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场|光谱之间,看鲍勃·迪伦的灿烂色彩与金属光泽
七十八岁的美国摇滚歌手、艺术家鲍勃·迪伦今年7月结束了在欧洲的三十八场巡演,9月27日,鲍勃·迪伦(Bob Dylan)迄今为止全球最具规模的艺术巡展——“光/谱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首站来到了上海。澎湃新闻获悉,250余件艺术作品包含手稿、素描、油画、雕塑以及影像等资料,展现鲍勃·迪伦多元身份,力图让公众在独特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中感受其里程碑式的传奇人生。
鲍勃·迪伦(Bob Dylan)这个名字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位跨时代的文化偶像。他的人生如棱镜般,不仅有多面的视角,折射出斑斓而灿烂的色彩。
“倒不是因为我自认是大画家,而是我感觉在绘画时,我能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这是鲍勃·迪伦在自传《像一块滚石》中写到的话。他的艺术与音乐、诗歌一样,以“迪伦式”的方式传达着某种情感共鸣,在他的身上似乎也印证了那句话:“艺术是没有边界的”。
鲍勃·迪伦这位籍籍无名的年轻人,从偏远小镇明尼苏达到自由繁华的纽约,从撕碎“民谣国王”的名牌到摘下“摇滚诗人”的桂冠,鲍勃·迪伦始终没有踏上原本设定的人生轨迹,在非议中看似“改变自己人生的路径”,却在坚持自己人生的选择。如同他的歌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中唱到:“只能靠你自己,不知道回家的方向。似乎完全没人认识你,就像一块滚石。”
展览现场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在上海艺仓美术馆的展览不仅是鲍勃·迪伦的视觉艺术作品于国内的首次亮相,亦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综合性大展,聚集迪伦五十年创作生涯的七部系列作品,力图让公众在独特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中感受其里程碑式的传奇人生。
展览精选了二十世纪六十代至今,鲍勃·迪伦最为重要的250余件艺术作品,集合包含油画、丙烯、水彩、墨水、粉彩、炭笔素描以及独特的金属雕塑等诸多媒介所创作的作品,展现鲍勃·迪伦作为音乐人、诗人之外的另一重身份,与中国的文化艺术群体一道,探索鲍勃·迪伦于二战后在美国文化以及全球文化发展中的历程,可视化、立体化地呈现鲍勃·迪伦里程碑式的传奇人生。这其中,亦不乏全球各地私人藏家慷慨出借的珍藏。
展厅入口的旋转楼梯“本次大展将为观众步入迪伦的视觉艺术之旅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审视他多彩生涯的标志性元素,感受他作为歌手、词曲作家、唱片艺术家和音乐会表演家的非凡地位。此次展览策划近一年半时间,相当一部分鲍勃·迪伦的艺术作品为全球首次展出。希望观众在展览中不仅是观看,还能倾听音乐,甚至触摸那些雕塑作品。”艺仓美术馆馆长余光照先生如是说。
而对于此次展览,鲍勃·迪伦本人则表示:“看到这么多历年创作济济一堂,真是令人着迷。我不想用时代、区域或心境来区隔它们,我宁愿把它们视为一条长长弧线上的一个个点;它们构成了一个连续体,从我踏入世界开始,随我人生阅历的积累而延展,因为我认知的改变而转向。无论是发生在巴西莫雷蒂斯(Morretes, Brazil)的事件,还是在马德里卖给我《国家报》(El País)的人,都有可能对我产生深远影响。上海是一座拥有丰厚文化历史底蕴的城市,能在上海举办此次艺术展,我欣喜之至。”
