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共和国的女儿|于漪: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三十四号主席令,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授予42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这份群星璀璨的名单,11位女性名列其中,成为国家最高荣誉获得者中的巾帼先锋。
今天,我们为您讲述的是“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的故事——
在这次表彰中,于漪老师是基础教育领域唯一的获奖者。她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51年7月,22岁,揣着教育系毕业证书跨出复旦大学校门的于漪,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先是教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行教语文。
▲ 年轻时的于漪老师
从那时起她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
于漪说:
基础教育是不能有半点差错的,因为它是伴随人的终生的。
一位语文老教师对我说,你要知道,你写错了就会影响一大片,你在黑板上写一个错字,可能这个孩子一辈子就写错了。
▲ 在访谈节目中,于漪讲述了她是如何备课的。
1977年,电视里直播了一堂于漪执教的语文课《海燕》。
一时间,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旁,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
因为课上得好,于漪的每堂课都成了“公开课”,总数超过2000节。原崇明县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陆一听过于漪整整一年的语文课,发现她上课从不会讲重复的内容。
于漪说:
课文虽然一样,但面对的学生总有不同,就要认真备课。
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来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开窍,会飞快进步,茁壮成长。
于漪带教过77届的两个毕业班,原本底子薄弱的学生们竟然在毕业时100%考取了大学。也正因如此,1978年,于漪被评为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
在教学中,于漪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人格平等,鼓励他们质疑求新。
于漪说:
教育是滴灌生命之魂。老师教历史风云、天地人事,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会应对考试,而是唤醒他们的生命自觉,点亮生命之火。
课堂上,不能只是教师发光,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
1985年,于漪走上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岗位。当年的9月9日,于漪作为上海市的优秀教师代表,带学生曹春参加上海首届教师节座谈会,两人按主办方要求,分别在请柬上写下给对方的感言。
于漪老师为学生曹春书写了一段歌德的话:
“我要的是青年人,但是必须有本领,头脑清醒,精力饱满,还要意志善良,性格高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于漪在《语文学习》杂志上发表了《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一文,创造性提出要将人文性纳入到语文学科之中。
▲ 此后几年,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表述,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被写入新的课程标准当中。
从课堂授课到教育改革,从呼吁“教文育人”到倡导“弘扬人文”,从培养学生到培养老师,于漪倾情投入到改革开放进程中,为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 上海市尊师重教纪念碑前,于漪老师与新教师进行交流。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于漪的诠释更像是一种坚守。
于漪说:
什么是教师?教师就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当然首先要自己心中有太阳。教师心中没有太阳,怎么把阳光洒到学生的心中?经典就是点亮教师心中的明灯和太阳的。
教课,为什么教师要用生命观察?要把这些理想情怀撒播到孩子的心中,让他知道自己是有责任担当的。
2010年9月,于漪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漪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收获了一次又一次的荣誉,于漪作为当中唯一的基础教育届代表,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2007年,于漪出版了回忆录《岁月如歌》,多年来数次再版。201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用于漪2007年时的原始手稿,出了一本《岁月如歌》手稿珍藏本。
▲ 《岁月如歌》手稿珍藏本的扉页(上教社)
在扉页上,于漪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
面对此次获得“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这位耄耋老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深情告白——
于漪说:
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的真正成长在于教师个人的内心觉醒,我为什么说一辈子在学做教师呢?我就是一直处在这样的觉醒过程当中。
说到底,我就是坚守了一个新中国教师的本分,因为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
我讲的教育质量不是几分,也不是某一个学科的成绩,是我们培养的人的质量。
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