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中国美术70年|魏景山忆《占领总统府》,陈逸飞曾做模特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毛泽东写下这首七律。20多年后,陈逸飞、 魏景山受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于1977年创作完成了《占领总统府》,这件作品描绘了南京解放的场景,成为了此“重大历史时刻”的固定图式。创作者之一的画家魏景山近日向“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回忆了这幅画创作的一些细节:为了达到画面的写实,创作这幅画作时,陈逸飞穿上军装、手持冲锋枪,自己上阵充当模特;一同创作的魏景山,当年还为《占领总统府》做了雕塑小稿。
陈逸飞、魏景山,《占领总统府(蒋家王朝的覆灭)》,335cm×460cm,布面油画,1977年《占领总统府》以艺术的方式创作了解放南京时“天翻地覆”的历史场面,整幅油画采取俯视的视角,将视点集中在那名胸挂冲锋枪的升旗战士和那面冉冉上升迎风飘扬的红旗上。这件作品中一股向上喷涌着的力量,让观者似乎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这件作品的创作,要从1976年讲起:
“1976年的一天陈逸飞跟我讲,现在军事博物馆有一批军事历史题材的绘画要画,其中有几幅题材是非常有意思的。他就问我,我们一起画这幅画行不行。当时就说了两幅画,一幅是现在的《占领总统府》,另外一幅就是《解放军横渡长江》,那我就欣然同意,一口答应,我们就一起画。” 魏景山对澎湃新闻回忆说。
《占领总统府》模特照,左为陈逸飞力求写实:写生模特、创作雕塑、刻画细节
1960年代初,陈逸飞和魏景山就是解放后上海美专的同学。“当时陈逸飞比我晚一些入学。1965年,我们分配进了上海油雕院,从同学变成了同事。” 魏景山说,“因为艺术观点一致且绘画技巧相近,从1972年开始,我们开始了合作大型创作。那一年恰好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也是全国美展即将举办之际,我们俩合作了一张《开路先锋》,以筑路工人们抬着钢轨前行的画面,展现了工人阶级的气概。”
陈逸飞、魏景山,《开路先锋》,1972年1976年接到《占领总统府》和《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创作任务后,陈逸飞和魏景山前往南京总统府,并到长江沿岸采访、画速写、拍照以收集素材。并以不同构图,不同人物安排,构思了几稿。
在开始创作之前,两位创作者皆认为这件作品需要高度写实,所有素描关系和色彩关系都应该尽量考虑周全。
《占领总统府》,构图稿,陈逸飞作“我们认为当时的场面应该是波澜壮阔的,在构图定下来以后,我们用泥塑塑造了一个10公分高的小构图。在不同光源的照射下,模拟出未来画面的明暗的效果。”魏景山说,“在具体物色人物形象时,我们向电影制片厂借来了服装、冲锋枪、机关枪、铜盔等军用装备和武器,在创作时我们把冲锋枪放到灯下,模拟冲锋枪的材质在不同光线角度下的色彩变化。遇到朋友来油雕院拜访,我们也会根据人物塑造的需要请他们穿上军装充当模特,画素描、画油画习作,并根据人物动态拍一些照片,然后再上画布。我们画的时候可以说是‘一鼓作气’,创作过程不到三个月。”
《占领总统府》,模特照在创作过程中,虽然有照片作为配合,但两人还是尽可能地写生。陈逸飞和魏景山都认为,艺术创作不能像照片,在高度写实同时要摆脱摄影的痕迹。在当时留下的图片资料中,通过陈逸飞穿着军装、手持冲锋枪,上阵当模特的场景可以大约窥见两人当时的创作状态。
画面中飘扬的红旗在创作时也使用了鼓风机,并把吹起红旗的瞬间捕捉在画面中。即使是画面建筑物上的水泥块,为了上面的斑驳破损更有说服力,他们也搬来了真实的水泥写生。
《占领总统府》,模特照除了大场面的表现外,两位创作者在创作中还注重文学性和叙事性,通过人物的互相关系、心理状态、构建出不同人物的形象:
细看画面布局,欲往上冲的战士注视着迎风向上的红旗,心潮起伏。画面前方的小战士,紧握枪杆、昂首挺立,头部受伤的老战士也兴奋地召唤着同志们。隔着画面似乎能感受到呼啸的枪炮声、震天的欢呼声。仿佛交织成一首雄壮、震撼世界的交响。然而,在欢庆的场面中,两位作者还塑造了一位成熟的指挥员,他欢乐不溢于表,沉着地看着手表,记下这令人难忘的时刻。这一刻是1949年 4 月 23 日上午 8 时。
陈逸飞与魏景山在《占领总统府》画作前合影是历史现场的还原,还是艺术的再升华
1949 年以前,南京是中华民国政府所在地,因而,解放南京在解放战争中具有象征性意义。1949 年4月25日的《北平解放报》以“国民党反动统治已宣告灭亡,我军解放南京”为标题道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攻下南京,并附有蔡若虹的一幅反映渡江战争的漫画,随后,毛泽东写出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对解放南京的喜悦与深思。
