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邦故里沛县转型发展,采煤塌陷地“废地”变经济新增长点
徐州沛县位于江苏省的最北部,与山东省接壤。“刘邦故里”和“华东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是沛县最醒目的两张名片,也由它们连接起这座城市的古今。
“煤城”的标签让沛县深感困惑,占江苏省总储量40%的煤炭资源为沛县带来一度的辉煌,却也留下的262.5平方公里采煤塌陷地,而这一道道的“地球伤痕”,曾是沛县近30余万人世代生活的家园。因此,采煤塌陷地治理一直是横亘在沛县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首要难题。
2018年6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沛县调研时提出,把沛县作为江苏省“搬迁扶贫带脱贫”试点。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一年有余,沛县的试点工作有了哪些进展?
日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实地探访中发现,面对采煤塌陷地的世界难题,沛县根据当地具体实情,最终采用了整镇搬迁的政策。该政策计划在2018-2020年内,以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为牵引,投资93.32亿元建设418万平方米安置住房,为13.9万人新建家园,并以沛北经济开发区、沛县经济开发区为重心,吸纳搬迁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让百姓既能“安居”,亦可“乐业”。
选择整镇迁建模式,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既然采煤塌陷地不适合人居住,那就把他们搬出来。这既让农民住进新房,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有利于沛县集中整治连片塌陷地,甚至变废为宝,让这片‘废地’也能产生效益。”沛县县委书记李淑侠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开门见山,阐述了沛县在面对采煤塌陷地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两座大山”的创新做法。
李淑侠向澎湃新闻介绍,采煤塌陷会造成房屋开裂、道路损毁,使良田荒芜或沉入水中,数十万农民因此失地、失业,将居民从采煤塌陷地中迁出,是唯一出路。“因此,我们将搬迁安置作为百姓‘去痛’的突破口,最终选择了整镇迁建模式。按照近郊安置、进镇安置、景区安置、园区安置的原则,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沛县住建局局长陈全更告诉澎湃新闻,沛县采用的整镇迁建模式,主要提供实物安置、货币化安置两种方式,并由农民自主选择。即农民既可将宅基地住房置换成沛县城镇的新建商品房,也可直接获得安置补偿。“以‘采煤沉陷区治理’为契机,我们也同步进行了更大规模的人居环境改善计划。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我们计划实施项目81个,包括新建城镇社区、搬迁新建农村社区、改善提升农村社区。”
“整镇迁建的做法其实并不多见,因此沛县在实践之前,也经过了长时间的考证与深思熟虑。”李淑侠表示,2018年7月,沛县党政代表团前往陕西汉中、渭南等地学习当地移民搬迁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经验做法,并制定了《关于成立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指挥部的通知》等10个文件,最终启动了杨屯镇、安国镇、龙固镇的新试点搬迁整治工作。
杨屯镇新镇区鸟瞰杨屯镇位于沛县西北端,是苏鲁两省的交界处,共有2.1万亩采煤塌陷地。杨屯村村主任张光辉说,当镇内3对矿井全部闭坑时,未来还会形成2万亩采煤塌陷地,失地农民将达4.3万人。目前在杨屯镇启动的迁建项目,则以杨屯镇南仲山小区为主,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负责。
澎湃新闻注意到,其实早在2010年,杨屯镇就由同济大学设计院操刀,就近开始了集居民集中区、政务区、工业区等功能为一体的新镇区建设。据了解,这项总投资25亿元的新型城镇,目前已完成8个社区安置房,共计150万平方米。文体中心、学校、医院等功能性设施已经投入使用,已有3万人入住。
沛县提供的官方资料显示,目前沛县在建安置项目共有83.5万平方米,2018年还启动了第一批集中居住先行先试建设试点,共涉及全县10个镇、街道,安置面积149.7万平方米。
“对于我们来说,如此大规模的整镇搬迁是巨大的挑战,同样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的重要机会。”陈全更介绍称,新建的城镇、农村社区,均结合了乡村实际,因地制宜地打造乡村特色风貌,“比如敬安辣椒科创小镇建成全省首批农业特色小镇、张寨陈油坊村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
“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让塌陷区内的老百姓住进新居,享受城里人的生活。”陈全更表示,在整镇搬迁前期,沛县对全县371个行政村、23.8万户农户展开了调查,向他们解答其最关心的房屋补偿、新房差价等问题,最终确定将有意愿的3.9万户列入“三年改善计划”内,从而“把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交给农民群众。
让搬迁的居民既得“安居”,亦可“乐业”
对于农民来说,失地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失业。如何让采煤塌陷地的农民们既得“安居”,也能“乐业”,是沛县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在2018年9月13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临着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巨大压力,近年来徐州咬定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不动摇,聚焦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推进产业、城市、生态“三大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走出一条有徐州特色的振兴转型之路。
