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街上为什么会流行“红衬衫”

2019-09-26 15: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1983年第2期的《十月》杂志发表了作家铁凝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迅即在文坛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细致观察与独特思考,塑造了16岁女中学生安然的鲜明形象,她的身上既带有时代的痕迹,也闪耀着未来的光芒。

人们不仅喜欢这篇小说,也喜欢小说中敢于挑战陈规的主人公,使得她穿着的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风靡一时,成了一种时装,满大街穿着红衬衫的少女构成了那个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

今天,小说中所反映的20世纪80年代新一辈人的理想与追求、希望与欢乐、独立与奋斗仍在激励着当代青年。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首发于1983年第2期《十月》杂志

一、“安然服已到货!”

“安然是新时期文学中一个富于童真美和时代色彩的难忘的形象”。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发表于《十月》杂志1983年第2期。小说一发表,即刻引起广泛的反响。

《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作品与争鸣》相继转载了这篇小说。小说发表仅一个月后,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艺报》就在“新作短评”栏目中推介了这篇小说。《光明日报》也很快发表了毅歌的《别有一种韵致——评铁凝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一文。

刊发该小说的《十月》杂志在相隔几月后的第4期上发表了雷达的《敞开了青少年的心扉》一文,雷达认为:“像铁凝把一个中学生的心理的真实性写得这么充分的作品还不多见。”

当代文学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刊物《文学评论》也在当年发表了杨志伟的《美——在于真诚》,称这篇小说是“一部有很大生活容量和思想容量的作品”“一部有真实生命的文学作品”。

社会上的反响也许比文学界的反响更为强烈。小说发表后,铁凝本人就收到数百封读者来信。有一位中学生在来信中说:“当我看完了您写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时,我哭了。我感到,安然就是我呀!平常,我总是认为没有人理解我,但现在我认为有一个人理解了,那就是您——我最尊敬的铁凝姐姐。”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首发于1983年第2期《十月》杂志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社会反响持续了好几年,这当然离不开它被改编为电影的缘故。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年轻女导演陆小雅无意中在《十月》杂志上读到这篇小说,觉得小说传达出的情绪与自己当时的心境特别相通,便专程到河北保定找铁凝商量,要把小说改编成电影。

铁凝爽快地答应了。陆小雅从读小说时就认定了这不是单纯地写中学生的作品,因而她要拍的绝不仅是一部给中学生看的青春片,而且是一部给成年人看的电影,她要向观众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后代?”

电影取名为《红衣少女》,1985年在全国上映,获得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剧照

许多女中学生把影片中安然的形象作为自己效仿的对象,安然穿的红上衣也成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时装样式,被命名为“安然服”——没有纽扣、背后带一根长拉链的大红衬衫。

铁凝后来回忆:“当年的一些报纸特为这部作品开辟专栏供读者畅所欲言;多家电台也连续播出这篇小说;我亦见过南方一些城市的服装店门口高悬着招牌,上写:‘安然服已到货!’。”

导演陆小雅也曾回忆,当年影片上映时,有很多成年人看得直流眼泪,他们对陆小雅说:“你赚了我们的眼泪。”

二、“安然是新时期文学中一个富于童真美和时代色彩的难忘的形象”

小说中的女中学生安然给人感觉非常真实。人们也许奇怪,铁凝又没有当过中学老师,怎么这么熟悉中学生呢?其实,这个人物形象就是铁凝以自己的妹妹为模特儿塑造的。

▲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剧照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安然的姐姐安静。这样的叙述使得作者能以一个同龄人的身份来表达对一位中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的理解。

安然无疑是一位可爱的女孩子。她直率、真诚、开朗、热情,学习认真刻苦。但她又有不少“毛病”,按照社会对一名好孩子的要求来衡量,她的“毛病”还不少,比如说她不顾任何场合,直率地发表自己与长辈甚至老师相左的看法,她喜欢和男孩子一起玩,她还公开显示自己爱美,穿一件前边没有扣子、后边一条拉链的红衬衫……