1949年4月25日《北平解放报》在此前的 4 月 23 日,解放军渡江先遣部队率先进入南京城,时任营长管玉泉回忆了进入总统府的细节:
“我率部抵达总统府后,发现总统府大门虽然是紧闭着,但只是用插销插着,并没有上锁。当部队到大门口时,里面立即就有了反应。 很快,就出来了两三个人, 很配合地将大门打开。6名战士用力推开了沉重的镂花大铁门,大队人马立刻涌入,很快就抢占了有利的地形,控制了整个总统府大院,当时未遭到残敌顽抗,当场只俘虏了 10 多名未配枪弹的卫兵。
在俘虏兵的引领下,我们登上了总统府顶楼,看到旗杆上还挂着青天白日满地红的“狼牙旗”,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国民党的旗子扯下,换上了一面我军冲锋时用的红旗。这时正是 4 月 23 日上午 8 时。”
亲历者的回忆与《占领总统府》所呈现的并非完全相同,魏景山也坦诚他们创作时依照可以找到的历史资料画了两个方案,其中一幅选取了解放军冲入总统府的瞬间,另一幅来自于1949年补拍的占领总统府的仰视照片。这两幅稿子最终被否定。
补拍“占领总统府”的照片《占领总统府》铅笔构图稿,陈逸飞作《占领总统府》铅笔构图稿,陈逸飞作《占领总统府》的终稿超脱了借鉴,基于用绘画图像表达的宏大历史事件,采用了视平线较高、视野较大的俯视视角,这也成就了它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经典样式。
《占领总统府》,水粉小稿,陈逸飞作在魏景山看来,“历史画”不是“画历史”,《占领总统府》是一件艺术作品,需要艺术的加工和想象,作为油画呈现方式,它是写实的,但不一定是真实的。
艺术家李斌常带着历史的考据意识去创作作品,他曾致电魏景山提出他的质疑,并通过自己的研究认为,南京是和平解放的、其中中共地下党功不可没,在《4·24 晴空万里·南京 1949》(2011)中,李斌沿袭了《占领总统府》的基本图像样式,将原来虚拟的画面中的人物置换,保留解放军战士冲上楼台的群体形象,但在画中央加入了地下党与解放军会师的情景。李斌的作品可以说是从恢复历史图像、植入历史想象的方式对《占领总统府》的再创作。
李斌,《4·24晴空万里·南京1949》,2011完成《占领总统府》后的岁月
完成《占领总统府》后,1979 年陈逸飞创作了《踱步》,反思中国近现代的历史,1980年陈逸飞赴美留学,1984年获艺术硕士学位。在美国被评价为“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此后陈逸飞以周庄双桥以及带有小资情调的油画描绘了他的“海上旧梦”,后涉足多个领域,于2005年去世。
1983年,魏景山收到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领奖通知,《占领总统府》(当时名为《蒋家王朝的覆灭》)获得第一届解放军文艺奖。此后两人都少有主旋律大创作。
《蒋家王朝的覆灭》荣获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第一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占领总统府》创作完成后收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且不外借。当时创作的手稿、小稿也均有保留,在2015年上海油雕院50年大展上,《占领总统府》的手稿和原作缩小版复制品均有展出,但当年为创作做的泥塑则早已不在。时任上海油雕院院长肖谷邀请魏景山再“创作”一个参展。所以如今可见的铜制雕塑小稿其实是2015年,是魏景山根据当年完成的油画作品的再创作,相比当时10厘米、为配合创作的小泥样;2015年更像是一件作品,约有30厘米,且人物刻画比原来细致。
魏景山,《占领总统府》,雕塑小稿,55cm×34cm×30cm,铜,1977-2015年201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上海文史馆组织了“重走长征路采风团” 魏景山与俞晓夫、陈逸鸣画家都参与其中,在石棉安顺场等地体验生活后,魏景山创作了《强渡大渡河》雕塑作品,在他看来从长征到解放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魏景山《强渡大渡河》如今,《占领总统府》早已成为时代的经典图式,再回忆42年前的创作时光,魏景山也坦言,没有想过这张画会获得现在的评价,当时只是想好好画,尽自己的可能画好它。
魏景山近影-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