的圣雄甘地又开始新一轮抗争,号召终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暴力冲突。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布列松对甘地进行了近距离的独家拍摄,记录这位运动人士如何通过绝食,对造成了数百万人丧生的暴乱表示抗议。然而,1948年1月30日,甘地遇刺。
前一天,布列松刚刚给他拍下肖像,由此无意中成为了一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布列松在甘地逝世后拍下的一批照片,为这一事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视觉记录,并且造就了一个经典摄影专题——虽说这可能是无心插柳。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布列松拒绝被贴上记者的标签,不过他对于新闻摄影的基本法则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并且在个人著作《The Decisive Moment》(决定性瞬间)的引言中写道:“对我来说,摄影是在短时间内识别一场事件的意义,并在瞬间之内精准组织形式,做出恰如其分的表达。”
他的摄影专题 《Death of Gandhi》(甘地之死) 便体现了这种两方面并行的手法,既捕捉了重要的历史时刻,也庄严地传达出事件中的痛苦与哀伤。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遇刺第二天,Birla House里的甘地遗体。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甘地的秘书看着葬礼柴堆开始点燃。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甘地遗体在亚穆纳河边进行火化。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随着甘地的送葬队伍逐渐接近火化地,民众都等着进行最后的告别。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甘地的骨灰正在被送到恒河祭撒。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民众在等待运送甘地骨灰的列车。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民众聚在Birla House和火化地之间投掷鲜花。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民众聚在铁路轨道旁,向甘地的骨灰表示敬意。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将甘地的骨灰送至恒河的列车车厢内。民众聚在铁轨周围,希望目睹甚至触碰甘地的骨灰,对领袖进行最后的致敬。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民众聚在恒河边,目睹甘地骨灰的祭撒。
印度,德里,1948年
©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