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磅丨宁夏3人获评全国“最美奋斗者”,致敬!

2019-09-26 12: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点击上方↑↑↑“宁夏日报”关注我们

9月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78名个人、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其中,宁夏有3人上榜,分别是王有德、李进祯、裘志新。

王有德:1953年9月出生,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

个人荣誉:

1996年、2001年,两次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

1999年,被国家林业部评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先进个人;

2002年被自治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领导小组、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评为全区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个人;

2003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同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4年,又被授予全国十大国营林场优秀管理奖、西部开发杰出贡献奖和中国环境科技实业家称号;

2005年5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6年7月,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奖励;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有德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科学治沙的探路人”;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有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20多年,

他在沙漠里种出一个“马尔代夫”绿洲

1986年7月,王有德打响了上任后的第一场大型攻坚战。在北沙窝流动沙丘地带,他要开发500亩果园。

当时,林场的经济条件不好,职工一年收入才几百元。王有德身先士卒,白天,他和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挖坑施肥栽树苗,夜晚点着煤油灯安排第二天的工作。离家仅3公里的王有德和职工住在工地的帐篷里,最长一次竟50多天没回家。他和职工一样,吃的是工地上刮进沙子的饭,早上一起来头发上、脸上、被子上都是一层细沙。

1992年10月,灵武市政府将大泉乡东边的8700亩沙荒地划拨给白芨滩林场,要求到年底初步开发1000亩。时值初冬,大泉乡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寒风呼啸,沙子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王有德和工人干在一起,睡在一起,没处做饭,他们干粮就水;他们将麦草往沙地上一铺和衣而睡。王有德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尽管到晚上脚肿得连鞋也脱不掉。他从不搞特殊,在这里一住就是3个月。

20多年坚持治沙播绿、兴场富民,完成治沙造林45万亩,控制流沙面积58万亩,建设沙地果园4000多亩,兴办5个多种经营公司,建立1000余亩苗木花卉培育中心,对外承揽100多处绿化工程,创收1亿多元,成功走出了一条“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改革发展之路,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谱写了一曲人进沙退的壮丽凯歌。

45万亩啥概念,约等于300平方公里,而马尔代夫的总面积不过为298平方公里。王有德用20多年时间,在毛乌素里沙漠硬生生种出一个“马尔代夫”绿洲!

李进祯:1967年7月出生,生前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兴隆乡民生保障服务中心主任。

个人荣誉

2018年1月,被追授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爱岗敬业道德模范,荣登“中国好人榜”。

2018年6月,荣获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

2019年9月,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30年如一日,

他的电话就是村民的“民生热线”

2017年10月25日,同心县兴隆乡民生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兼财政所所长李进祯,因劳累过度突发心梗,倒在了脱贫攻坚一线的岗位上。

直到被抬上救护车转院时,他还对前来探望的同事说:“麻烦你让白玉仓赶紧把乡上的电费交了,我那还有几笔扶贫资金要兑付,乡上干部的住房补贴登记表也催着要呢……我这一住院,快则七八天,慢了要半个月,麻烦你们代我向组织请个假,别把工作耽误了。”

令人悲痛的是,当日下午5时30分许,因抢救无效,李进祯不幸离世。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进祯挂念的还是公家的事。去世时,年仅52岁。

李进祯30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基层一线,战斗在脱贫攻坚最前沿。他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牵挂的是还没核算完的扶贫账目。李进祯在当地群众心中留下长久的怀念。

多年来,李进祯有个工作习惯,总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详细列着每天的工作,干完一项,划掉一项。

他的电话就是乡里的“民生热线”,不管所反映事项归不归他负责,他都认真记下来,尽快了解情况后答复。

李进祯还负责乡财政所工作,每年经手资金逾千万元,但他很“抠”,每分钱都算清楚,准确无误。2013年,县财政局安装了一套财政一体化支付系统,专网费只需1200元,可他一直没拉专线,每次报账都要跑到县上,用财政局电脑系统。他说,钱省下来了,乡里就可以办其他事情。

李进祯为人清正廉洁,不占群众一分钱便宜。一天晚上,李进祯加完班回家,一名来求他办事的群众进门放下一头小羊羔便匆匆离开。李进祯立即牵起羊羔,追出去还给他,严肃地说:“你要是送礼,你的钱就不能支付。”那位群众连连点头,夸他是好干部。

