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10位大家与30位青年点亮文化星空
文学报
大幕拉开,掌声响起。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时刻,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获奖名单揭晓。
王文娟、何占豪、陈少云、周慧珺、黄宗英(按姓氏笔画排序)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辛丽丽、张静娴、陈燮阳、茅善玉、韩天衡(按姓氏笔画排序)被授予“杰出贡献奖”;
丁阳、王占黑、王们书、王丽君、王佳俊、王音睿、王玺、王婉娜、王维维、包慧怡、刘丽婷、刘炜、刘鹏、李诗忆、杨扬、甫跃辉、吴睿睿、张丰、陆轶文、罗陵君、罗晨雪、周涛、周嘉宁、项静、秦雯、唐嫣、戚冰雪、韩延、谢欣、雷小雪(按姓氏笔画排序)等30人入选“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
作为上海文学艺术类的最高奖项,上海文学艺术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表彰那些为文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家、艺术家,也是上海文化实力的整体展现,更表彰包含在成就中的信念与风范,为这座城市树立文化精神的标杆,为后来者指引前行的方向同时充分彰显上海文化的标识度,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从而更进一步推动城市精神融入城市血脉、提高城市品质、形成城市标识,彰显上海城市的文化特质、精神品格和胸襟气度。
一次又一次擦亮“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
2014年,上海文学艺术奖时隔12年重启,并启动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扩大文艺高原,造就更多高峰,从而更好地繁荣文艺创作。以这次评奖为契机,上海进一步细化各项配套措施,不断放大上海文学家、艺术家的集群效应。
2014年至今的五年中,关于文化事业的光荣与梦想在浦江两岸延续,上海的文艺创作迎来丰收——在第十四、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电影《我是医生》《我不是药神》、电视剧《彭德怀元帅》《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黄土高天》、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曲《幸福少年》《一路走来》、图书《布罗镇的邮递员》《战上海》榜上有名,上海市委宣传部两次获组织工作奖;长篇小说《繁花》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小白、陈思和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获第十六届文华奖……
■ 小说《繁花》
这些代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成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诚意之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关切,艺术家的心与人民共振,同样也获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点赞:《我不是药神》票房突破30亿,位列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第三位;《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收视口碑双丰收,带动原著热卖;《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年度“爆款”,在全国各地巡演均掀起观剧热潮,一票难求。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一次又一次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也令“上海制造”始终在新中国的文艺星空上灼然生光。
■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坚守“工匠精神”,书写上海文学艺术的光荣与梦想
“上海文学艺术奖”旨在表彰和奖励为促进和繁荣上海文学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作品,是上海文学艺术界的最高奖。此前分别于1991年、1993年、1995年、1998年、2002年、2014年成功举办六届,自2014年第六届起确定每五年举办一次。王元化、巴金、朱屺瞻、朱践耳、吴贻弓、周小燕、柯灵、贺绿汀、施蛰存、程十发、蒋孔阳、谢晋、方增先、吕其明、陈佩秋、尚长荣、贺友直、草婴、徐中玉、徐玉兰、钱谷融、秦怡、舒巧、焦晃、于本正、王安忆、陈少云、陆谷孙、李莉、周慧珺、施大畏、赵丽宏、奚美娟、黄蜀芹、蔡正仁、廖昌永等为中国、为上海文学艺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文学艺术家,《生死抉择》《贞观盛世》《长恨歌》《金舞银饰》等记载着上海文学艺术光荣与梦想的作品都曾榜上有名。
这些文学艺术领域的佼佼者靠作品立身,用辛勤的劳动和丰厚的创作回报时代和人民,树立了各自领域内的标杆,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的人格修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后来者,对城市文化、社会风尚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引领作用,更具有一种感召力。
