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攀登者》:是时候重新定义主旋律电影了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毫无疑问,《攀登者》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和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相比,它又显示出明显的异质性。但或许更应该说,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定义,早应该改变了。
《攀登者》海报从追求大制作、大场面以及全明星阵容,到营造紧张刺激的剧情和商业元素,再到如今的《攀登者》对人性、人情的展现,可以说,主旋律电影的内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几度嬗变。从国庆档的几部作品来看,主旋律电影的身段,或许会在未来更加柔和。这种多元发展的局面,无疑是中国电影的一大利好。
说回《攀登者》。本片开篇的几场戏,处理得颇为干净利落,在短短几分钟内把戏剧冲突推到高潮,让人眼前一亮。十五年前成功登顶,但摄影机掉落了,以致登顶的关键证据缺失。所以,当年到底有没有登顶?外界的质疑构成了主人公方五洲和曲松林等人要再度挑战珠峰的动力。
《攀登者》剧照方五洲与徐缨的爱情是属于个人的,两人共同追求的理想则是属于国家的。同理,李国梁和黑牡丹未能开花结果的情愫属于个人,两人投身的登山事业属于国家。曲松林和方五洲的误会以及和解属于两人的兄弟情谊,但两位主角考虑问题的基点却不是个人。杨光因为照顾女医生失去了一条腿,这是属于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是集体主义情感的体现。
不难看出,主旋律电影正在把焦点不断缩小,避免过度的宏大叙事,代之以细腻的个人情感展示。这种艺术手段的使用,更容易为观众的感情找到载体,不至于使影片陷入空洞说教的窘境。
但这一手法,也给《攀登者》制造了新的难题。首先是吴京饰演的方五洲过于耀眼,在本片中的表现近似“无敌”。上天入地,一柱擎天,屡次力挽狂澜,显示了自己的好身手不假,但也抢了队友的戏,也是不争的事实。毋宁说,这是导演没有处理好群戏和独角戏的比重关系。
《攀登者》剧照事实上,冲顶珠峰,这绝不是某一位队员,甚至是某几位队员能完成的任务。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各队员的团结一致,如果本片能更合理地平衡各角色的戏份,影片呈现出的效果会不会更好?
归结起来,如何平衡好角色个人光芒和作品整体价值观的关系,这是接下来主旋律电影创作者应该重视的课题。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攀登者》里的一些缺陷,更像是李仁港导演一贯艺术风格的延续,与主旋律电影的定义无关。善于营造气氛、打造场面,但把握不住尺度,这可能是崇尚浪漫主义的李仁港导演的老问题了。
值得庆幸的是,本片多位优秀演员的助阵,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导演情感的泛滥。拿张译饰演的曲松林来说,他在影片前半段因为当年丢失了摄影机而陷入悔恨、偏执的情绪,而在后半段因为李国梁的牺牲又落入保守、畏缩的心态,其在两种表演模式的切换上毫无压力。
最重要的是,曲松林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大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迷茫也有坚持的男子汉。本片在人物塑造方面追求的立体化、多面化,显然在张译出色表演的加持下收到了不错的成效。其实,方五洲在影片前半段的憋屈和郁闷,也显示出吴京不错的表演状态。
《攀登者》再次证明,主旋律电影越是能在人物性格刻画上多下功夫,越是能拉近影片和观众的距离。在影片结尾的登顶一幕,本片的处理颇见功力。没有雄壮的背景音乐,没有煽情的队友鼓励,也没有过度的情感铺垫,方五洲和队友们就登上珠峰。几秒的留白,和登山队员在登顶那一刻复杂的心情融为一体,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真实性。
随之而来的,才是一系列回忆画面和欢腾的场面。于无声处听惊雷,从低到高,从无到有,这种情感调度上的成功经验,值得后来者借鉴。越是懂得节制,主旋律电影与观众间的情感交流越是顺畅。道理很简单,对祖国、对人物的认同是植根于观众内心深处的。创作者需要做的,是用巧妙的手法,把那些情感小心翼翼地挑动出来,而不是心急火燎地打翻储藏着情感的瓶子。
《攀登者》,既是方五洲等登山队员坚持向上攀登的过程,也是祖国不断走向强盛的隐喻。对于这样一个本就意蕴深刻的故事来说,做减法反而比做加法更难。《攀登者》的情感浓度足以让观众潸然泪下,但如果多一点含蓄,会不会使本片更上一层楼?就像方五洲和徐缨之间始终没能捅破的那层窗户纸,如果直到影片结束,方五洲也没能说出那句话,会不会给观众留下更深的心灵震撼?
不管怎么说,《攀登者》已经为后来者提供了足够多的经验。我们有理由期待,今后,主旋律电影还能在题材和叙事的深度和广度上更进一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