“其实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三者相互联通,并不孤立。”李淑侠表示,沛县确立了“工业立县,产业强县”的目标,打造以光伏光电、新型铝材为代表的六大支柱型产业,每年创造近2万个就业岗位,并在杨屯镇重点建设沛北经济开发区。
澎湃新闻了解到,沛县北部是当地主要煤炭产地,也是采煤塌陷地的“重灾区”,沛北经开区就处于核心位置,因此也肩负着为沛县北部五镇失地群众就近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失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责任。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沛北经开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引进碳纳米管、新能源汽车电机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的纺织、铸造、机电等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并与西安交大等高校共建创业、科研基地,创造8000余个就业岗位,是沛县乃至徐州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典范,也是采煤塌陷地居民迁建的重要目的地。
“沛县一直是徐州著名的制造业基地,有着优秀的实体经济基础,在2017年中国工业百强县榜单中位列80位。产业转型的过程中,除了‘腾笼换鸟’之外,以纺织为代表的传统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沛县县委书记李淑侠说。
沛县纺织新纤维材料生产车间据了解,沛县每年生产各种纱线60余万吨,是国内三大粘胶纱线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江苏第一家以纱线生产命名的国家级基地,纺织产业规模位居全市首位。今年6月,总投资121亿元的天丝新材料及高端纺织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沛县经开区,每年将生产30万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纤维材料。
李淑侠向澎湃新闻打了一个比方:“这种材料就像是中餐里的味精,加入到成品服装中后,整个产品的附加值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这将对沛县整个纺织行业带来重大的变革。”
在她的眼中,沛县未来会因此成为“世界高端纺织产业制造中心”。
“杨屯镇是整镇迁建的典范,目前新镇区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未来集中居住人口将达到6万人。” 沛县住建局局长陈全更表示,为了解决群众“安居乐业”的难题,沛县更是根据新建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差异,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
“在城镇社区,我们通过布局产业园区,以沛北经济开发区、沛县经济开发区为重心,吸纳搬迁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打造农民10分钟就业圈;同时围绕新建农村社区,我们则布局现代农业,发展绿色稻米、养生牛蒡等产业集群,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陈全更说。
变废为宝,采煤塌陷地已成为沛县经济新增长点
采煤塌陷地治理之所以成为世界性难题,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塌陷地的再利用。
澎湃新闻了解到,采煤塌陷地共有三种类型:一类是深塌三米以下,即深水区;二类是浅塌平均1.5米左右,即浅水区;三类是浅塌没有水,即荒草区。
“根据具体的情况,无水区的整治最为简单,甚至可以做到土地复垦,而面对另外两种类型的塌陷地,我们采用了极具特色的治理方法,让采煤塌陷地这片‘废地’,也能产生经济效益。”沛县县委书记李淑侠说。
江苏沛县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2015年,安国湖湿地公园被确定为国家级湿地,而就在几年前,这里是沛县安国镇著名的连片采煤塌陷地,水体杂乱、污水横流。
“自2012年安国湖湿地公园建设启动以来,我们拿出5亿元,对这里的水体采取垃圾清理、道路建设和水生植物栽培等一系列措施,修复和保护这里的湿地系统。”据沛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5年的修复,目前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栖息着白鹭、翠鸟等70多种野生动物。
“安国镇是汉文化之源,是大汉文化的发祥地,我们正结合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以湿地为中心的汉之源特色小镇。”该负责人还表示,正在打造的汉之源小镇,同样也将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并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成为沛县旅游行业的新增长点。
“修复采煤塌陷地环境,打造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方面,用资源换产业,以采煤塌陷地来吸收、集聚项目则是沛县的另一大创新做法”。李淑侠说。
同样是在安国镇,在张双楼3000亩曾经的煤矿塌陷地上,放眼望去,横竖成行的光伏支架和发电板整齐地排列着,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李淑侠对澎湃新闻介绍,“煤炭与光伏的目的都是发电,而光伏发电是需要基地的,不适宜复垦的采煤塌陷地,则是光伏企业最好的归宿。”
澎湃新闻了解到,近年来,沛县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发展,以沛县经济开发区为首,当地初步形成了硅材料——多晶硅铸锭——多晶硅切片——电池片——太阳能光伏组件——太阳能光伏电站较完整的产业链条。2017年,沛县光伏光电电池片产量占全江苏省25%,占全国13%。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随着中国核建、协鑫集团等光伏光电龙头企业强势入驻,沛县经济开发区2018年产值超200亿元。沛县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经开区将着力打造全国新能源生产基地,使沛县成为国内最大的光伏光电产业集中区之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