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赋能城市,高密度核心区应做好以下6个维度

2019-09-26 21: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摄影:刘文毅

以上海为首的国内城市群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其高密度核心区是经济密度最高、物质空间形态最集聚的区域。高密度核心区的产业、交通及其中的高层、超高层建筑、人居环境提升与营造,需要在规划、建设、运维及更新中充分考虑影响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综合因素,通过产业创新与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设施,实现空间立体化、功能多样化、环境人性化、更新开发一体化与人文艺术多元化,为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做出贡献。

随着我国平均城市化水平接近60%,一线城市城市化率超过85%。在未来,高密度核心区如何走向紧凑型发展的卓越之路,值得探讨和关注。以“城市新赋能——全球卓越城市的高层建筑与高密度核心区价值营造”为主题的第三届超高层建筑产业国际峰会近日在上海召开,聚焦中心城市中的高密度核心区的发展与挑战,结合中国国情和现实问题,探讨高密度核心区与其中的高层建筑对于城市整体的能级提升的关键意义与作用。

摄影:刘文毅

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总建筑师张俊杰在接受采访中指出,高密度城市核心区的发展,需要从以传统生产与功能为导向的模式转向以创新与人的活动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因此要综合考虑人口、资源、交通、能耗、产业配置、环境质量、公共空间品质等诸多方面,切实关注和解决发展问题。针对未来高密度城市核心区的发展,结合我国国情和面临的挑战,他认为好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可以从以下六大维度深入探索:

第一个维度是紧凑集约,利用紧凑式开发,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的价值产出。将城市的低效能土地通过设计整合提升,如将传统工业用地更新为知识经济与创新产业用地,充分利用铁路、轨道交通、隧道上方的土地进行高密度综合开发,纽约的哈迪逊广场、法国巴黎十三区开发等项目都是其中的优秀案例。此外在更新政策层面,可以借鉴国际高密度城市更新的做法,在划定特定核心区,制定积极有效的容积率的特定政策,支持引导城市核心区的开发,提高中心城市高密度核心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及土地价值产出。

第二个维度是立体复合,通过核心区竖向高强度开发,实现核心区综合功能空间的竖向有机整合,组织立体的交通和空间景观环境体系。如东京涩谷利用垂直分层整合多元混合的功能业态,充分打造多基面的公共活动空间,实现多层次步行联动;充分利用地形,提升土地的空间效能,建立垂直立体的公共交通系统。而南京江北新区核心区的实践则充分体现出城市整体开发的优势,通过将地下地上空间协同考虑,将地下空间进行结构性整合,将停车、配建商业、地铁、综合管廊、慢行交通与公交场站进行统一设计,形成整体的城市地下基盘;地块联动的多维化设计,充分支撑了上部的高密度空间开发,同时还为地上空间环境的塑造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个维度是创新集聚,高密度核心区应利用优秀的设计来支撑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知识型产业吸附、营造创新型产业空间所需的高品质环境。由于科技创新需要最具竞争力的人才、研发、产业、信息、资金的高度集聚与协同,全球高科技企业正在向高密度、高复合最具竞争力的大都市区域迁移。纽约内城、大阪梅田一二期更新项目都通过更新策略及政府与社会联合,开发的创新开发片区,围绕“知识之都”、“创新之都”定位,融合各类创新办公综合服务设施,实现产业与空间发展的协同。

第四个维度是活力魅力,要以吸引核心区活动的人群为中心,研究吸引城市竞争力目标人群的需求,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营造人文艺术的美好环境,营造繁荣独特活跃的城市商业、历史文化与体育等城市社会生活与优质公共配套设施,打造城市全年全天候具有全球或全国吸引力的独特魅力。高强度开发不能牺牲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不能牺牲高品质、健康绿化的宜居环境与优质公共配套设施。国内各大城市的更新应利用自身的历史和自然条件,塑造自身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环境,根据各自定位与发展水平,打造适合各自发展的城市核心区的独特魅力。

第五个维度是绿色宜居,高强度开发要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功能性或生产性功能为主的理念,应以人的活动与感受为中心。在有限的区域内,营造最宜人最美最优质的绿色空间、人性化尺度与公共空间。传统城市核心区往往以承载商务活动和地面车辆交通为主,由于核心区高强度的人工环境特征,更需要引入稀缺的自然要素,比如风、光、水、绿。通过紧凑集约的开发、疏密有致的布局,营造高品质的核心区风光水绿生态立体空间,并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和步行空间营造。在高密的城市核心区中开发超高层建筑,我们更应关注建筑尺度以及生态环境。

第六个维度是高效便捷,通过保障公共交通强度、密度以及步行体系的完善,确保高密度发展的高效便捷需求。从国内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占比、城市核心区的大运量公共交通的线网密度对比、轨道交通站点密度的对比以及综合交通点布局的效率来看,国内城市的公共交通配套与设置和国际优秀城市的核心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交通设施的综合化、立体化、与占地的最小化,腾出城市核心区珍贵的土地资源,营造最优质宜人的环境方面。这需要政府与市场的有力整合协同,在当下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群都市圈开发与更新进程中值得特别关注与努力!

摄影:刘文毅

当前中国的全球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其核心区发展将在城市更新与新建开发中并行,需要在政策和机制上有不断探索与创新。应当要有持续发展的准备,避免一蹴而就,逐步打造适合中国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最佳实践。高密度核心区的更新建设,是垂直城市的设计,既是城市的建筑化设计,更是建筑的城市化设计,更应发挥建筑师的龙头作用,助力中国大都市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