获本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的五位艺术家王文娟、何占豪、陈少云、周慧珺、黄宗英都在创作中忘我钻研,领风气之先,在生活中乐于奉献,以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
■ 王文娟(左)、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里饰演林黛玉(右)
我非常幸运,能够在一个文艺蓬勃发展的年代进行艺术创作,拥有了许多优秀的合作者和广大的知音观众,我要感谢他们,尤其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这份荣誉应该与他们共享。
今年94岁的王文娟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舞台和观众,作为越剧“王派”创始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她塑造了200多个角色,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形象:“红楼之魂”林黛玉、英姿飒爽的孟丽君、深情的鲤鱼精、活泼的春香、坚贞不屈的杨开慧……精湛的演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她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追鱼》、越剧电视片《孟丽君》等都是我国戏曲影视作品中的瑰宝。1953年,王文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走上抗美援朝前线,为战士们演出。作为一名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王文娟说,戏剧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大众演好戏,让全国人民看上好戏。“台上演戏不怕复杂,要精益求精;台下做人只求简单,要乐于奉献。”
■ 今年是《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问世60周年,一系列音乐会在各地举办
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写什么,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世界观、艺术观,表达为谁而写,为什么而写,而不是无目的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被誉为“整个东方音乐骄傲”,“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但《梁祝》曲作者之一、音乐家何占豪却谦虚地表示,这首曲子的经典,不是因为作曲家有多了不起,而是因为向人们喜爱的民间音乐学习。“创作《梁祝》时的出发点就是让更多老百姓喜欢,让老百姓能听懂。中国音乐是有魅力的,我们的先辈是有创作才能的。这些美好的音乐都是老百姓创作出来的。这部作品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最好的评委是人民大众。”《梁祝》之后,何占豪又创作了《烈士日记》《决不忘记过去》《龙华塔》《别亦难》《草原女民兵》《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音乐作品,革命题材作品占据了他的大部分创作,他希望观众在欣赏音乐之际了解革命历程中的牺牲和付出,启发年轻观众思考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 陈少云代表作《萧何月下追韩信》在2015年推出3D版京剧电影,最近刚获得西班牙国际电影节最佳戏曲片奖
能看到我们中国传统京剧走向世界,能让更多人欣赏到‘麒派’艺术的魅力,就是最开心的事。
1996年,怀揣麒派梦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陈少云接受上海京剧院邀请,举家从湖南迁至上海,成为“新上海人”。上海京剧院推出一出出新创作品,陈少云也迎来创作高峰,海派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一连排了三本,极为轰动。此后,他又陆续主演《成败萧何》《金缕曲》等一批新编作品。“戏比天大”是陈少云的艺术信条,2017年,他在逸夫舞台演出《黑旋风李逵》时三根肋骨断裂,仍坚持完成演出。陈少云获奖无数,依旧淡泊。他说,掌声喝彩是演员追求的,但这还不是终极目标。现在他尽可能多地把自己掌握的传统剧目传授给学生和年轻演员,希望挖掘更多优秀的好苗子,让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 周慧珺书法作品
我所谓的书法理想境界就是写出我的性情、我的风格,同时有较高的书法技术难度,与中国书法传统审美标准也没有大的违背。如果还能有一点时代气息,能在传统审美基础上有一点点突破,那就更好了。
书界大家周慧珺自我评价说:“我的一生很简单,简单到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书法。”早在上世纪70年代,她就因首本字帖《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名满大江南北。但她从未停止过锐意进取、不断探索的步伐,之后推出《周慧珺行书古代爱国诗词选》《周慧珺行楷书千字文》《周慧珺行草千字文》《周慧珺教魏碑》《周慧珺楷书前后赤壁赋》《周慧珺行书杜甫诗选》《周慧珺楷书前后出师表》《周慧珺楷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十余种字帖,呈现出不断超越自我的进程,对海派书法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在艺术创作之外,她持续地回馈社会:2003年抗击“非典”,她个人捐款20万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书协组织募捐活动,她捐款30万元,她还匿名资助生活困难的名家遗孀及帮助困难青年入学,资助残障人士等。2017年初,她捐出2500万元个人资金,成立“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激励中青年作者为振兴海派书法而努力拼搏。
