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幅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 丽水:青山依旧 城乡巨变

2019-09-25 17: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丽水市区。严肖存 摄

“留存记忆的方法有很多,而我选择用手中的相机。”9月的一个早上,丽水白云山脚一间工作室内,摄影师吴品禾邀记者一起翻看老照片。

摄影是丽水的一张“金名片”。与共和国同龄的丽水人吴品禾,退休前曾任丽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几十年来,他坚持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丽水大地上的温情与故事。一幅幅饱含深厚情感的“丽水写真”,也成了丽水人一步步走向幸福生活的珍贵见证。

这其中,有3张老照片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照片的背后,丽水和丽水人的跨越式变化,一点点清晰起来。

黄泥房。吴品禾 摄

曾经黄泥房 焕发新的活力

在吴品禾的作品中,丽水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物是绝对的主角。上世纪80年代初,吴品禾在松阳四都乡拍摄了一张以黄泥房为题材的照片。“住黄泥房,靠山吃饭,以前的农村就是这样。”拾起回忆,他似乎又回到了曾经走乡串村的日子。

浙西南大山深处的丽水人,曾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那时候,贫穷落后是丽水的代名词。为了改变生活,不少丽水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创业,黄泥房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

2003年,我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再后来,“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一系列组合拳,让丽水大地愈发整洁亮丽。在乡村振兴的潮流中,这些凝结着传统文化气息的黄泥房被人们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修旧如旧。四都乡的黄泥房在植入乡村旅游、民宿等业态后,成为游客的向往之地,更成为当地人增收致富的新载体。

护排。吴品禾 摄

往日砂石路 铺就康庄道

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出一趟门,满眼都是横在眼前的大山。对热衷到农村采风的吴品禾来说,交通不便是最大的困难。“以前,去一趟温州或者金华就算是出远门了。”他指着摄影作品《护排》,回忆起那个年代行路难的故事。

照片中的两个人,穿着雨衣,紧拽着绳子,脚下是并排绑在一起的木头。正是靠着这样简易的木排,丽水人从八百里瓯江顺流而下,将山区的木材运送到温州出售。干这活儿的人,叫放排工。

“走的都是黄泥砂石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吴品禾笑称,那时候吃得起苦,为了一张照片经常要赶三四个小时的路。

本世纪初,浙江启动康庄工程,从村村通公路到村村通硬路,再到“四好农村路”,农村公路的建设、提升逐步推进,他下乡摄影的路也越来越好走。1998年6月,金丽温铁路开通运行;2015年,高铁开进了丽水,从丽水到杭州一个半小时,到上海两个半小时,到北京八个半小时……天堑变通途,高铁一下子拉近了丽水与外界的距离。过去穷在路上的丽水,一步跨入长三角“3小时经济圈”。

今年9月5日,丽水机场航线及空域规划方案确定,丽水人期盼多年的航空梦,正一步步变成现实。70年砥砺奋进,丽水人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赶集途中。吴品禾 摄

逝去老风景 崛起新城市

在吴品禾的镜头里,随着时代的变迁,丽水不断崛起的变化展现出越来越细腻和多彩的一面。1979年的深冬,雪还未完全化去,一只小船划江而过,船上是到城里赶集的碧湖农民。深色的船、白色的岸边雪,还有江水中的倒影,构成了鲜明的反差。站在岸边的吴品禾按下快门,拍下作品《赶集途中》。这张照片后来还入围了国际影展。

当初他拍照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万象山公园沿江栈道,当年照片中的琵琶圩,从一个储木厂转身为冒险岛水世界乐园,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这里嬉水纳凉。

历史在照片中定格,而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人们健步处州公园,享受着盎然绿意;夜晚,行走在风光旖旎的南明湖畔,感受着流光溢彩。70年来,丽水完成了一次次美丽蝶变,水更清、山更秀,道路更整洁、城市更宜居。

物质上更加丰裕,精神上也愈加富足。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丽水,斑马线礼让行人的司机多了;公交车上让座的乘客多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的现象少了……文明新风尚日益浓厚。

红色浙西南,绿色新丽水。丽水这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正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奋力开辟高质量绿色发展新路。青山依旧在,丽水更美好。

【城市物语】

小渔船变换新风景

“一、二、三,撒网喽!”初秋时节,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小镇,瓯江上,村民林上斌正在一艘渔船上熟练地摆造型,配合着江边的摄影者。

50年前,这样的渔船曾是林上斌的祖祖辈辈们生活的全部,吃住都在船上,打到的鱼拿来跟岸上的人换粮食和蔬菜。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漂流人”。

昔日老照片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古堰画乡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一群写实派年轻画家。古堰画乡的美,随着那些油画远播四方。观光客慕名而来,林上斌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次,一位外国摄影师让他帮忙在渔船上摆了几个撒网的姿势,并给了他100元的酬劳。渐渐地,这样的游客越来越多,林上斌也开始摆摆造型当起了模特。无论是摄影爱好者,还是游客,都喜欢拍摄“瓯江帆影”的风光,他的模特生意也愈发风生水起,每月大概有1500元的收入,还买下了一间临江的房子。

2014年,古堰画乡正式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2015年入选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后,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油画家和游客慕名而来,有近300名艺术家及近70家画廊企业入驻。耳濡目染,拥有一身做木船好手艺的他,以渔船为原型做成摆件、茶几,在画乡老街的店里出售,颇受游客喜爱。

今日新风景

伴随着古堰画乡的声名远播,当地人收入也节节攀高。小镇核心区居民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4325元增加到2018年的3.9万元。

老茶树长出致富叶

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寺的后山上,有一棵千年白茶树,历经风雨依然生机勃勃。相传在公元661年,云游至此的惠明禅师亲手种下了这棵茶树。

老茶树并不高,只有1.5米左右,但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从爬满青苔的根茎处,才能看出它已上了年纪。景宁人尊称它“白茶祖”。

古时候,惠明禅师用茶叶为村民治病,并向村民传授了种茶、制茶技艺;如今,老茶树的“子孙后代”让当地百姓走上致富路。

千年老茶树

老茶树属于惠明茶中的白茶,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较高,滋味鲜爽。但它的繁育难度极大,多年来一直未能成功进行扦插或移栽。直到21世纪初,针对老茶树的嫁接繁育取得成功,千年白茶树的蓬勃生机通过嫁接实现了传递。

“一年开采,两年丰产,第三年就能收回成本。”浙江奇尔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新技术的运用让景宁白茶得以大规模种植,而且茶树生长快,茶叶价值高,亩均产值能达到一万元,是实实在在的“金叶子”。

千年老茶树

目前,景宁茶叶种植技术人员已经研究培育多个白茶品种,白茶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值1.2亿元。

如今,这棵老茶树依旧静静地矗立在敕木山上,吸吮着阳光雨露,抽芽、结籽,吐露芳华。它脚下的片片茶园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乐园。

来源:浙江移动客户端

责编:麦拉 编辑:一村

目前7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