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河南温县:全省小麦亩产第一县,为粮食安全贡献“温麦良种”
初秋时节,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的小麦博物馆里,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生态、实物、局景、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声光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让参观者全面了解了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和小麦文化。“天天吃小麦,可对小麦却不甚了解,今天我和孩子都学到了新知识。”焦作市民陈女士说。
机收小麦。
温县小麦博物馆3年前在该县粮食高产核心区祥云镇揭牌开馆,是全国首个小麦博物馆。小麦博物馆为何落户温县?先来看一组数据。
小麦博物馆。
温县小麦产量高,近几十年来屡破高产纪录。1991年,温县小麦单产达到401公斤,玉米亩产达到604公斤,率先成为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1996年,温县小麦亩产达518.92公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小麦亩产千斤。
机收小麦。
2006年,温县祥云镇15亩小麦高产攻关田(豫麦49-198)以亩产717.2公斤的水平创造了我国三大主产冬麦区单产新纪录。
2019年,温县小麦亩均产量602.1公斤,首次突破600公斤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连续30年保持全省小麦平均亩产量第一。
麦田管理。
数字亮眼,令人振奋,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温县地瘠民贫,科技落后,加上当时农家品种秆高穗小,不抗病,易倒伏,小麦长期处于低产水平。1949年,河南省小麦平均亩产只有85斤。温县群众更是流传一句顺口溜:“小麦小麦,不过一百。”
八九十年代以前小麦脱粒现场还原。
从70年前小麦平均亩产不过百斤到如今成功突破600公斤,背后奥秘何在?农以种为先,高产奇迹无疑得益于优良种子。如何做好一粒麦种?温县一大批淳厚而执着的小麦育种人用时间给出了答案。
喷灌麦田。
将一生献给了小麦育种事业的王焕英,被温县人亲切地称为“温麦之父”。有着“金麦种”美誉的 “温麦2540”,就是王焕英10年心血的结晶。
小麦育种。
温县种子管理站站长牛长河回忆,1985年麦收时,王焕英的小儿子患急性黄疸型肝炎住了院,妻子几次打电话催他去医院,他只说“好好好”就是不动身。妻子气呼呼找到试验田,却看到浑身大汗的王焕英像失了魂一样,发疯似的在麦田里翻找东西。原来,翻晒麦种时,王焕英发现代号70117RL的育种亲本不见了。“这个品种抗病性强,落黄好,可是他的命根子呀!不吃不喝一连找了两天两夜,王焕英终于在麦茬地里找到两粒,当时他激动得嚎啕大哭。”
小麦育种。
“育种是个技术活儿,也特别考验毅力。凡是搞育种工作的,基本上把家都舍了,从种到收,天天不是在地里观察,就是在实验室里总结。用‘十年磨一剑’形容育种工作,毫不为过。”牛长河说。
麦田管理培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在王焕英的精心培育下, “温麦2540”终于诞生,四年的种植试验证明,它抗倒伏、产量高,最高亩产570公斤,那时的全国平均亩产还不足400公斤。1991年,“温麦2540”在温县开始规模化种植,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物亩产达到1016.5公斤,这一成绩一举让温县成为“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
除了王焕英,温县还有一大批像王治波、王乾琚、吕平安、王素霞等农民出身的育种专家、小麦育种人才150余人,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50余项,他们数十年呕心沥血培育出大量温麦良种,让温麦良种在中国乃至世界小麦种子队列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小麦育种家吕平安。
小麦种带动大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温县现有种业科研公司20家,种业公司31家,温麦系列种子每年外销1.5亿余公斤,畅销河南、河北、安徽、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山西等省区。在黄淮海冬麦区累计推广了4亿多亩,帮助农民增收260亿元。“世界小麦看中国,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温县”的美誉广为流传。
无人机喷洒农药。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温麦两种”已经成为带动一个产业发展、演绎遍地金黄的传奇。
温县小麦种子产业博览会。
放眼整个河南,这片占全国1/16的耕地上,产出了全国1/10以上的粮食、1/4以上的小麦。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追求高产到量质双赢,从统种统收到结构优化,从粗放作业到绿色发展,逐渐从农业大省成长为农业强省,从“中原粮仓”跃升为“国人厨房”。(王佩 石国庆 田博文/文 徐宏星 图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