2016年年初,李进祯负责新生村5家贫困户。他领到任务的第一天,就走村入户,与他们结成“亲戚”。此后每隔几天,他都要去几户贫困户家一趟,出谋划策发展生产。其中一位姓田的家庭有7口人,3个孙子上学,靠不到一万元的土地流转费和4头牛维持生计。李进祯主动当担保人,帮他家贷款10万元发展养牛业,年底就赚回15万元。如今,田家盖起砖瓦房,养了68头牛,顺利脱贫。

李进祯有好几次可以调离基层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他对妻子说:“比起到上面坐办公室,我更愿意和乡亲们近一点。”

裘志新,1947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宁夏农学院毕业,研究员,现任永宁县小麦育繁所所长。

个人荣誉

获全国与自治区重大奖励,受县、市、区、全国重大表彰近40次;

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育成的小麦种,

西北种植上亿亩,30年不衰!

“宁春4号”——一个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广为种植的优良春小麦品种,以其突出的丰产性、广泛的适应性创下了种植30年不衰的奇迹。直至今天,宁夏“宁春4号”种植面积50余万亩,占全区春小麦种植面积60%以上。

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宁夏小麦育种专家裘志新。

1965年,西子湖畔的裘志新高中毕业,踏上了支宁的征程。

1974年,裘志新踏上“南繁”之路。从宁夏到云南,由云南再奔海南,一年种三茬麦,行万里路,他与同伴没坐过一次卧铺。到了驻地,不住招待所,而是在生产队保管房或农户家扫开一角安营扎寨。

为征集品种资源,获得一份重要材料,不惜跋山涉水往返几十里,就这样,先后收集过国内外各种小麦品种资源8000多份,并用它们完成杂交组合2万多个,为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年后,裘志新与同事一起育成的早熟高产的春小麦新品种“永良一号”“永良二号”,受到农民的欢迎,荣获宁夏科学大会“育成春小麦新品种奖”。

1981年,裘志新再登新高,育成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广泛的半矮秆良种“宁春四号”即永良四号。该品种在区域试验中平均比宁夏对照品种“斗地一号”增产16.7%,比国外著名高产品种“墨卡”增产12.7%;大田示范比原推广良种“斗地一号”亩增小麦50公斤,丰产栽培条件下亩产超500公斤。

1982年,宁夏推广“宁春4号”春小麦30余万亩,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营连湖农场种植110亩平均单产达550公斤。

1983年,“宁春4号”实现了全区小麦的第四次更新,在山区水浇地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广西等地先后引种,产量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7.4%—36.79%。

随着“宁春4号”的推广,1990年,宁夏麦套玉米面积迅速达到100万亩,在小麦产量比单种不减的情况下,每亩产玉米500公斤,亩净增收入400-500元。

“宁春4号”的育成,被国际小麦玉米中心的小麦育种专家马丁·金格尔博士誉为“穿梭育种的典范”。裘志新并没有就此止步,在随后的几年里,先后培育出了“宁春5号”“宁春13号”“永良15号”“宁春26号”等新品种,在抗旱性、抗锈条病、高产等方面各领风骚,在小麦育种界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震动。裘志新还利用小麦雌雄蕊成熟的“时间差”,首创了“小麦剪颖直接授粉法”,省去“去雄”这一工序,将杂交工效提高了5—10倍。

30多年艰辛的劳作,使裘志新身患多种疾病。1992年,他在云南南繁时,因劳累过度痔疮严重发作,不得不到驻地医院做手术。手术刚完毕,就挣扎着出了医院。第二天伤口血水未干,便又忍痛来到试验地里。

1999年,裘志新遭遇车祸断了5根肋骨及右锁骨。为了不误南繁的材料准备,不待病愈,他就让助手把材料拿到家中,天天在家中进行整理,一干就是9天。

裘志新培育的优质品种经国家、自治区审定通过的达13个,其中“宁春4号”等4个品种,在宁夏、内蒙古、甘肃等6个省区推广面积累计近1.4亿亩,生产粮食达70多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过100亿元。(宁夏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郁)

70年·宁夏热度 | 有一片热土,叫宁夏!有一种热度,叫“宁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