这样的女学生显然不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所以小说里安然的班主任老师韦婉会说,要帮安然把路子走正。但是,在老师眼里成问题的学生,在铁凝笔下却十分可爱。

▲铁凝(左)与冰心在一起

毫无疑问,小说触及了学校的教育目标、价值观念、行为标准等,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而这种社会意义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议论。

谢望新在评论《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时,主要就是从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来立论的,他说:“她们更愿意正视现在,按照现实时代的发展信息来塑造自己的形象,确立立世做人的准则。因而,脱俗(世俗、流俗和庸俗习气),独立不羁,不随波逐流,不投机取巧,讲信用,重情义,求实(重价值)而不图虚假(重名利),保持人格的尊严和完整,是她们的特质。在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这类在思想意识和境界中‘抗衡’型的人物的。”

作为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表述更具有代表性:“《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以较大的生活容量和思想容量,把眼前急剧变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集中到十六岁的中学生安然身上。”

三、“她找到了适合于她的创作个性和生活积蓄的空间。这就是,寻求生活中真善美的存在,讴歌美好的灵魂”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一发表就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它不同于当时的大部分小说侧重于从社会层面进行宏大叙事,而是把目光聚焦于家庭、校园中的日常生活。

小说第一句话就是:“我和我妹妹喜欢在逛商店的时候聊天。”不仅“逛商店”,还“聊天”,铁凝把两个最具有日常性的生活情景重叠在一起,仿佛在对读者说,休息一下吧,让我们逛商店去,让我们聊聊天。小说的这种姿态给人们带来一种久违了的轻松和开心。

▲青年时代的铁凝

这篇小说不仅将日常生活作为描写对象,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日常生活的意义。安然是一个快乐的女孩子,她的快乐就来自日常生活,她有滋有味地沉浸在日常生活的阳光之中。

小说的基本情节都是围绕安然在家庭和学校的日常生活展开的,这恰巧是《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对当时小说创作格局的突破,也就是说,这篇小说突破了单一化的宏大叙事格局,将日常生活叙事引入小说场景之中。

▲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剧照

铁凝在这篇小说中的突破之举在当时是引人注目的。著名诗人流沙河也写过小说,他看完《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之后特别惊喜,觉得铁凝的小说写法是一种很陌生的写法,完全颠覆了他心目中多少年来固定的关于小说的定义。

雷达也探讨了铁凝在小说叙述上的突破,将其概括为关注“平凡中的奇异”。他说:“小说没有故事可言,全是细节砌成的,除了平淡还是平淡,可是它像吸铁石一样地能够吸住你。”正是这样一种写法,让铁凝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四、“你敢说哪篇巨著形成时,作者的桌面上准没有油盐酱醋?”

铁凝能够跳出当时流行的小说叙述模式,大胆地把日常生活引入小说叙述之中,这缘于她对日常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她的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

▲小说集《没有钮扣的红衬衫》1984年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家庭对铁凝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这是一个充满浓郁艺术气息的家庭。父亲铁扬是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铁凝从小就在父亲的画架和画框间穿行,耳边经常飘逸着母亲弹奏的钢琴声,这种潜移默化中的艺术熏陶,对她日后的文学创作显然有着很大影响。

铁凝是一名热爱生活的女性。虽然她后来的经历大体上是平稳的,没有大的挫折,但她也遭遇了不顺心的事,包括工作和情感。然而这并不影响她对生活的热爱,她始终充满热情地去体会生活的情趣。

这种生活态度决定了铁凝对文学世界构建的方式。她虚构的文学世界与真实的生活世界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是互相连通、互相渗透的。这既是她的基本写作方法,也是她的文学认知。

因《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而出现的“安然服”,当年曾是少女们的时装,但在今天争奇斗艳的服装面前,它显然不时尚了。尽管如此,《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艺术魅力依然不减。

今天的读者只要接受了小说所传达的敢于追求生活情趣的意旨,就能够创造出代表今天风尚的“安然服”。

(作者:贺绍俊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09月20日14、15版),原内容有删减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