■ 1956年在电影《家》中饰演梅表姐(右)
我们都很‘傻’地走在这样一条路上:我们是知识的奴隶、智慧的信徒。任是风风雨雨,我们都是心甘情愿,情愿甘心。
在中国电影史上,黄宗英曾是令人难以忘怀的银幕“甜姐儿”,同时她又是终身与写作为伴的文学人。“甜姐儿”的外号来自于她主演的首部话剧《甜姐儿》,之后她在电影《追》《幸福狂想曲》《丽人行》《鸡鸣早看天》《街头巷尾》《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中出演重要角色。同时她也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身世坎坷的她最珍惜的事就是看书,她说,相当数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及其中的人物,“伴着我走过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敦促我为文学艺术尽心尽力做些微贡献”。1954年,她创作了电影剧本《平凡的事业》;1960年,担任剧情电影《六十年代第一春》的编剧;1965年后,她专门从事文学创作,连续三次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著有报告文学《大雁情》《美丽的眼睛》《桔》《小木屋》等,随笔集《故我依然》《上了年纪的禅思》等。她认为,一个作家,要发出该发的声音。“我们都很‘傻’地走在这样一条路上:我们是知识的奴隶、智慧的信徒。任是风风雨雨,我们都是心甘情愿,情愿甘心。”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共攀艺术高峰
获本届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的五位艺术家辛丽丽、张静娴、陈燮阳、茅善玉、韩天衡都处于各自艺术创作的巅峰期,肩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任,在攀登艺术高峰的征途上,他们的感悟和思想,启迪着更多投身艺术的后来者。
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表示,今年上海芭蕾舞团40岁了。40年来,一代代舞蹈家挥洒汗水,探索创新,先后推出了167部原创芭蕾作品。下一个40年,新一代上芭人还要继续奋斗,培养更好的人才,推出更好的作品,提升中国芭蕾的世界地位。芭蕾是优雅的,而芭蕾人却是艰辛的。只有那些饱尝艰辛而仍立志献身于芭蕾事业的人,才是用自己优美的舞姿表现人间美好的创造者。
昆剧表演艺术家张静娴说,对于传统的戏,她一直要求“冷戏要热演,好戏要精演,熟戏要生演”,对于新戏,除了要想清楚“新”在哪里,还要给观众一个真正新的面貌。
上海交响乐团名誉音乐总监、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特邀指挥陈燮阳说:“我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上海培养了我,我也要为上海多做贡献。”他表示,会继续在指挥家这个岗位上一直工作下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为观众奉献精彩的中外交响乐作品,尤其是发扬光大中国的交响乐作品。
近年来,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不断跳出窠臼,陆续创排沪剧《邓世昌》《敦煌女儿》,拍摄戏曲电影《雷雨》。她表示,《敦煌女儿》等剧目的艺术创新,改变沪剧擅长表现小儿小女小情调的原有格局,呈现出大漠、石窟的大格局、大情怀,视野更为开阔,手段更为丰富,艺术更具感染力。在打造精品的路上,要不满足于现状,力求抓住机遇,继续往高处攀登。
韩天衡是我国当代公认的兼擅书法、国画、篆刻、艺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的通才,作为当代海派艺术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将弘扬海派艺术文化视为己任,更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心怀公益,将一生钟爱的历代艺术珍品和自己创作精品共1136件,图书一万多册无偿捐赠给国家。2013年,韩天衡美术馆在上海嘉定正式开馆,供社会大众观赏。他又将国家奖励给他的2000万元捐献出来创立“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用于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不断支持文化艺术活动,并开办天衡艺术教育基地,进一步推广传统艺术。
而出现在本届“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中的年轻面孔,则代表了上海文艺事业的未来,入选该计划的年轻文艺工作者,将是上海文艺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朝气蓬勃、佳作迭出,将给上海的文化发展与繁荣带来更多向上腾飞的活力。
一座城市的文化薪火,就这样守望相传,延绵不绝。
文学照亮生活
网站:wxb.whb.cn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