年轻时的鲍勃·迪伦(中)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1941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自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引起的影响已超过50年。1963年,他的一曲《在风中飘荡》横空出世,带动了一大批歌手尝试自己创作反映时事的新民歌。他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和突破性的艺术家之一,并于2016年12月因其“在伟大的美国传统歌曲中注入新的诗意表达”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他改变了音乐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被誉为“后现代的游吟诗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鲍勃·迪伦一直以自己的态度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与世界的对话,从“民谣国王”到“摇滚诗人”,他一直都拒绝被“定义”,并且从未停止过对艺术的热爱。1966年7月,在驾驶摩托车时,由于刹车错误而从车上摔下导致脖子受伤,这让鲍勃·迪伦换了一种创作方式。自幼喜欢涂涂画画的他在病床上执起了画笔,与其创作的诗歌、散文、音乐互通生气,其视觉艺术延续至今。
鲍勃·迪伦素描作品,《Knockin' on Heaven's Door》他的绘画题材大多来源于对人、生活和记忆的观察与感悟,例如用炭笔速写下巡演途中的所见所闻、用孤冷大胆的颜色及笔触描绘沿途的风景,极易让观众产生联想和共鸣。
在自传《像一块滚石》中,鲍勃·迪伦写道,“倒不是因为我自认是大画家,而是我感觉在绘画时,我能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更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三十年里,迪伦一直都在创作金属雕塑。他的艺术与音乐、诗歌一样,以“迪伦式”的方式传达着某种情感共鸣,在他的身上似乎也正印证了那句话:“艺术是没有边界的”。
自1994年以来,鲍勃·迪伦已出版了诸多画作书,他的作品曾在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德国开姆尼茨艺术博物馆、美国吉尔克里斯、丹麦国家美术馆等诸多艺术机构展出。
此次“光/谱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将集中展现其艺术生涯的发展。展览,“作为一位艺术家”的部分,将通过“铁道系列”“新奥良系列”“铁器工匠”“诗歌与素描”“平凡之路”几个板块呈现迪伦的视觉艺术作品。
位于2楼展厅的情景还原部分,展现了给予鲍勃·迪伦灵感的书籍展厅内部的情景还原,鲍勃·迪伦首次登台演出的餐厅记者在现场看到, 展厅入口的墙壁融合了鲍勃·迪伦时代的美国街头元素,例如霓虹灯和酒吧街道。随着满是迪伦唱片专辑和海报的旋转楼梯,便可进入展厅。首先是一段6分钟的影像,起到了介绍迪伦的作用。展厅二楼展现了对迪伦产生影响的书籍,以及他写作的非常重要的曲子,并且通过情景式的设计,重现了鲍勃·迪伦1961年首次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登台驻唱的“CAFÉ WHA”咖啡吧现场。“那地方就是个没水的地下溶洞,光线昏暗,天花板低得都快撞上头了,横七竖八摆满桌椅。就在那儿,我开始了在纽约的驻唱生涯。”鲍勃·迪伦后来在自传《编年史》里如是写道。
鲍勃·迪伦根据歌词意境所绘制的铅笔素描作品展览现场呈现了鲍勃·迪伦不同时代的影像资料展览展出了鲍勃·迪伦早期所创作的墨水素描,包括于1973年出版的诗歌与绘画选集《写写画画》(Writings and Drawings),该书收录了他的歌词及插画。在去年推出的“书写世界”(Mondo Scripto)中,迪伦再次审视了其最脍炙人口的词曲,并配以全新手写歌词和极具个人风格的插图,来表达歌词意境。在这些插图对面的则是根据美术馆原有的煤仓格局所排列呈现的影像装置,呈现了关于他不同时代的影像记录。
展览现场,鲍勃·迪伦作品展览现场,鲍勃·迪伦作品乐评人孙孟晋认为,迪伦后期的歌词较之早期要更为丰富,我们可以通过歌词感知到迪伦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内心的变化。他的歌词具有力量强度与现代性, 而他的绘画和他晚期歌词是非常相近的。“从中可以看到他对日常生活的看法,对世界变化的敏感程度。他所看到的西部的暴徒,是美国西部的符号;他在歌词里挖苦嘲讽自己,把不同的事物放一起,他是矛盾体,作品体现了混杂的美式风格。现在 迪伦经常在公路上骑着摩托车,画西部的人物和生活,因为他觉得这是美国的一部分,美国不单只是大都市。”
