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印度哲学佛教学研究的展示:东京大学三位教授在北大讲座
王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字号
2019年9月21日,日本东京大学马场纪寿、高桥晃一、加藤隆宏三位教授主讲的印度佛教专题讲座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
本次讲座活动由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印度古典梵语文艺学经典翻译与研究项目组主办,三场讲座共吸引了来自北大多个院系以及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师生近百人次前来聆听。北京大学佛教典籍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湛如在致辞中说:东京大学是印度佛教在亚洲研究的重镇,本次莅临北京大学的三位教授是东大印度学中青年研究者中的翘楚。据悉,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系陈继东教授促成此次讲座活动,并承担全程的翻译工作。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马场纪寿教授的讲座主题是“巴利语世界是如何诞生的”,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幸副教授主持。马场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献学的方法入手,根据上座部大寺派的说法论述了巴利语的两个特征:一是包含五趣的一切众生讲原本相同的语言。二是巴利语是传承三藏佛说的相应语言。分析了这两个特征的形成过程。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良教授作为评议人,对马场教授讲座内容作了点评,高度评价了他从巴利语演变及其与梵文关系的独特视角入手对巴利语世界圈的形成进行的挖掘分析,认为讲座线索清晰,对我们了解巴利语佛教圈与汉藏语佛教圈的异同有很大帮助。他指出季羡林教授曾提出佛陀起初是使用摩揭陀语进行传教,并对其与巴利语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些补充。东京大学文学部印度哲学佛教学研究室主任高桥晃一教授进行了主题为“《解深密经》的思想”的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华传教授主持。高桥教授从文献与思想两个方面入手,反驳了一些学者所主张的《解深密经》是由多部小品经典拼凑而成的观点。支持该观点的学者多以历史上曾有多个单品汉译本为证据,而如果仔细考察早期译本的形成过程,反而证明了初译之时此经已具全本规模。从义理上看此经各品内容似有不连贯之处,但这是由于对唯识思想只作表面理解而导致的错误印象。此经的深层思想具有一贯性,今后对《解深密经》的研究应该基于这一观点展开。
评议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叶少勇副教授十分赞同高桥教授对《解深密经》构成的论述,并补充说因为《解深密经》结构性强所以窥基称之为“经中之论”。此外还赞赏了高桥教授梵藏汉对勘的方法论。《解深密经》虽然梵本已佚而且存有玄奘的高质量汉译本,而对其中很多概念的精准把握,只有通过藏译返梵的方法才能实现,这对深入理解《解深密经》思想的一贯性有重要意义。东京大学文学部印度哲学佛教研究室的加藤隆宏教授进行了主题为“跋湿迦罗(Bhāskara)研究——印度哲学研究的一个事例”的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王颂教授主持。加藤教授介绍了版本文献学和思想史的基本方法,以跋湿迦罗为吠檀多思想(Vedānta)的一个个案切入,反思了印度哲学研究的问题和路径,强调了从印度传统内部检视思想脉络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赵悠在评议环节补充了吠檀多哲学的现代研究背景,包括近世印度宗教社团的立场导向,并提出跋湿迦罗的思想特点与其社会身份的关系等问题。加藤教授由此对跋湿迦罗的立论进一步说明,指出其“别无别论”(bhedābheda)没有受到注疏传统的重视,与其在家的身份背景密切相关。最后,现场围绕着吠檀多一(根本原因梵是一)与多(多样的现象关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加藤教授补充道:一方面跋湿迦罗的理论的确有弥曼差派(Mīmāṃsā)实在论的倾向,反映了吠檀多思想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商羯罗(Śaṅkara)直接引入佛教的“幻论”(māyā)和“无明”(avidyā)来消解一与多的理论矛盾,在跋湿迦罗看来恰恰没有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维护婆罗门教正统实践的意义上,故而基于对商羯罗的批评,坚持多样世界是实在的主张。本次系列讲座,日本学者与中国师生碰撞出了思想火花,不仅讲评者有细致深入的评述和批评,而且参会的听众也积极发问,做到了良好的学术互动。三位东京大学的教授齐聚一处发表各自的成果,与会师生通过该系列讲座对印度哲学、佛教学、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问题增加了认识。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澎湃矩阵
新闻报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