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们为什么总被女排精神感动?
十连胜!十全十美!第五次加冕世界杯桂冠……
这就是中国女排。总是让我们热泪盈眶。
而与中国女排并列出现最多的往往是另一个国人熟悉的名词——女排精神。
当社交网络热搜上,大众热衷于八卦视点,纠结于颜值和CP时,女排这一路奋勇的前行又一次让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事实上,国人对于女排的关注不分年龄,同样也不分线上和线下。这种热爱由来已久。
38年前,当中国女排拿下第一个世界冠军时,女排精神就成了这支球队的一个代名词。
彼时学习女排精神,工人是为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大学生则为振兴国家。
《人民日报》发表了头版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评论员写道,“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从三大球的历史性突破,再到五连冠,那支老女排仅仅用了六年。
当年的郎平(右二)。回溯那段艰苦的峥嵘岁月:她们在充满毛刺的竹棚球场上一次次向半昏迷状的极限强度挑战;她们为了保护为数不多的比赛服特地穿上背心;她们在世界大赛的逆境中完成了不可想象的成就……
“中国女排是那个时代的英雄,那是一个十年浩劫之后百废待兴的年代,是一个需要中国人自己站出来,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行的年代。中国女排用实力和拼搏精神,打败了一统天下的日本队和强手如林的美国队,证明了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
从一路报道中国女排的体育记者到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何慧娴对于那个年代的女排精神有着最深刻的理解。
老女排在训练中。另一个对女排精神感同身受的是曾经的陪练陈忠和。
他在这个世纪初接手球队,要求队员们在训练和比赛中“吃下这别人吃不下的苦”。
就这样,他拉扯着女排走出低谷,拿下了雅典奥运会的冠军。
从某个角度而言,代代相传的女排精神就是我们这个国家一直在追寻的体育文化。
在一代又一代女排人的青春岁月中,她们淬炼而成的女排精神始终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陈招娣疼得更厉害了,但她一声不吭地坚持着!有些人的青春在花前月下度过,而她们的青春是在流汗、疲劳和伤痛中度过,但是她们的青春没有白白地流逝,她们曾为祖国散发出光和热!”
六年前,老女排五连冠时期的主力陈招娣将军因病去世,适逢中国女排又深陷低谷。而这一段著名解说员宋世雄1981年世界杯期间的经典解说,成为当时社交网络热传的经典,也带人们重新审视并不陌生的女排精神。
在老队友追悼会结束20天后,郎平第二次接过中国女排的教鞭……
女排邮票。曾经女排精神被浓缩为“拼搏”,是为了登上世界之巅的忘我努力。郎平执教的这六年里,又给它加入了更多的内涵——创新的管理、科学的体系。
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
是的,女排精神并没有格式化的文本定义,但它融入在球队和球员的每一次训练中。
它不是心灵鸡汤,但却可以令队员用作风和拼劲去弥补技术和实力上的不足;它也不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而是揭示了绝大多数普通人通向成功的道路。
当下的中国已无需用金牌去证明自己的强大,但当下的我们更需要去理解品味女排精神。它早已不拘泥于体育界,甚至可以投射到整个社会领域。它是无私奉献、胜不骄败不馁、社会责任感以及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实现的精神。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尤其如此。
就像老女排队员杨希说的那样——
“人们富裕了、物质生活好了,更需要中国女排这种精神。女排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对国家、荣誉的一种责任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