鲍勃·迪伦 “铁道系列”“填绘留白”系列(The Drawn Blank Series, 2008)中标志性作品“铁道”(Train Tracks Series)也亮相于展览现场,鲍勃·迪伦在同一主题上用不同色彩改变画面的情感,该组作品首次让迪伦的视觉艺术作品获得评论界和大众的好评。2007年,迪伦在德国开姆尼茨(Chemnitz, Germany)首次展出了140幅作品,令其作为视觉艺术家声名鹊起。
1989-1992年间,迪伦在巡演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路上描画了一批速写。后来,它们成集以《填绘留白》为名由兰登书屋出版。虽然原作已经遗失,但迪伦后续对这些速写进行多次重新创作,并加以颜色及深入画面。“填绘留白”系列描绘着旅途中的生活景象:肖像、地标,以及无名之地的安静角落,沉默的路人。其中的“铁道”、“桥上的男人”和“红狮酒吧里的女人”已成为标志性作品。迪伦解释说:“我只是随兴而画,随时随地都能画。我一直想着,画画的时候不去刻意为之、不去自我指涉,把我当时看到的世界客观地表达出来。”
鲍勃·迪伦,《红狮酒吧的女人》WOMAN IN RED LION PUB,2007鲍勃·迪伦,新奥尔良系列《Rescue Team》, 2012除此之外,展览亦带来受其个人旅经历启发而创作的“新奥尔良系列”(The New Orleans Series, 2012)与“亚洲系列”(The Asia Series, 2010)以及广受欢迎的“平凡之路”系列(The Beaten Path Series,2015年至今)。“亚洲系列”(2011年)的灵感来自迪伦在日本、中国、越南和韩国的旅程。迪伦参考档案电影、速写和照片,用柔和的色彩勾勒街景、室内场景和人物肖像。用迪伦的话来说,“我的想法就是各归其位”。
展览现场,鲍勃·迪伦“亚洲系列”作品鲍勃·迪伦,《无尽公路III》(Endless Highway III, 2016)鲍勃·迪伦纪念碑式的风景画“无尽公路III”(Endless Highway III, 2016)也将亮相于展览,该作品展现了迪伦对美国风光的怀旧之情,抒发了对于未来之路的无限向往。同早前的“填绘留白”一样,“平凡之路”系列强调旅行和转变,反映了艺术家“在路上”的一生。3楼入口影片记录了迪伦的行走,以及根据行走以画作记录的故事。
展览现场,鲍勃·迪伦所创作的金属雕塑作品展览现场,鲍勃·迪伦所创作的金属雕塑作品此外,迪伦还对金属物件极其痴迷,金属雕塑和他家乡的矿业有关,他收集了农场用具、古董武器、嵌齿、铁链以及斧头,把他们焊接在一起,创造出焕然一新的雕像。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他一直为家人和朋友创作金属雕像。
迪伦最鲜见的由废旧物品创作的工业金属雕塑亦呈现在美术馆3楼的展厅内,他将工业制成品改造成艺术品,诉说着美国工业化时代,以及自己家乡的的印记。
鲍勃·迪伦,《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鲍勃·迪伦,《Manhattan Bridge, Downtown New York》, 2015-20177月14日,七十八岁的鲍勃·迪伦刚刚结束了今年春夏在欧洲的三十八场巡演。像一块滚石,在他纷繁变幻的艺术生涯中,鲍勃·迪伦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他已然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束光芒。
在作家比尔·弗拉纳根看来,“迪伦创造力勃发,用他宽阔的视野走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从未停止。正如他在1965年所唱的那样,’人不是忙着求生,就是忙着求死’。 迪伦自始至终都放眼远方,永不停歇。他鼓舞了数百万人,使他们相信一个人能走多远并不取决于起点在哪里,而是取决于他内心的力量有多强大。”
2020年初,结束在艺仓美术馆的展示后,“光/谱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将会继续开启在全球其他城市的巡展。
“光/谱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将在艺仓美术馆展至2020年1月5日。
(吴梦倩对此文亦有贡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