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壹字读书会|学者段怀清:找寻上海历史中的民间文化
文化不仅仅是上层的、精英的,也是下层的、民间的。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的蓬勃发展,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许多高等及专科院校相继开设民间文化课程。9月27日下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哈佛-燕京访问者段怀清来到“壹字读书会”第二十六期——中国民间文化的读书分享,与现场读者分享了对中国民间文化的独到见解。
段怀清在壹字读书会现场 本文由壹字读书会供图《梁祝》在上海获得了第二次艺术生命
在我们的印象中,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和民间文化,一般在农耕文明、农耕社会和农耕形态文化地域里更容易滋生发展,而上海并不是一个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很发达的地区。段怀清说:“要在上海的历史当中要找民间传说和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也不是没有,即便像上海这样一个都市社会里,依然流传有民间传说和故事,比如孟姜女。上海松江地区是中国孟姜女传说非常重要的一个传播地域。大家都知道民间传说可能会有一个始发点,从这个地方生成向外扩散。举一个简单例子,大家都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梁祝》的故事,我们以为《梁祝》一定发生在浙江宁波,事实在中国,至少三个地区跟宁波一直在争夺《梁祝》传说的起源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梁祝》在上海获得了它的第二和第三次艺术生命。浙江女子越剧团把流传在田野上的传说带进了上海剧院、都市社会,这是它重获新生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第二个转折点是20世纪50到60年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诞生,同样发生在上海。这两次转折对《梁祝》传说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段怀清说:“《梁祝》作为民间传说,可以读到完整的文本距今不过五六百年时间,另外一千年的时间只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在中国民间社会、田间地头传播。到了明末清初,大作家冯梦龙有一本书叫《情史》收录了一篇故事,这篇故事叫《祝英台》。直到公元15-16世纪左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着重要讲的是祝英台。事实上,民间传说中,最早多是关于祝英台这个女孩的故事。最早《梁祝》故事主题有两个,一个是关于教育的主题,性别权利的主题,女孩子知识教育权利的问题,第二个才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爱情主题。”
段怀清介绍说,第一个在耶鲁念完了四年本科后回到中国的容闳,成为晚清通晓洋务了解西方了不起的人物。他向当时的两江总督、晚清推动洋务运动的高级官员曾国藩提出,中国最重要的、迫在眉睫的一件事就是送女性进学校读书。他说:“一个中国受过教育的成年知识男性和美国受过教育成年男性没什么差别,而19世纪60年代美国白人女性基本有权利进学校读书,中国女性还没有这样的权利。如果是这样,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智商相比,会一代比一代差。如果我们想赶上西方世界,必须要让女性进学校读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梁祝》的第一故事主题比第二个更受关注,一个叫祝英台的女孩为了实现她的读书梦,女扮男装,她虽是一个民间故事形象,却反映了中国女性为自己性别权利和接受教育所做出的个人努力。20世纪20-30年代起,上海舞台开始演绎《梁祝》故事,这是《梁祝》第一次离开中国田间地头,进入到上海这样一座现代都市。在这次同上海的“相会”中并不能看出多少上海城市文化元素的注入,但这样的状况在二三十年之后发生了很大改变,这次改变就是20世纪50年代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诞生。上海这座城市为《梁祝》注入两个鲜明特质:第一是现代化,第二是世界性。用小提琴协奏曲的方式演绎中国的民间传说,当一个经典民间故事和西洋音乐结合在一起,所呈现出来是一种结合形式,城市文化能为中国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经典文化贡献重要元素。
上海的民间性:民本且民生此外,段怀清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上海这座城市有没有其他可观察的路径?清末的时候,上海有一份报纸叫《图画日报》,用图画形式叙述上海这座城市每天发生的新闻。这份画报体现了城市文化中“以民为本“的特质。民用西洋式马车代表了新的生活时尚;中国最早有权利进学校读书的女子在毕业典礼上跳集体舞;女子宴请的公共社交活动等,都是表现上海这座城市文明的进步。
段怀清总结道:“如果一定要找几个关键词描述上海,民间性、视觉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中,民间性在第一位。民间性中最根本的两个要素是民本和民生。民本指的是以民为本,民生指的是以生活为本;此外,自由和独立也很重要。上海的家庭分工和秩序非常好。“
上海女性在中国大城市里较早具有独立意识。段怀清以张爱玲为例证明了这一观点:“读张爱玲的作品,不得不佩服这样一个女性,不靠父亲、不靠母亲、不靠家族,自谋职业生路。在张爱玲成名的1940年代,她才20岁出头,那时候张家还没有完全没落,张爱玲的祖母嫁给她的祖父有相当多的陪嫁,但张爱玲却走了自立的道路,这种气魄几乎渗透到所有上海女性的个人意识中。”
自由和独立是时代性的体现,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最经典的要素没有完全消失,又可以感受到在传统文化之外,既丰富生动又有质量的现代性的一面。上海没有变成一个丧失中国本土文化的城市,而是变成了一个既包容中国又拥抱世界,既延续传统又创造未来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城市。
“壹字读书会”由静安区委宣传部、静安区文明办、学促办联合主办,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指导,融书房和静安区文化馆承办,活动以“识文字、知文化、感受文明”为理念,旨在在市民中传播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助力打响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只取一个字,直抵事物之本质”。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